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在西游记中的佛道相争(西游记里的乌巢禅师)(1)

《西游记》里面有一个神秘的人物,叫乌巢禅师。

他出现在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其实就是昙花一现,似乎也是个打酱油的角色,比菩提祖师的存在感还要低。

菩提祖师作为孙悟空的师傅,固然法力高强,但他出现的目的,就是教给这个石猴“闯祸”的本领,而且还偷偷摸摸,不允许他说出自己的名字,那威胁的语言,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

“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够吓人吧?

《西游记》虽说被归为神魔小说的范畴,但这只是外衣。它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写世道人情的,并且以佛道相争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多学者已多次讲到过,整个的取经过程,就是如来佛设的一个局,把自己的东西从西牛贺洲传播到南瞻部洲去。

无论是唐僧还是孙悟空,都是这个取经计划的一枚棋子。所以,认为菩提祖师是如来的大弟子或者就是如来本人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的佛道相争(西游记里的乌巢禅师)(2)

那么这个乌巢禅师呢?

有人认为是燃灯古佛。但所提出的证据说服力不足,比较牵强。

笔者认为,乌巢禅师其实就是作者吴承恩在书中的化身。理由如下:

一、菩提祖师收了孙悟空当徒弟,传授了他天罡七十二变和筋斗云,通过让他闯祸、判刑又释放的过程,成功地将他改造成取经路上的第一保镖和超级杀手。这是属于内容层面的东西。

我们知道,《西游记》在明朝是禁书,为什么呢?有学者认为原因是书中写的车迟国国王贬佛扬道,是在讽刺明武宗朱厚照灭佛的历史事件。

不过,有一个更大的隐晦的讽刺很多读者可能没有注意到。

百家姓里是没有“猪”姓的,但是有姓“朱”的,而且还是明朝皇帝的姓氏。作者为了逃避审查,才变“朱”为“猪”。

姓“猪”的八戒同志有什么表现呢?懒惰、好色。明朝皇帝里面,胡作非为的不少,这两点就比较明显。万历皇帝和自己的爷爷嘉靖几十年不上朝,躲在深宫里面,不是做木匠活就是修道。荒淫的帝王数量也多。

那这与吴承恩有什么关系呢?

作为明朝人的吴承恩,对于最高统治者的表现,自然是有些看法的,又不敢直接批判,只能采用春秋笔法。

小说中的乌巢禅师想收猪八戒“未遂”,其实就是现实中的吴承恩想“教育”姓朱的皇帝而“不能”的折射。现实中,吴承恩可能通过很多途径,想给皇帝提点治国安邦的条陈,可惜难以如愿。当然,更大的原因是,他的建议,皇帝压根儿就不在意,或者根本就没看到。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的佛道相争(西游记里的乌巢禅师)(3)

二、从乌巢禅师的行为来看。他住在浮屠山的一个鸟窝里面,而且是在唐僧一行三人(这时候还没有沙僧)必经之路上。看起来又像是偶遇的样子。他做了些什么呢?

1.传授给唐僧一卷《摩诃般诺波罗密多心经》。原文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传授之时,乌巢禅师谆谆教导:

“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除。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要知道,在西游记原著中,唐僧到达灵山,将经取回交给唐太宗,就回到如来佛那儿受封,成正果了。那些经书他们连看也没有看。

取经事业的精髓,其实就是路上受到的磨难,以及每个取经人思想认识的变化,也就是是否“悟道”。乌巢禅师传授的这卷《多心经》,可以说是一个人修养的秘籍,里面的内容博大精深。唐僧如获至宝。取经的路上,他历经磨难,是靠着念这卷经才熬了下来。

除了制约孙悟空的紧箍咒,唐僧对这卷经是最熟,也最爱的 。

可以说,是乌巢禅师给予了唐僧精神上的力量。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除了作者,谁能做到。

2.乌巢禅师未卜先知,对于取经的整个过程了如指掌。比如来和观音都清楚得多。原文写道:

那禅师传了经文,踏云光,要上乌巢而去,被三藏又扯住奉告,定要问个西去的路程端的。那禅师笑云: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一桩桩一件件,就和账本一样,一清二楚。

这有点像《红梦楼》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这是全书的总纲,将主要人物的命运一一作了交代。这肯定是作者的设计,别人做不到。

乌巢禅师的这番话,虽然简陋了些,准确性却高得惊人。

如来不行,太山老君不行,只有吴承恩可以。因为笔在他手中。

后面有一个很搞笑的插曲是:

行者闻言,冷笑道:“我们去,不必问他,问我便了。”三藏还不解其意,那禅师化作金光,径上乌巢而去。长老往上拜谢,行者心中大怒,举铁棒望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行者纵有搅海翻江力,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三藏见了,扯住行者道:“悟空,”这样一个菩萨,你捣他窝巢怎的?”行者道:“他骂了我兄弟两个一场去了。”三藏道:“他讲的西天路径,何尝骂你?”行者道:“你哪里晓得?他说野猪挑担子,是骂的八戒;多年老石猴,是骂的老孙。你怎么解得此意?”八戒道:“师兄息怒。这禅师也晓得过去未来之事,但看他水怪前头遇这句话,不知验否,饶他去罢。”行者见莲花祥雾,近那巢边,只得请师父上马,下山往西而去。

在交代未来之事的时候,乌巢禅师顺便将猴子和老猪戏弄了一番。这是作者的俏皮和冷幽默。不过,却激怒了孙悟空,要捣毁他的老巢,哪里弄得动啊?

而八戒在这里表现得很清晰,他知道“这禅师也晓得过去未来之事”,还是心存敬畏的。

引申一点,这何尝不是想转着弯地表达:朱皇帝还是认可吴承恩的才能的!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的佛道相争(西游记里的乌巢禅师)(4)

三、最后一个证据:从名字来看,“乌巢”和“吴承恩”在切口上是相近的(用汉语拼音表达是:wuchao和wuchengen),或许在明朝时吴承恩的老家(或者在江苏淮安,或者在安徽桐城)那儿还几乎一样。

谐音梗不仅现代人会玩,在文字狱盛行的时代,古代文人们更是其中的高手。吴承恩巧妙地把自己的名字嵌进去,并借用乌巢禅师这个人物,表述出了小说的主旨和主要情节。

这一点,和司马迁有《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以及刘伯温的《郁离子》,方式差不多。只不过小说更为不着痕迹罢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西游记》中的乌巢禅师就是小说作者吴承恩的化身。如有其他证据或者有不同的意见,欢迎留言讨论!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的佛道相争(西游记里的乌巢禅师)(5)

湖底浮萍

探究人性奥秘,擦亮教育底色,记录成长经历,分享读写经验。欢迎关注湖底浮萍2018,一起交流,共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