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读后感不少于600字(咬文嚼字渐入佳境)(1)

陶渊明的桃花源故事很小就知道,有听老师讲过,有听大人讲过,有听大点的孩子讲过。真正读原作《桃花源记》却是前几天的事。本以为八百年前文学大家的传世之作一定会像许多文言文那样生涩难解,不过,手机搜来,一看就懂,且三两天便记忆可背,甚感欢喜。

七十年代初的中学教材很少有古文,印象里曾经学过的有《陈涉起义》,《木兰辞》,《负荆请罪》,《一鼓作气》等屈指可数的几篇,虽然老师要求熟背,可读之不懂又怎能熟记会背呢?故一篇也没背下来过,而且对文言古文还形成恐惧症,一看到就头疼。

某日散步,见一小囡随奶奶小公园手机拍摄玩耍,一口气竟背诵十多首古诗词,连白居易的《琵琶行》从序到尾亦能有声、有色、有情地背得烂熟,开始相形自愧,后又自圆老何益壮?不久又遇一老者,虽知是老者,不想竟大我有十岁(我已虚度六十有七),但精神矍铄,乐观开朗,且能言善道,出口成章,诗赋典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令我好生仰慕。问之经历,亦是当兵退伍,后又自学深造,下海弄潮逐浪,听话音应是颇有成就的退休老板。我想这都市藏龙卧虎,装装门面也要学点传统文化,以与人闲谈时不至于太过无知。

之后先后听学了《兰亭集序》《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几篇听说是当下学生必学古文,感觉很吃力,听讲数十遍,大半年下来亦半生不熟,很有点泄气。前几日怎么想起来《桃花源记》也是著名的古文,作为国人最少应了解一下。随用手机搜出原文,看后颇感意外。我想,如小时都从《桃花源记》这样通俗易懂古文开始学习,一定能调动积极性,提高学习传统文学的兴趣,克服对古典文学的恐惧。

看懂了,能记会背了,对其具体的词句就想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检验一下自己的理解或者是猜测。学习《桃花源记》第一个百度的句子是最后一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中的“欣然规往”。我的理解是南阳德高望重的著名人士刘子骥听说此事,很高兴地规划前往寻找世外桃源。搜索结果,没想到这竟然还是很有争议的一句话。

其中有一长篇大论,并用历来古人笔迹以确定“欣然亲往”应是定论,对当下文本还是“欣然规往”不解并提出异议。

开始,感觉这些文人是不是很无聊,“规往”也好“亲往”也好,肯定都说是刘老夫子去寻找桃花源了而且至死也没找到。我这么没文学基础的一看就明白,还干吗去多此一争呢?

后来看他们说得很有道理,又想起大洲老师对《红楼梦》不同版字斟句酌的比较优劣,感觉很有意思,一时冲动也想参与讨论一二,因怕与前人或大家撞车,故记录一二,以留作他日一笑。

我以为,“欣然亲往”看似对已经实施寻找桃花源的行动表示得很明确,但感觉太直白,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点草率,听说有世外桃源,一高兴就找去了,这不应该是一个高、大、尚的刘子骥老夫子的风格,感觉也不应该是泰斗级文学大家陶翁的文字表达方式。

而“规往”对实际行动的表述和文字表达则比较细腻,反映对寻找世外桃源慎重的态度,周密的行动。认真制定规划和行动方案,可能还不是单打独寻,而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

至于说“规往”是没有实施行动的“计划前往”或“规划前往”之说,只是一种理解,而正是基于这一理解才会认为“规往”应是“亲往”的误笔。如果理解为“有规划的前往”或“有计划的前往”即不会认为“規”为“親”之误了。后文之“未果”不是“规”之“未果”,实则“往”之“未果”。

另外,听老师讲,古文原无标点符号的,现在分段分句,标点符号都是后人为方便学习而添加的。如此说来,这最后一段的是否也可以为:“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样似乎也通顺。初读《桃花源记》的朋友,你们认为呢?

过去批评人太过较真会用咬文嚼字斥之,但在文学写作上还是提倡字斟句酌的。贾岛“风推、风敲”的认真,成就了“推敲”之词,被世人永记为佳话;大洲对《红楼梦》不同版本逐句逐字优劣对比不久将会成就一部大著,也会成为文学圈内的美谈;之于我们,通过对文学作品某字某句的较真,最少可以加深对作品的记忆和理解。何乐而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