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的雷达》原文

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第一课时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豆丁网(蝙蝠的雷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会认“蝙、蝠”等11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系”,会写“达、蚊”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雷达、蚊子”等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理解飞机夜间能安全飞行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多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从中得到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操。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1.教师引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教师在黑板上贴上蝙蝠和雷达的图片)

2.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3.课件播放视频,分别介绍蝙蝠和雷达的资料,教师相机讲解并板书课题。

(1)认识蝙蝠:它生活在农村的屋檐下或山洞里,用耳朵和嘴巴探路,吃蚊子等昆虫。因为它在屋檐下生活,所以农民伯伯称它为“檐老鼠”。它是人类的朋友。

(2)了解雷达:雷达是用来侦察的,飞机上装有雷达,雷达是根据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的。

4.教师引问:听了刚才的这些介绍,再看看课题,你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呢?

预设:为什么把蝙蝠和雷达放在一起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兴趣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因此本环节从认识蝙蝠和雷达切入,既检查和肯定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注重了学习方法的引导,对学生今后的“课前准备”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词语。

3.课件出示词语,开火车读词语,教师相机指导字音。

蝙蝠 启示 即使 敏锐 系铃铛

苍蝇 证明 障碍物 荧光屏

重点强调:“蝙”的读音是biān,不读piān;“即”的读音是jí,不读jì;“荧”读音为yínɡ,不读yín。多音字“系”在本课读jì。

4.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理解“探路、敏锐、避开、障碍物、横七竖八”等词语。

教师相机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拆分法、寻找近义词法等。

(2)结合生活经验或资料理解“超声波、荧光屏、无线电波”等词语。

5.指导重点生字的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达 蚊 即 科 横 竖 绳 系 蝇 证 研 究 驾 驶

(2)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一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3)指导学生观察“蚊、蝇、绳”的书写规律,写好左窄右宽的字。

(4)指导学生在对比中掌握笔画的变化规律。“驾”与“驶”的“马”书写不同,“驾”中的“马”写得稍扁一些,“马”的横画稍长,“驶”中的“马”写得瘦一些,横变成提。讲解后,教师示范。

(5)形近字区分。

“即”与“既”,“绳”与“蝇”,“科”与“料”。

(6)学生独立练习书写。

(7)投影展示评价,把自己写得不好的字再写一写。

设计意图:扎实开展字词教学。引导学生在观察、对比、实践中,掌握书写方法,提高书写能力。

三、梳理方法,整体感知

1.回顾方法。

导问: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呢?你有哪些好的方法?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整理、点拨。

预设:(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标注出来重点理解。

(3)提出相关的问题。

3.小结:“学贵有疑”,同学们阅读时,可以针对课题和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写在旁边和文后,在阅读提示中寻找方法。

4.学生在自学提示下,自读课文,尝试批注问题。

5.小组合作整理问题清单。

课前准备好清单空白纸,准备填写,提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注意筛选、整合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总结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然后按照这些方法去实践,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整理问题的能力,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四、互助学习,交流反馈

教师引导:同学们都读了这篇课文,老师发现大家都读得很认真,那么,你们完成初读任务了吗?

1.同桌或者小组之间交流一下各自的收获。

2.全班交流。

(1)你能流利地朗读吗?(教师可指名学生朗读片段或朗读全文)

(2)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前提,因此,本环节的训练重点仍然是引导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