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山西省平定县,地处太行山中段西麓,那里的人们说话很有意思的,把学校说成“效房”,把上学说成“上效”,把学习说成“效习”,把模仿说成“效扮”,把成语邯郸学步说成“邯郸效步”。

平阳县方言文字(山西平定方言把学校称作)(1)

乡村学校

从小到大,一直觉得乡音劲劲儿的,很土,难听,又不符合普通话的规范,心里颇为抵触。后来进了学校,跟着北京来的老师学会普通话,便再也不用家乡土语跟人交流了。

十七岁那一年,去外地求学。教我们古代汉语的老教授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或许是山药蛋小米饭吃得有些多,又在山西老陈醋坛子里浸泡了三十多年的缘故吧,老教授特别喜欢山西方言,又下了很大功夫去研究,著作颇丰。

平阳县方言文字(山西平定方言把学校称作)(2)

乡村学校

老教授经常说,晋方言保留了很多上古音,是语言演化的“活化石”。他在讲解“东施效颦”这个成语时告诉我们,“东施效颦”其实应该写作“东施学颦”,这个“学”,在山西方言中就读“效”,其本字为“斅”。

平阳县方言文字(山西平定方言把学校称作)(3)

山西乡村

我这才明白,乡人口中常说的“效扮”(模仿)、“上效”(上学)等方言土语,非但不土,反而文雅得很,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极富文采的“雅言”。

“斅”字怎么读

“斅”字的读音,南朝《玉篇》标注为“下孝切”;唐代《释文》:“胡孝反”;北宋《广韵》:“胡教切”;南宋《书集传》:“胡教反”;宋本《集韵》:“辖觉切”。

《玉篇》《释文》《广韵》《集韵》《书集传》都是古代按韵编排的字书,用各种注音方法,直观地给单字注音释义,大致类似今天的《新华字典》《汉语大辞典》。

平阳县方言文字(山西平定方言把学校称作)(4)

斅,读作xiào(音同“效”)

中国古代没有拼音,为了帮助人们识字,古人发明了很多注音方法,如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等,其中“反切法”的影响最大、使用范围最广。

所谓反切,简单来说,就是把两个容易识别、极为常见的字,合在一起,第一个字取其声母,第二个字取其韵母和声调,然后二者相切,这个生字的读音就拼出来了。

比如,上文提到的“下孝切”等,就是反切注音法。

“下”字的声母是x,“孝”字的韵母是iao,声调为去声,二者相切,拼音为xiào(音同“效”)。

平阳县方言文字(山西平定方言把学校称作)(5)

清代琅嬛馆刻本《古文官书》

申志均《说文部首字典》云:“斅,音xiào(效)。”新编《辞源》《汉语大字典》皆标注音为xiào(音同“效”)。

申志均又云:“斅字,即學(今简化为学)之本字。”

在古代典籍中,“斅”亦写作“學”。如《广韵·效韵》云:“斅,學也。”《玉篇》亦云:“斅,《说文》与學同。”

《说文》又云:“學,篆文斅省。”《康熙字典》亦云:“按古文《尚书》學皆作斆。”是说,“學”字在先秦时期写作“斅”,后来在篆文中省略简化为“學”。

平阳县方言文字(山西平定方言把学校称作)(6)

《康熙字典》“斅”字条

按清朝段玉裁的说法,似乎在秦世方才使“斅”去“攴”作“學”。他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说:“古之制字,作‘斆’从教,主于觉人。秦以来去‘攴’作‘學’,主于自觉。《学记》之文,學教分列,已与《兑命》统名为‘學’者殊矣。”

王力《同源字典》云:“學,篆文斅省。按:使學为斅,读如效(xiào)。”

由此可见,在上古汉语中,“學”(今简化为“学”)就是“斅”简化字,读音也是xiào(音同“效”),不得读为xué(音同“学”)。

“斅”是什么意思

斅,是一个上古汉字,殷人常用。如《尚书·商书·盘庚》,其上篇即用“斅”字。其文云:“盘庚斆于民。”这里的“斆”,是“斅”的异写。这句话的意思是,商王盘庚教导百姓。

从“斅”的字形来看,从爻,从攴,从手,从子。

平阳县方言文字(山西平定方言把学校称作)(7)

“斅”字的演变

“爻”,像渔网的形状,也有人认为是算筹相交之形。织网是古人渔猎生活的必备技能,要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算筹是古人算数的工具,就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古代儿童学习算术,离不开算筹。

“攴”,读作pū(音同“扑”),是以手持杖轻轻敲打。敲打什么呢?敲打“子”。也就是用手持杖令幼儿仿效成人,让他们用“手”去学习计数,或学习织网等生活技能。

平阳县方言文字(山西平定方言把学校称作)(8)

“学”字甲骨文释义

因此,“斅”的本义就是“学习”。“斅”与“學”二者之间是繁简字的关系。

“斅”字在上古还可以当“教”讲。“斅”,《说文解字》注释为“觉悟也”;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教也”。

在上古汉语中,凡当“教”讲的“斅”字都应该读作xiào(音同“效”)。“斅”与“教”二者之间是古今字的关系。

平阳县方言文字(山西平定方言把学校称作)(9)

“教”字甲骨文释义

如《尚书•商书•兑命》云:“惟学学半。”这句话出现了两个“学”字,不太好理解。

唐朝大儒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解释说:“《兑命》曰:学学半者,上学为教,音斅;下学者谓学,谓学习也,言教人乃是益己之学半也。”

是说,《兑命》说的“学学半”,前面那个“学”,是教的意思,读音为斅;后面那个“学”,就是学习的学。“惟学学半”这句话,意思是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

这样解释,似乎还是有点绕。再读一下战国时《学记》中的这段话,就清楚了。

《学记》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斅,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平阳县方言文字(山西平定方言把学校称作)(10)

“教”字的演变

这段话的大意是,通过学习,然后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通过教别人,然后可以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就能够督促自己进一步学习;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就能够自我奋发进取。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兑命》中所说的:“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有些学者考之于甲骨文和金文,从其字形上认为,“學,斅,教”这三个字,实系一字之分化,此说甚是。

平阳县方言文字(山西平定方言把学校称作)(11)

清代琅嬛馆刻本《国语音》

清人王筠《说文释例》就认为“教、斅、學”,是“凡正文四重文三,当为一字。”

因此,这三个字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互用互通的现象,也就是说这三个字可以混用,写哪一个都对。

“学房”又是怎么一回事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學”之词日益盛行于世。仅《论语》一书出现“學”者,凡46处之多。而且,还出现了如《礼记》之《大学》《学记》,《荀子》之《劝学》,《韩非子》之《显学》等论学专篇。

平阳县方言文字(山西平定方言把学校称作)(12)

《全本礼记体注》

“學”之通行意义指学习、教育行为,然后向以下诸方面引申:

一是引申为学习成果,即“学问”,如《韩非子·外储说上》:“其学甚博。”

二是引申为学术主张与学术流派,即学说、学派等。《庄子·天下篇》曾提出“百家之学” “后世之学”的概念。

又引申为学习主体,即学士、学人、学者,如《周礼·春官·宗伯》曰:“诏及彻,帅学士而歌彻。”《左传·昭公九年》曰:“君彻宴乐,学人舍业,为疾故也。”《礼记·学记》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学士” “学人” “学者”,皆指求学者。

平阳县方言文字(山西平定方言把学校称作)(13)

清代私塾

同时,还引申为学习场所,即学校。《康熙字典》解释说:“《说文》本作斆。今音效。而学校字但作斅。”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把学校称之为“学”。

如《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是说,古代进行教育的场所,家庭里有私塾,乡里有“庠”,郡县有“序”,国家有太学。太学就是“大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亦云:“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这里的“学”,就是指学校。

大致在元朝的时候,文献中出现了“学房”这个词语。

平阳县方言文字(山西平定方言把学校称作)(14)

《元史·巎巎列传》中出现“学房”一词

《元史·巎巎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巎巎进曰:‘民有千金之产,犹设家塾,延馆客,岂有堂堂天朝,富有四海,一学房乃不能容耶?’”

巎巎口中的“学房”,是指奎章阁学士院及艺文监诸机构。

有元一朝,奎章阁学士院掌进奉经史、鉴文书典籍字画器物,并备皇帝咨询,供皇帝研考古帝王治术,为皇帝和贵族子弟讲说经史的机构。艺文监掌校刊图书、翻译典籍及鉴审文物之职。奎章阁学士院及艺文监都是供人学习知识、研究学问的地方,类似于今天的大学、社科院等。

巎巎(náo náo音同“挠挠”),即康里巎巎(1295~1345),是元代颇有影响的人物,他既是朝廷重臣,也是罕见的少数民族汉学名流和书法家。

平阳县方言文字(山西平定方言把学校称作)(15)

康里巎巎书法《柳宗元梓人传》

巎巎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当时,大臣建议撤去先朝所设的奎章阁学士院及艺文监诸机构及其官员。

巎巎认为不妥,进谏说:“平民中有千金户者,还在家设立私塾,请师教育子弟。我堂堂天朝,富有四海,怎么还容不下一间学房。”

皇帝非常赞同,于是只把奎章阁改为宣文阁,把艺文监改为崇文监,并命巎巎监督管理,又请设检讨官十六人为皇帝进讲。

到了明清时期,“学房”就成为了官学、私塾的代名词。

平阳县方言文字(山西平定方言把学校称作)(16)

《说文解字》

如《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六百五十七:“督学高清出社学房地十五处,每年纳租银十九两二钱六分。”

又《红楼梦》第八四回:“贾政道:‘你带了家来了,还是在学房里呢?’宝玉道:‘在学房里呢。’”

平阳县方言文字(山西平定方言把学校称作)(17)

山西平定冠山文献名邦牌坊

“科名尡耀无双地,冠盖衡繁第一州”,山西平定自古就被称为“文献名邦”。据相关资料,自有科考,平定先后出了100多名进士,明代40人,清代75人。在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辛未科,平定连中三名进士,为全国首屈一指。尤其是清代的中式进士(即贡士)人数,平定县是全山西省第一。

平阳县方言文字(山西平定方言把学校称作)(18)

平定冠山书院

据《平定州志》:“至明清之时,仰依寿善,士习涵濡既深,故人文科第之盛,往往甲于山右。”乡人历来看重文化,企慕科举登第,州学、书院、义学遍及县城、乡村。

这些教育场所,山西平定人一直称之为“学房”,音同“效房”,读作平声。

平阳县方言文字(山西平定方言把学校称作)(19)

教育兴国

千百年来,上斅、斅房、斅习,这些雅致的词语,一直让乡人念兹在兹,口口相诵,代代相传,古音不改,古训不忘,寄托着乡人对美好未来无限的希望。(张文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