粥要早上吃还是晚上吃好(吃粥要注意三宜)(1)

宜:吃粥的时间宜安排在早晚。

一天之中,三餐均可食粥,但若说最佳食用时间则是早晨。

从中医理论来讲,脾于晨起困顿呆滞,胃于晨起津不濡润,常使人胃口不开,食欲不佳。

这时若强进油腻坚硬之品,会使食滞于中、消化不良。

如果服食清淡的粥食,却能生津而利肠胃、濡润胃气、启动脾运、利于消化。

尤其在寒冷的冬晨,人们如能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粥,便立刻会觉得精力充沛。

另外,晚上喝粥也有好处,可以调剂胃口,减轻胃肠负担。

大诗人苏东坡曾经亲自体验过夜食粥的乐趣:“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宜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宜:有异味的粥宜加入适量作料。

多数粥膳的原料为粮食、蔬菜、果类,无甚异味。

但有些粥膳因为加入水产、药材等有了异味,不易被接受。

为了减少异味,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作料,如一些粥底用了鱼、虾等食材,会产生腥气,这时如果在粥中适当加点胡椒粉,不仅可以去掉腥味,而且可以使粥的味道更加鲜香可口。


宜:注意时令地域的差别。

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粥的品种丰富多彩,风味独特,功效各异。

进食粥膳要根据地域、时令有所选择变化。

不同季节,粥品养生的侧重不同,即便是同一时节,地域南北也有差异。

以夏季为例,炎热的天气在北方容易造成“暑热”,在南方则多是“暑湿”。

消“暑热”重在“养肺润燥”,“养阴生津”,故北方人常喝以菊花、百合为材料的烹制的粥;祛“暑湿”则重在“消暑祛湿”、“健脾清热”,故南方人煮粥时喜放生姜。

根据四时南北制作粥膳,体现了“辩证施养”的养生原则。


粥要早上吃还是晚上吃好(吃粥要注意三宜)(2)


忌:喝粥忌太烫。

喝粥不宜太烫。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口腔、食管和胃的黏膜耐热温度为50℃~60℃,长期受滚烫食物的刺激,可能促进癌变。

太烫的粥,对食管有很大的刺激性,会损伤食管粘膜,引起食道发炎,造成粘膜坏死。

虽然烫伤后人体有自行修复的功能,但反复损伤又反复修复,极易导致上消化道黏膜恶变,久而久之,还会诱发食管癌。


忌:胃肠功能不好者忌常食稀粥。

有些胃肠功能不好者经常吃稀粥,认为稀粥容易消化,殊不知适得其反。

因为稀粥中水分较多,进入消化道后容易把消化液、唾液和胃液稀释,反而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

同时,胃肠一下子容纳这么多的稀粥,会使人感到腹部膨胀的难受。

因此,胃肠功能不好的人不宜常吃稀粥,最好是吃点干饭以后再喝点粥。


忌:老年人忌长期喝粥。

粥膳因其易消化的特点,为老年人所青睐。的确,人老了,消化系统衰退,适当喝粥有利于消化。但如果天天喝粥,尤其是一天喝两三次粥,就不太合适了。

长期以粥为食,容易造成老年人营养缺乏。粥的成分比较单一,一般以谷物为主,菜、肉等副食的种类及营养含量和正餐比起来还是偏少。

而且很多老年人往往因为粥比较顶饱。所以喝粥时仅伴以少量清淡少油的咸菜。

长此以往,人体日常必需的多种营养元素就会摄取不足。

长期喝粥还会影响唾液的分泌。

谷物与水长时间混合熬煮后形成的食糜,几乎无需牙齿的咀嚼和唾液的帮助,就会被胃肠消化。

唾液有中和胃酸、修复胃黏膜的作用。喝粥的时候,口腔几乎不分泌唾液,自然也不利于保护胃粘膜。

另外,粥膳不需过多咀嚼,这会加速老人咀嚼器官的退化。粥类食物中膳食纤维含量较低,不利于老年人排便。因此,老年人不宜长期喝粥,喝粥时最好搭配其他的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