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老家湖北随州,管抬棺材的人叫“抬重的”谈到“抬重的”,在老家那片乡土,真还有一套绕不过去的约定俗成的习俗呢“抬重的”活计是一项又脏又累的差事,而且也没多少报酬,但还挺受尊重的,想来必是主人家觉得尊重他们,就是尊重自己的亡亲,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家里的乡亲?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家里的乡亲(抬重的乡亲)

家里的乡亲

在我的老家湖北随州,管抬棺材的人叫“抬重的”。谈到“抬重的”,在老家那片乡土,真还有一套绕不过去的约定俗成的习俗呢。“抬重的”活计是一项又脏又累的差事,而且也没多少报酬,但还挺受尊重的,想来必是主人家觉得尊重他们,就是尊重自己的亡亲。

哪家乡亲有人过世,一般都会请来村里专门负责主持红白喜事的年长者,也叫“支客”,负责丧事的全程组织协调工作。下葬的前一天下午,“支客”领着“孝子”去登门找“揽头”,即八人“抬重的”小组的负责人,其实“揽头”与另外的七个人,待遇上没有一丝差别,只是在其中牵头,搞好人员组织协调工作,干活还要干在前面。而且“揽头”多对各种习俗了然如心,如棺材落葬的朝向,等等,都非常的在行。“支客”吩咐“孝子”给“揽头”行下跪礼,即磕头,自己也磕一下头,显示对“揽头”的尊重。然后就让“揽头”召集“抬重的”八人到主人家去吃晚饭。

晚饭前,“抬重的”八人排成一列来到主人家,亡人为大,先是在不远处放上一串鞭炮,然后到亡灵前烧一柱香、磕三下头,算是拜丧礼,然后落座。吃饭时,他们不消说是被安排在第一轮酒席的第一号桌,主人家最重要的亲戚比如舅舅、姑父,也只能安排在第二号桌。吃饭中,“支客”又领着“孝子”给“抬重的”磕一次头。

子夜,开始游棺,“抬重的”领着“孝子”们围着棺材四周转圈,还不时放鞭炮,喊叫亡灵升天,十二时,“抬重的”准时把棺材掀开,让亲属与亡人作最后告别。亲属看亡人最后一眼后,走出停户房,“抬重的”将棺材盖上,下葬前一天的工作算是全部完成。

下葬当天,“抬重的”天未亮就来到主人家,简单过早后,就出葬了。抬棺途中,要停几回棺,通常是三回,由“揽头”把握。前面的停棺,是由走在前面披麻戴孝的“孝子”们立马转身,对着棺材跪下,然后挨个起身给“抬重的”磕头,磕头完毕,“揽头”喊口令起棺,继续行进。最后一次停棺,是“宰婿”,即问亡人的女婿、侄女婿、表侄女婿们要烟,只要到场的,每位女婿都得给“抬重的”买一条烟,按老家待客的消费情况,一般是200元一条的黄鹤楼。这次也是闹棺,有的刁钻一点的女婿,会藏起来,或路边的小树丛里,或田沟里,或墙角背后,躲过去了200元的黑色罚款,也就躲过去了。当然,一般是逃不过去的,“揽头”在出发前,都开始留意女婿们的行踪了,而且,一般少“宰婿”1人,他们最后一次也不起棺,停在那里,让“孝子”们不停地跪。有的“孝子”不耐烦,干脆自己掏钱买一条烟好让他们起棺。一般“宰婿”是不宰“孝子”的烟的,哪怕“孝子”再有钱。“宰婿”得来的烟,由“揽头”给八位“抬重的”平分。

丧事办完,主人家会给八位“抬重的”每人一份纪念品,“一块香皂、一条毛巾、一双白手套”,算是给他们再次的致谢。“抬重的”报酬是微薄的,就是三餐饭、几包烟、一份不值一提的纪念品,但乡亲们却乐此不疲,因为生老病死,谁也逃不掉,在这份上,自己不做点奉献,谁又愿意为你奉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