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下语文言文阅读集训专练篇(Word 版1-8 周突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小学文言文阅读与训练练习题?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文言文阅读与训练练习题(三下语文言文阅读集训专练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与训练练习题

1

三下语文言文阅读集训专练篇(Word 版1-8 周突破)

三下文言文(1-2 周)

第一周

卖柑①者担筐入市。数柑坠于地。一童子在后见之,急拾②柑以还卖柑者。卖柑者曰:

“童子诚实,可嘉也。”取二柑报之。童子不受。

【注释】①柑:柑橘。②拾:捡。

1.给下列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急拾柑以还卖柑者( )

A.还有B.归还C.回报

(2)可嘉也( )

A.美好B.欢乐C.嘉奖

2.童子看见别人的柑橘掉在地上,是怎么做的?用“ ”在文中画出来。

3.关于文中画线的句子,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拿了筐中的两个柑橘作为自己的报酬。

B.(卖柑橘的人)想要把自己的两筐柑橘送给孩子。

C.(卖柑橘的人)拿了两个柑橘给孩子作为报答。

4.读完短文,我觉得童子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

1.(1)B (2)C

2.急拾柑以还卖柑者

3.C

4.诚实、善良

【译文】

一个卖柑橘的人用筐担着柑橘到市场上去卖。有几个柑橘掉在了地上。有个孩子在卖柑橘的

人身后看见掉落的柑橘,急忙捡起来送还给卖柑橘的人。卖柑橘的人说:“孩子很诚实,值

得嘉奖”。卖柑橘的人拿了两个橘子给孩子作为报答,孩子没有接受。

2

第二周

猫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①。久之②,白猫稍

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③入室,不敢复出。

【注释】①两不相下:不相上下。②久之:过了很长时间。③走:逃跑。

1.用文章中的字词填一填。

两猫相斗,一只是______猫,另一只是______猫。它们在______上相斗。听,它们打

斗的声音:___________;看,它们打斗时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两不相下,结果______猫败,______猫胜。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在正确答案的序号上打“√”)

(1)黄猫奋起逐.之A.追赶B.强迫离开

(2)不敢复.出A.回答B.再,重来

3.下列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B.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C.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4.文中并没有说出两只猫打斗的原因,请你猜一猜:它们为什么要打斗呢?把你

的猜测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黄白屋呼呼耸毛竖尾四目对射白黄

2.(1)A (2)B

3.B

4.示例:两只猫可能因为对方抢占了自己睡觉的地方而打斗。

【译文】

有一只黄猫和一只白猫,它们在屋顶上打架,发出呼呼的叫声,两只猫的毛耸立起来了,尾

巴也竖起来了,它们四只眼睛对视着,两只猫不相上下。久而久之,白猫有点退缩了,黄猫

3

乘胜追击,白猫急忙跑入屋子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4

三下文言文(3-4 周)

第三周

滥竽①充数②

齐宣王③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④处士⑤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⑥之,廪⑦食⑧以数

百人。宣王死,湣王⑨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释】①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②充数:

凑数。③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④南郭:复姓。⑤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⑥说:同“悦”,高兴。⑦廪(lǐn):粮食。⑧食(sì):供养。⑨湣(mǐn)王:齐国国

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

1.联系上下文,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齐宣王使.人吹竽( )

A.用。B.使者。C.让。

(2)请.为王吹竽( )

A.请求。B.敬辞。C.邀约。

2.齐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湣王时,

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像南郭处士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的人。

【答案】

1.(1)C (2)A

2.齐宣王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竽齐湣王喜欢听乐师一个个单独吹竽

3.混入内行冒充有本事,实际上毫无真才实学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

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乐师一个个单独吹竽,

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作品简介】

5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

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

国提供了理论武器。“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本著作。

第四周

晏子使楚

晏子①使②楚。楚人以晏子短③,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④晏子。晏子不入,

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⑤更道,从大门

入。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②使:出使。③短:

这里指身材矮小。④延:请。⑤傧(bīn)者:主管迎接宾客的人。

1.下列对“傧者更道”中的“更”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gēng 更好B.gēng 更改

C.gèng 更好D.gèng 更改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用横线画出来。

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

3.“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下列对晏子这样说的目

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告诉楚人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入。

B.楚国不是狗国,不能走这个狗门。

C.如果让晏子从狗洞进入,就是承认了楚国是狗国。

D.要从狗洞进入,贬低楚国。

4.文中的晏子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

1.B

2.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3.D

6

4.聪明机智、能言善辩

【译文】

晏子出使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不应该从

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着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作品简介】

《晏子春秋》又称《晏子》,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

籍。书中记载了许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

能、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该书思想内容丰富,不仅体现了晏

婴的为政思想,也展现了齐国的政治样貌,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哲学、

文学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下文言文(5-6 周)

第五周

韩娥善歌

昔韩娥①东②之③齐,匮④粮。过雍门,鬻歌⑤乞⑥食。既⑦去,而余音绕

梁欐⑧,三日不绝。左右⑨以其人弗⑩去。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韩娥:韩国的歌唱家。②东:向东行。③之:去。④匮:缺少。

⑤鬻(yù)歌:卖唱。⑥乞:讨要。⑦既:已经。⑧梁欐(lì):梁柱。

⑨左右:周围的人。⑩弗(fú):不,没有。

1.下列画线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娥善歌(熟悉) 三日不绝(断)

B.韩娥善歌(善于,擅长) 三日不绝(穷尽)

C.韩娥善歌(善于,擅长) 三日不绝(断)

2.用自己的话翻译下面的句子。

左右以其人弗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3.用横线画出文中表现“韩娥善歌”的句子。

4.这篇文言文中包含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周围的人都以为她没有离开。3.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

右以其人弗去。4.余音绕梁

【译文】

从前韩娥向东到齐国去,缺少粮食。经过雍门时,卖唱来讨要食物。她离开后,

歌声的余音还在城门的梁柱间缭绕,三日不断,周围的人都以为她没有离开。

【作品简介】

《列子》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哲学著作。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故

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134 章,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

篇》有三十个。书中的每篇文章,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

显易懂,饶有趣味。

第六周

合群之蚁

冯儿至阶前,见一虫,僵卧①于洞旁。忽有两小蚁,自洞中出,欲曳②入之。

但虫大蚁小,不得动。未几③,群蚁皆来。或④拖其尾,或拉其足,合力舁⑤之

而入。

【注释】①僵卧:躺着不动,这里指死去。②曳(yè):拖,拉。③未几:不

久,没多久。④或:有的。⑤舁(yú)抬。

1.“或拖其尾,或拉其足”中“其”指的是( )

A.小蚁B.虫子C.冯儿D.群蚁

2.说说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忽有两小蚁,自洞中出,欲曳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圈画出群蚁搬运虫子的动词。

8

4.读完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忽然有两只小蚂蚁,从洞中出来,想要把虫子拉进洞里。3.拖拉舁

4.示例:我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遇到问题时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合

作,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译文】

一个姓冯的小孩走到台阶前,看到一只死去的虫子,躺在洞穴旁,忽然有两只小

蚂蚁,从洞中出来,想要把虫子拉进洞里。但虫子太大,蚂蚁太小,不能拉动。

没多久,一群蚂蚁都来了。有的拖虫子的尾巴,有的拉虫子的脚,合力把虫子抬

进洞里。

三下文言文(7-8 周)

第七周

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②契③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

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④

乎?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涉:渡。②遽(jù):急忙,立刻。③契:刻。④惑:糊涂。

1.文言文中,“……者”有“……的人”、“……的地方”的意思。“楚人有涉江者”

意为“楚国有个渡江的人”,那么,“所契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译文,找出相应的句子。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语______________就出自这则故事。

4.读完这篇短文,你想对文中的楚人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答案】

1.刻记号的地方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3.刻舟求剑4.示例:你真糊涂啊,

船已经移动了,你做的记号就失效了。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做事情要懂得变

通。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剑掉落的地

方刻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落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

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

涂吗?

【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

又名《吕览》,写于秦统一六国前夕。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

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

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等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

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第八周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①亦云②。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③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父(fǔ):老人。②亦云:也这样说。亦:也。云:说。③智:称

赞。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大亡.其财:______________ (2)而疑.邻人之父: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10

3.朗读下面这句话,停顿正确的是( )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A.要做一个聪明的人,善于判断是非。

B.墙坏了要及时修理,不能丢了东西再修理。

C.做事要尊重事实,不能用关系亲疏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答案】

1.(1)丢失。(2)怀疑。2.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

偷东西。” 3.C 4.C

【译文】

宋国有个富人,有一天下雨,富人家的墙被毁坏。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

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

物。他家人称赞儿子聪明,却怀疑是邻居家的老人偷盗的。

【作品简介】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

十余万言,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

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

数”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本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