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琥珀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7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8* 千年梦圆在今朝

口语交际:说新闻

习作:我的奇思妙想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1)


_


单元作者

_


领衔名师

唐 婉/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训班优秀导师,镇江市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镇江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多次应邀赴西安、上海、安徽、山东等地上观摩研讨课和专题讲座,录制教师研修网教学优质资源10节,部编本教材配套录像课3节,50余篇教育教学文章在《上海教育科研》《中小学管理》等核心教育教学期刊发表。

团队作者

赵源林/“江苏省小学语文优秀青年教师”,“江苏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实验先进个人”, “苏州工业园区学科带头人”,现任苏州星湾学校小学语文教研组长。曾获全国苏教版第二届课堂教学现场赛课特等奖,苏州市、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为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名师课堂》专栏录制了十二节录像课。先后有18篇文章发表于《江苏教育》等省市级刊物。


朱海燕/镇江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一级教师,现任句容市实验小学教务处主任。从教十多年来,致力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曾获全国“新课程”录像课评比一等奖,两次获江苏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多次在省市级教学活动中执教展示课,初步形成“灵动有趣”的教学风格,撰写多篇论文及案例在各级各类教学刊物发表。


笪红珍/镇江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唐婉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之一,现任句容市崇明小学文昌校区教务副主任。曾获省、市级各类课堂教学比赛一、二等奖,多篇论文发表,先后被评为“句容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句容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_


单元说明

_


一、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本单元语文要素为“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以及“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本单元编排有《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千年梦圆在今朝》四篇阅读课文,口语交际“说新闻”,习作“我的奇思妙想”和语文园地,以及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


本单元是科普知识单元,运用多种方法说明了一个个科学问题。其中,《琥珀》又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如:作者在描述上万年前琥珀形成的故事时,既有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又有科学、严谨的推理,更像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学童话”。《千年梦圆在今朝》是散文。


二、单元内容与教学建议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从体裁上看,《琥珀》是童话,《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是科普说明文,《千年梦圆在今朝》是散文。四篇课文联系紧密,作为一个整体呈现,承接四上“提问策略”训练目标的递进性与发展性。前三篇讲读课文围绕“提出问题,自己试着解决”,按照“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可以查资料”“和别人交流”几个层面,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自问自答的策略,并通过本单元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及“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方式”自主阅读。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的感悟和习得上,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静思,自我提问,自己尝试解决,在解决问题的示范、指导及课后练习的研讨中,学会迁移运用。


口语交际的主题准确传达信息,并能清楚、连贯地讲述。


习作的主题是“我的奇思妙想”,借助思维导图,先画出想发明的事物的样子和功能,帮助自己描述。教学中要重视以“画”清晰想象的思路,还要提倡说,以说给同桌听,帮助自己“把想发明的东西写清楚”。


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主要借助填写汇款单,引导学生学会在汇款单上要用大写书写金额,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兴趣。


“词句段运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和同学交流,认识一些科学术语,感受赋老词以新意的变化。第二部分,通过读样句,学习用熟悉的事物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并尝试用不同的比较词。

三、课时统筹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2)


(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文昌校区 唐婉)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3)

5 《琥珀》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琥珀》选自德国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选入教材时有改动。课文从一块琥珀的发现,编织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用文艺的笔调,介绍有关琥珀形成的科学知识,全文轻松活泼,生动形象。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叙述了琥珀形成的过程;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叙述了琥珀被发现的过程。第三部分(18自然段)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这部分共4句话,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层层推理,得出最后的判断。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作者在描述上万年前琥珀形成的故事时,既有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又有科学、严谨的推理,更像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学童话”。特别要指出的是,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对这块“琥珀”形态、质地的摹写,是整篇课文的推理基础。作者由“写实”而展开既科学又有趣的“想象”的写法,具有较强的思维性,需要一定的推理和思辨能力。另外,还要注意松脂球不等于琥珀,琥珀是古代松脂的化石,因此描写松脂球变成化石的文字虽然简短,但绝不可忽视,要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因为这是一种沧海桑田的巨变。

二、教学要点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生字识记


课文27个生字,12个要求会读,15个要求会写。其中,“拭”“脂”“渗”“埋”既要求会读,又要求会写。


2.抓住要点,读懂课文


课文在介绍琥珀的科学知识时,注意抓住要点,考虑周到,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课文集中安排了三个要点:先讲松脂球的形成,再讲琥珀的形成过程,最后讲琥珀的发现及在科学上的价值。作者具体地叙述了前两个要点,主要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推测”,将几千万年前发生的事情传神地再现在眼前,使文章内容丰富,层次清晰,更有说服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这部分的要点,顺沿着作者“推测”的思路,探讨其内在的合理性。


3.品味语言


课文的语言浅显易懂,充满情趣,极富特色。用词非常精准,作者推算故事发生的时间“约莫算来,总有几千万年了”,这是给予人类对化石形成的所需的大致时间来推算。想象苍蝇和蜘蛛的场景时,语言生动形象,画面感很强,宛如欣赏一幅美妙动人的风景。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品味,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精妙。

三、教学活动设计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了解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

2.在朗读中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3.在阅读中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4)

第一课时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5)

板块一:揭示课题,了解“琥珀”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要点:在古文字里“玉”字无点,和“王”字相近,区别在于中间短横的位置。“玉”字做偏旁的时候,还是和“王”一样,因此,有的王字旁其实就是玉字的意思。(依次屏显图文并茂斜玉旁的词“琉璃”“玛瑙”“珊瑚”等)

2.欣赏琥珀,读出喜爱。

(1)出示各种“琥珀”的图片,说说看了琥珀的感受。

(2)每一块琥珀都“温润如玉”,是那么的奇异、美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科普小品文——《琥珀》。

板块二: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划出最能说说明这块“琥珀”特点的句子。

(3)思考:围绕“琥珀”课文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学习生字词。

拂拭  澎湃  渗出  松脂

黏稠  晌午  飒飒  掸掸翅膀   

注意:黏、飒飒、掸掸的读音。       

“飒飒”是拟声词,风声很大——“呼呼”;风吹得很冷——“嗖嗖”。

课文中还藏着一个拟声词的句子: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掸掸翅膀的理解。

板块三:交流“琥珀”特点的句子

1.出示课文中描写“琥珀”的句子。 

读一读:自己再读读这个句子,脑海中想象一下这块琥珀的样子。

问一问:读这段文字,你从这块琥珀里看出了什么?

2.交流点拨。

要点1:大约1000颗琥珀中才有一颗会有昆虫,而小苍蝇和小蜘蛛是一对天敌,同处一个琥珀内,就更为罕见。

要点2:“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和蜘蛛的长腿”“ 可以看见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可以看出这块琥珀保存完好,纯净通透。

3.交流科学家眼中的“琥珀”看到的又是什么?

【出示】: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重点理解“推测”的意思,可以和“猜测”作比较,通过选词填空的方式进行巩固理解。

(1)警察冲进匪巢,发现桌上杯子里的水还是热的,( )歹徒刚离开不久。

(2)教室里的坏纸篓被修好了,我们( )是班上的“小雷锋”王军做的。

板块四:梳理“琥珀”形成的过程

1.自读课文,这块琥珀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找一找作者具体推测的内容?

学生自读。

小组交流,指名分自然段段读1-13自然段,梳理出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首先是变成包含蜘蛛和苍蝇的松脂球,然后再变成化石。

2.这么珍贵的琥珀到底有哪些形成要素或者是必要条件呢?

要点:引导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要有松脂球。松脂球的形成必须要有松脂不断地往下流,而松脂不断往下流,就必须要有热辣辣的阳光,而这热棘的阳光不会是冬天的阳光,只能是“一个夏天”的阳光。通过讨论要认识到作者的思维方式是非常严密的,“推测”是非常科学的,从而确定琥珀形成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3.引导学生抓住必要条件,连起来说一说这块琥珀的形成。

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概括叙说,如:如果没有夏天的烈日,没有松树,没有松脂不断地往下滴,没有蜘蛛扑向苍蝇的一瞬间,就不会形成奇异的松脂球。又如:只有夏天的阳光火辣辣的照射,只有松树的松脂不断往下流,只有出现蜘蛛扑向苍蝇的一瞬,才会形成这奇异的松脂球。


布置作业


1.识记课文里的生字词,并深入阅读整理自己的问题清单。

2.搜集资料:了解琥珀的价值。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6)

第二课时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7)

板块一:复习导入,聚焦“推测”

1.出示描述琥珀的一段话,根据拼音填写括号里的生词。

这是块奇异的琥珀,曾mái( )在浪涛nù hǒu( )的海底。琥珀里躺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sōng zhĭ( )里是怎样zhēng zhá( )。从这块琥珀,我们还可以tuī cè( )发生在几千万前的故事的xiáng xì( )情形。

2.学生自行批改订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4.这样的场面是作者亲眼所见,这样的过程是作者亲身经历吗?

板书 :推测。

板块二:研读“推测”,读懂课文

1.刚才我们简单了解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其实,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是作者想象推测出来的,但实际上又是有依据的。

2.围绕着科学家的“推测”,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梳理学生的问题:

为什么故事一定是发生一个夏日?

为什么会有厚厚的松脂不断往下滴?

课文开始的时候为什么要写到海?

蜘蛛和苍蝇被松脂包裹在里面的原因,还会有其他的可能吗?

松脂球变成化石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

3.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交流重点:

(1)故事发生时的天气推测是否合理?

①找出课文中三处描写阳光的语句。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奔腾怒吼,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

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②引导学生抓住“暖暖地照着”“照得火热”“热辣辣地照射着”这三组写阳光的词语可以换一换吗?为什么?

可以引读:这三组词虽然意思相近,但是却藏着气温的变化:

当太阳暖暖地照着的时候,可以听到——

当太阳照得火热的时候,可以闻到——

当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的时候,可以看到——

③引发学生想象,照这样的气温变化下去,当“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此时的太阳光会是怎样的呢?

(2)课文中除了反复写到阳光,还多次提到海,甚至在故事的开头提到“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为什么这么写?合理吗?

要点:着重引导学生懂得开头写海,是为下文中做铺垫,如果没有开头这一句,到第12自然段写海的时候就会显得突兀。“翻腾怒吼”还写出了海的活力,暗示了地壳运动的能量,为琥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3)对故事主角“苍蝇”和“蜘蛛”的描写是否合适?

①读文中描写“苍蝇”和“蜘蛛”的句子。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引导学生读出苍蝇的可爱与优雅之美。)

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

(抓住 “划动 ”一词体会蜘蛛的动作之轻盈。)

②课文里对苍蝇和蜘蛛的描写和我们印象中的苍蝇和蜘蛛还一样吗?着重体会作者对琥珀的喜爱,以至于“爱屋及乌”的情感。

(4)苍蝇和蜘蛛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课文中是如何描写的?依据是什么?

蜘蛛刚扑过去,忽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①与后文中“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对比阅读,体会到苍蝇和蜘蛛被松脂包围时的挣扎。

②引导学生思考“泪珠”可以换成松树的“汗珠”吗?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的同时还会饱含情意。

板块三:追问思辨,拓展阅读

1.学完了《琥珀》这篇科普小品文,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2.被包裹在琥珀里的苍蝇和蜘蛛这两个小生命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你觉得琥珀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3.推荐链接阅读及《黄河象》《大自然的文字》。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赵源林)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8)

6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并由此推想出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


本文一共5个自然段,开篇即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课文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作者首先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自然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演化的渐进过程。第5自然段则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本文语言活泼而不失严谨, 如“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等语句中的用词,与科学推测是一致的,与科学态度是照应的。而在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时,叙述思路清晰,又具有很强的条理性。作者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二、教学要点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生字识写


课文学习要求有“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如“迟钝、描绘、隧道、膨大、开辟、脑颅、数十吨”等词语。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茹毛饮血、毋庸置疑、中生代、化石、繁衍、演化”等,其中不乏一些专有名词,需要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


2.读懂课文,关注表达的特点


这篇课文在语言表达上充分体现了科普文章的“文体”特点。学习时可以采用删减比较、对比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准确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恐龙演化过程,可以采用引读等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叙述的条理性。再如课文从第三自然段由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这样的表达层层深入,都充分体现了科普说明文文体的特点。


3.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引导学生在已有提问学习的基础上,发现、厘清课文中的问题。对于通过读课文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试着解决。对于有些可能涉及到“古生物”的专有问题,课前要鼓励学生搜集资料。


三、教学活动设计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迟钝、描绘、隧道、膨大、开辟、脑颅、数十吨”等词语。

2.通过朗读、揣摩、领会文本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感受其叙述的条理性,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艰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9)

第一课时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10)


板块一:检查预习,初知文意

1.出示学习单: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11)

(1)自主读书、完成学习单。

(2)交流学习单的答案。

(3)交流课前自己解决了课文里的哪些问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是怎样的呢?能简短地说就更好了。

板块二:整体感知文理,释疑

1.比较认读。分别请两组同学轮读下面两组词语,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笨重 迟钝 茹毛饮血 庞大家族 形态各异 凶猛异常

轻灵 敏捷 五彩斑斓 身体轻盈 凌空翱翔 天之骄子

要点:朗读词串,注意“轻盈”的“盈”(yínɡ)的读音。

交流发现这两组词分别写的是恐龙和鸟类。

2.读着这些词语,我们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恐龙和鸟类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形象。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科学家们通过考证后得出了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结论:

出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要点:首先理解“中生代”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对两句话进行比较,理解“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历时很久的变化,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体会说明文课文中词语表达的准确性。

板块三:聚焦假说求证,探疑

1.这个难以想象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把有关科学家考证发现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反馈交流。

(出示句子)

①早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②在研究大量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③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要求:

(1)引导学生读这三组句子,发现:开始的注意→提出假说→发现证据,作者对于考证的表述是有顺序、有过程的。

(2)抓住“相似”和“相同”的区别,还有“很可能”等词语感受课文语言的严谨准确。

(3)从“19世纪”到“20世纪末期”,历经了多长时间?为什么这次发现会让全世界的研究者欣喜若狂?体会科学家工作的艰辛和严谨执着的工作作风。

板块四:自读课文,聚焦“演化”

1.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发现这段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要点:这段以设问的形式激起读者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读者 视线引向中生代,再现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思考恐龙飞向蓝天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交流。

出示:

第一种恐龙______

数千万年后______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______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______

要点: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中恐龙飞向蓝天经历的几个阶段,然后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叙述这个过程。

作业


1.试着用上“点睛之笔”写一句话。

2.搜集关于恐龙的图片、资料,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12)

第二课时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13)


板块一:复习导入,引出“结论”

1.听写生字词。

笨重 描绘 毫不相干 隧道

顿时 轻盈 欣喜若狂 开辟

2.回顾课文内容,简单说说上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到了恐龙的哪些知识,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3.回忆上节课所学,再次引出科学家们通过考证后得出了让人难以想象的结论和证据。

出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板块二:研读“演化”,感悟语言

1.了解演化过程。

(1)自主阅读,想一想:科学家是怎样推测出恐龙演化成鸟类的?

画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再认真读一读。

(2)小组研讨:根据课文内容和表格提示,与同学合作填写表格。

(如下表)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14)

(3)重点交流。

①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围绕“形态各异”介绍了哪些恐龙?从哪儿看出来的?(行走方式、身长体重、性情食性。)

——抓住“有些”对比阅读,悟“则”字的用意。

——抓住种类后面的关键词语以供复述。(两足、四足;十吨、几千克;凶猛 、温顺。)

②引导学出发现部分猎食性恐龙是怎样变成鸟儿的,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推演他们的变化过程的?

—— 引导学生理清其变化过程:身体一(骨骼)一(脑颅)一(前肢)一(体表)

要点:总结出作者在写恐龙演化过程的方法,是以时间为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 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2.感悟语言特点。

出示以下两组句子,通过研读,感悟作者表达的严谨准确。

第一组:

①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也像鸟类。

②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第二组:

①它们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额转移到树上生存。

②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要点:学生比较后,再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读一读感悟语言的准确生动,体会科学家 严谨执著的工作作风。

3.学会简要复述。

①假如你是一个小解说员,会怎样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要点:提醒孩子按照时间的顺序,借助表格上的提示。

②指名复述,集体补充、纠正。

板块三:质疑探究,延续兴趣

1.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要点: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笨重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

2.学生质疑,引导深入探讨:学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学生可以交流关于“恐龙”感兴趣的话题。


布置作业


1.把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复述给家长听。

2.对于不明白以及想了解的问题可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交流收集的资料,可以在班上举办一次“恐龙世界”展览。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赵源林)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15)

7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什么是纳米技术及其在各个领域的运用,展示了科学技术的精彩和美妙前景,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本课条理清晰,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讲21世纪是纳米的世纪;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什么是纳米技术;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介绍在我们身边的纳米技术,以及纳米技术能让人更健康;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展望未来,畅想纳米技术的美好前景。


全文多次通过打比方的方式将一些科技术语准确清晰地描述出来,还通过举例说明纳米科技就在我们的身边,让读者觉得纳米技术虽然陌生却亲切,遥远却又触手可及。


二、教学要点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生字识写


课文27个生字,12个要求会读、15个要求会写,其中,“拥、臭、蔬、碳、疾、灶”既要求会读,又要求会写。


2.品味语言


课文为科普说明文,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各段落采用总分的方式进行说明,使得文章条理清晰;打比方、举例等说明方式让纳米技术清晰可感,教学时可以借助思维导读引导学生发现文章表述的秘密,并借助课后思考题2,尝试运用举例的方式说说“纳米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


3.解答问题


“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是单元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前两篇课文学习,积累了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查找资料等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资料说明“纳米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教学活动设计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语句,了解纳米相关知识,以及纳米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激发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精神。

3.围绕阅读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16)

第一课时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17)


板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为什么铁会生锈?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发硬?我们的生活看似简单,却有许多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在生活中,你有过诸如此类的问题吗?

2.一旦打破砂锅问到底,你就向科学靠近了一步。如:冰箱只是一个带电的箱子而已,为什么能延长食物的保质期呢?如果追究这个问题,便接近了纳米技术。

教师板书课题: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板块二:学习生词

认读生词

1.出示词语,指名读,相机正音。

要点:“菌”是第一声,“率”多音字,“癌、疾、症”组串学习:诸多疾病中,有一种,从它的名字看,也很可怕,许多张嘴,好像要把人吞噬掉——癌症。

2.出示需要正确书写的生字,学生描红,自主小结书写要点。

要点:“蔬、健、康、需”

指导:关注字中某些部分的笔顺,指导书写。


板块三:讲述激趣,设疑读文

1.1997年9月27日,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纳米科技中心。科学家们接到很多电话,其中有人就问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你猜是什么?

2.那个问题就是“听说你们研究出了一种新米,就是纳米(板书)。这个东西贵不贵,产量高不高?” 如果是你接到这个电话,你会怎样回答呢?请自由读文,试着用你获得的信息来回答。

3.“纳米”究竟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的长度单位)

4.小到什么程度?试着借助三个词说说纳米之小。(板书:纳米小球 乒乓球 地球,感受课文如何将一个遥不可及的小,变得具体可感。)

5.因为是一篇科普文,课文中有许多科技术语,请找一找读一读。

交流、认读,并进行适当归类:

纳米材料 碳纳米管 纳米吸波材料 纳米机器人

纳米技术 纳米探测 纳米缓释

板块四:提取信息,发现课文结构

1.自读课文,提取信息。

(1)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知道哪些关于纳米技术的信息。

(2)交流,上黑板写有关信息的关键词。

预设:给生活带来变化 疾病早期检测和预防 吸收探测雷达波 冰箱杀菌和除臭 碳纳米管天梯 纳米技术

(3)如果课文就像你们这样写,东一榔头,西一棒的,你能看懂吗?再次阅读课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上面信息进行梳理。


板块五:课堂小结

读科普说明文,我们不只是获得一些科普信息,还要学习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组织材料,从而达到有条理清晰地传递知识。当然,阅读科普领域的文章,我们可能会有许多问题,课后请整理自己的阅读疑问。

作业


1.整理自己的问题清单。

2.搜集资料: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已有运用。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18)

第二课时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19)


板块一:词语练习,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这节课我们将看看文章是怎样来说明纳米就在我们身边。

板块二:提出问题,分组尝试解决

1.上节课结束,我们针对自己的阅读提出了一些问题,我们先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提出问题。

(2)依次发言,注意倾听,适时补充。

(3)时间5分钟。

2.小组学习,汇报交流。

板块三:聚焦问题,发现表述的秘密

(1)刚同学们合作交流并解决了一些问题,老师也有一些问题:作者在说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时候,例举了三个事例,三个例子的顺序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

要点:引导学生发现第三自然段的三个例子是从最熟悉的身边现象开始。

(2)课后,老师也收集了一个纳米技术的运用,将这个例子再添进文章,可以吗?

(补充资料:纳米雨衣伞是雨伞与雨衣的结合体,纳米雨伞收伞有三折伞和直杆伞的收伞形态。纳米雨衣可由纳米雨伞转变而成,纳米雨衣又不同于一般的雨衣,因为纳米雨衣可以保证从头到脚绝对不湿。因为纳米材料,所以这雨伞可以一甩即干,雨伞转变为雨衣后,这雨衣也只需穿着时轻轻一跳也即可全干。)

(3)小结:纳米技术在生活中运用广泛,课文已经从“食、行、住”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举例,再写纳米雨衣伞,就和冰箱里的纳米运用属于同类重复。

(4)“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这部分,为什么先要突出“癌症”的可怕?尝试把第一句去掉读一读、比一比。

要点:写癌症的可怕,其实是表达纳米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攻克一些医学难题,更突出科技的重要。读课文要关注这些细微点,发现语言的秘妙。

(5)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尝试选择三个例子来说明“纳米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或者“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注意描述事例的语言要简洁。

(教师补充图画,供学生选择)

(6)全班交流、评议。

板块四:发挥想象,展望未来

1.如果让你用纳米技术,你会把它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

要点:先回忆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然后再想如何通过纳米技术来解决。

2.交流、互评。

3.读课文最后一段。板书:应用前景 广

板块五:总结课文,提升认识

1.现在看到“纳米技术”,你还觉得遥远吗?小纳米,高科技,应用广。

2.在阅读课文时,我们会有一些问题。关于科普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搜集资料、与同学交流,尝试解决。

作业:


纳米情报站:查查资料,搜集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制作一份纳米技术小报。


(江苏句容崇明小学文昌校区 唐婉)


参考资料:

1.纳米机器人可以清理血管中的有害堆积物。由于纳米机器人可以小到在人的血管中自由的游动,对于像脑血栓、动脉硬化等病灶,它们可以非常容易的予以清理,而不再用进行危险的开颅、开胸手术。

2.纳米技术制作的中国地图。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科技人员,利用纳米加工技术在石墨表面,通过搬迁碳原子而绘制出的世界上最小的中国地图。这幅地图到底有多小呢?打个比方吧,如果把这幅图放大到一张一米见方的中国地图大小的尺寸,就相当于把该幅地图放大到中国辽阔的领土的面积。

3.用纳米材料制成的自行车,重量只有几公斤;将防水防油的纳米材料涂在大楼表面或窗玻璃上,大楼不会沾油污,玻璃也会永远透亮。用防污的纳米材料织成的免洗涤衣物。

_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20)

8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


一、 文本解读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课文以纪实的笔触和宏大的视角,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记录了这一风雨历程,赞扬了航天人为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而默默奉献的风采神韵和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精神。


文本构思巧妙,令人遐想。开头以神话和传说故事发端,引出炎黄子孙的美好愿望,继而描述了明代万户首次火箭飞行的故事,概述了在实现飞天梦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失败和付出的代价,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接着,文本重点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呈现的勃勃生机,记录了一连串富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的成功飞行,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读之,无不令人欢欣鼓舞、倍感自豪。


二、学习要点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生字识记


会认读“驱”“懈”“碑”等9个生字,其中,“揽”“焰”“践”“宛”是前鼻音,“施”是翘舌音,生字中有8个是形声字。


2.课文读悟


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梦想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3.写法品悟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本语言的精炼和准确。


4.学法迁移


在学习本篇略读课文时,尝试运用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阅读方法和学习策略,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


三、教学活动设计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先驱”“里程碑”的含义。

2.默读课文,从不同角度提出不懂得问题,并尝试解决。

3.了解中华民族千年圆梦的非凡历程,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课题,释疑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要点:指导学生准确停顿。

2.读了题目,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预设:(1)“千年梦”是什么?(2)“圆”和“今朝”的意思?

要点:回忆前面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查资料、请教他人等,并尝试着自己独立思考解决。


板块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寻找题目中的问题答案。

要点:(1)读通文中的长句子。注意文中读准文中注音的字。

2.合作交流:

(1)“圆”“今朝”:“圆梦”这里是指“实现了梦想”;“今朝”意思是“现在、如今”。

“千年梦”: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简要地说,就是“飞天梦”。

(2)课文中的“千年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追求的又是什么呢?

3. 默读质疑:

画出不理解的语句,提出不懂的问题,边读边想。

预设:(1)为什么以神话故事开头,这样写的好处?(2)“鲲鹏展翅”“九天揽月”说的是什么故事?(3)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4)“里程碑”是指什么?……


板块三 :寻找策略,分类解决

1.小组讨论,按照解决问题的方法,将问题进行梳理并分类解决,如: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21)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共同探讨,仍不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板块四:合作释疑,升华情感

1.飞天梦想,是远古的呼唤,也是千年的期盼。这跨越千年的伟大梦想,作者是怎样有顺序、有条理地书写清楚的?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标注出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理清课文的行文脉络。

2.小结写法:跨越千年,这在漫长的探索和等待,作者以时间为序,抓住了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叙述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标志的几件大事,清晰明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写法。

教师相机板书:美好的梦想——失败的探索——飞天梦圆

3.读了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激动?你有什么感想?

(1)寻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东方红卫星发射成功——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嫦娥工程探月成功。

(2)画出事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悟。

预设:

(1)(出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从“第一次”感受到千年梦圆的激动心情,“第五个”体会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出示):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14圈后成功返回祖国大地。航天员杨利伟在着陆场即将登机返回北京的时候,用三句话概括了他21小时的太空旅行:“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

杨利伟的三句话,看似简单,但却意味深长,你读懂了吗?

预设:①“飞船飞行正常”说明我们的航天技术日臻完美,保证了载人航天首飞的成功; ②“我自我感觉良好”既是讲述自己的心理状态,也是对飞船飞行的评价,更是向每一个人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我们成功了!③“我为祖国骄傲”这句话常听到,但在此刻,我们内心的感受却尤为激动和振奋,为祖国骄傲,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而骄傲,为默默奉献的航天工作者而骄傲!

(3)点拨拓展:航天飞行,是一份风险等级最高的职业,自1992年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先后有许多航天人和科研工作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出示图片及文字):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有一座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600多位航天工作者,他们牺牲时平均年龄还不到25岁,有的人为了寻找飞船的残骸活活渴死在了茫茫沙漠中;有的人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年轻的生命早早的凋零;有的人为了排除险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学生默读这段文字,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师相机板书:团结合作 默默奉献 勇于探索 锲而不舍

(4)教师小结:一箭腾飞到天外,千年梦圆在今朝,我们为祖国骄傲,也为航天人自豪。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了解了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尝试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自行解决,收获很多。

(江苏省句容市实验小学 朱海燕)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22)

口语交际:说新闻


一、任务解读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这是一篇口语交际训练。教材中列举了一些最近的新闻,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不同途径关注新闻,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学习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知道新闻及时性、真实性、有价值的特点,在和同学分享交流,做到:说清来源、不随意改动内容、态度大方、清楚流畅。最后还能试着说说对这则新闻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要点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训练要求非常明确。在教材中指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来源、讲清楚、不更改内容。说一说对这则新闻的看法是分层的目标,部分同学可以试着说一说。


2.区分“说”和“读”的不同。大部分学生会简单将原新闻一字不落地读出来,教材中的4条新闻的举例中都是对新闻的概括表述,怎样准确地、清楚地、连贯地讲述是训练的重点。


三、教学活动设计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多了解社会新闻事件,丰富自己的认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

2.引导学生学会说新闻,提高学生的口头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胆量。

3.让学生们学会交流、评议,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两条你感兴趣的新闻。

教学过程:


板块一:名言导入,引出话题

1. 出示顾炎武先生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告诉我们什么?(要点:关心国内外及我们身边的事。)

2. 揭题:每天最便捷的了解世界的方式——新闻,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新闻、搜集新闻、学会说新闻。(板书课题)


板块二:了解特点,学会搜集

1.从“新闻”这个名字里及书中列举的几条新闻,说说你发现的新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要点: 新 真 有价值)

2.课前我们布置了收集新闻,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

总结: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电视、广播等途径获得。

3.现场操作如何在网络上搜集新闻。(要点:指名学生操作,边交流边指导。)

4.交流: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搜集我们感兴趣的新闻?

(要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采取节录、粘贴、打印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将新闻记录下来,另外还可以发现并记录身边发生的新鲜事。)


板块三:明确要求,说清新闻

1.阅读书中说新闻要求,提取关键信息。

(要点:1.说清来源 2.内容说清楚 3.不更改内容)

2.示范指导。

(1)举例:我国目前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在云南丽江的 高美古天文观测站建成并且投入使用了。据介绍,2.4米光学望远镜比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1米级望远镜看到的目标要大十几倍,可以清晰地分辨 300公里以外一根蜡烛的火苗。它的口径比平常用的小型望远镜大得多,它的集光能力很强,能够收集到宇宙中更远的地方发射的更暗弱的光线。

这则新闻说的怎么样?

(2)交流说新闻注意点:更像读新闻,不像说新闻。

可以提取关键信息,简洁些。

缺少这则新闻来源介绍。

(3)讨论修改后可以这样说这则新闻:

从新闻联播听到一则新闻:我国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它比原来普通的望远镜看到的目标大十几倍,能看到宇宙中更远地方的更弱光线。

3.活动:

(1)自己练习准备。

(2)同桌你说我听,互相点评,再做修改。

(3)全班交流,做点评。


板块四:交流评议,学会思考

1.对身边的事我们不仅要会听、会看、会说、还要会想。看了或听了每则新闻后,你对这则新闻有什么看法?

练习:从电视中我看到: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10月1日,我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国庆大阅兵活动,是近几次阅兵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预设:交流感受

(1)激发了所有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我更爱我的祖国。

(2) 看到祖国如此强大,我很骄傲!

(3) 我们的祖国有今天的繁荣富强是无数人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 “最佳新闻发言人”活动:

(1) 要求:准确、清楚、连贯讲述

(2) 四人小组交流新闻并说说看法,评选组内最佳“最佳新闻发言人”。

(3) 全班交流,评选班级十佳“新闻发言人”。

(江苏省句容市实验小学 朱海燕)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23)

习作:我的奇思妙想


一、任务解读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我的奇思妙想”。


本次习作教材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语,编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奇思妙想,发明一些神奇的东西,比如:会飞的木屋、水上行走鞋、会变大变小的书包。


第二部分是是习作提示和要求:你想发明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功能?编者以“会飞的木屋”为例,告诉学生习作中可以借助图或画的方式帮助自己描述。第三部分是写完后,把习作和图画给同桌看看,让同桌说说你是否写清楚。


本次习作教学时需注意几点:


1.习作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即将自己的奇思妙想描述出来,以“会飞的木屋”为例的思维导图降低了习作的难度,让学生有样可循,有话可说。习作要求学生展开奇思妙想,写清楚想发明的东西。也可用图或画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描述。


2.作前指导时可以设计一些奇思妙想激发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联系生活、画图等方式将想要发明的事物说出来、画下来、写下来,最后再同桌交流。教学中落实中年段习作要求,推荐学生自主运用图或画的方式帮助自己进行描述,在自己的奇思妙想“写清楚”方面给予点拨,引导学生互相分享、修改习作。


二、教学活动设计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教学目标:


1.能展开奇思妙想,写清楚想发明的东西。

2.能借助图画方式帮助自己将想发明的东西描述清楚。

3.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习作,在交流中借助图画修改不足之处。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24)

第一课时:作前指导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25)


板块一:创意图片,激趣导入

1.引出话题:欣赏一组奇思妙想的图片,教师分别介绍:风能手机充电器、零污染汽车、重力灯,你们觉得这组图片怎么样?(神奇、奇妙)

2.揭示题目:生活中,每当人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都会产生一些奇思妙想尝试解决难题,这些想法有的就成了今天的发明创造,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习作:我的奇思妙想(板书课题)


板块二:举例介绍,打开思路

1.老师带来了一位你们非常熟悉的老朋友,出示:光头强

2.最近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光头强:上次熊大、熊二的超级弹弓把他“会飞的木屋“打坏了,后来他请来了一位超级工程师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3.出示图: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26)

4.你能帮光头强来介绍一下这座“会飞的木屋吗”?同桌交流。

5.这样根据自己脑海中的思考画出图叫思维导图,图中从样子和功能两方面帮助我们把事物介绍得更清楚。

6.你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哪些解决不了得难题吗?你想发明什么?(教师举例、学生交流)

出示:水上行走鞋 会变大变小的书包

7.将你心中想发明的东西先拟个吸引人的题目,然后用思维导图或画画的方式画一画。


板块三:范文示范,展开想象

1.下面是一位同学根据思维导图用文字的方式描述了自己想发明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

2.出示例文,指名读。

神奇的黑板

每次看到我们班讲台上粉笔灰乱飞、板擦沾满粉笔灰的时候,我的内心都特别渴望发明一种新型的黑板。

这种新型黑板大概宽约1米,长约4米,在黑板的右边一角有一个小口,口下面装有一个精致的布口袋。看到这,你一定会问这黑板的样子和普通黑板没什么区别,它到底怎么神奇呢?下面听我给你慢慢介绍它的神奇功能。

当你用粉笔在黑板上涂涂画画的时候,这种新型的黑板会自动把黑板上多余的粉尘吸到小口里,小口里有一个微型粉笔制作机,等粉笔制作好后从小口里吐出来,掉到布口袋里。当上课时老师粉笔用完了时,就可以从布口袋里直接拿!你看方便不方便?

这种新型黑板还有一个功能呢!它配有一个自动环保黑板刷,当你擦黑板时,板刷一刷完,刷子上的粉笔灰也会被自动吸入板刷里面,这时,它就会把粉笔末聚在一起,当储存过多时,它就会发出声音提示你拆开盖子取出它们,倒入小口袋,和之前的粉尘放到一起,制作成新的粉笔。如果你问它是靠什么能量来工作的呢?这你就更不用担心了。因为只要有光,它就会自动吸入光线,自动把光转换成其他能量。

同学们,你看,我设计的这个节能环保黑板神奇吗?真希望这样的黑板能早日发明出来!那样可以节约更多的资源哟!

3.交流:你觉得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值得借鉴?

4.小作者从为何会产生奇思妙想开始叙述,从样子和功能两方面着眼写清事物的哪些特点?

5.你可以模仿着去写,也可以更有创意地写,写得和别人不一样,读起来就会新奇有趣。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27)

第二课时:作中指导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28)


板块一:小组交流,互相分享

1.围绕想发明事物的样子、功能等方面展开小组内交流,提炼自己想发明的这一事物在某个方面的神奇特点,引导学生在交流分享并表达清楚。

交流提示:

围绕这一事物的特点,可以采用说、画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介绍。教师巡视。

2.组织每一小组代表汇报,师生交流。


板块二:根据提示,习作练习

1.出示:

写作提示:

(1)展开奇思妙想,从样子、功能等方面写清楚想要发明的东西。

(2)描述介绍中突出“神奇”之处,还可以加上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

(3)期待大胆的、奇妙的想象。

2.学生按照写作提示,完成习作。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帮助,如对习作能力较弱的学生让其能清楚地从样子、功能两方面去介绍即可。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29)

第三课时:修改誊写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30)


板块一:对照要求,自主修改

1.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修改作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2.出示要求:

(1)是否将想发明的东西是什么写出来?

(2)想发明的东西的样子、功能都写清楚了?

(3)想发明的东西神奇吗?

(4)自己在想发明的过程中的感受有没有写下来?

3.学生对照要求自主修改作文。


板块二:对照图画,同桌修改

1.同桌交换习作,对照要求再次修改。

2.出示要求:

将习作和图画对照,同桌互相说说对方有没有把想发明的东西写清楚?如果写清楚了,是从哪些方面去写的?


板块三:展示交流,评议修改

1.指名学生展示自己习作。

2.同桌评议:读了同桌的习作,你觉得同桌的这篇习作怎么样?值得学习的地方有哪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有哪些?

预设:

(1)语句通顺吗?

(2)这项发明写清楚了吗?

(3)这项发明神奇吗?

(4)你觉得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

(5)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建议吗?

3.教师指导,根据同桌的建议再次修改习作。


板块四:誊写习作,推荐发表

1.学生认真誊写习作。

2.本期校报投稿,打算推荐谁的习作?推荐的理由是什么?

3.择优向校报推荐优秀习作,鼓励学生积极创作。

4.回家后可以和家长交流你的奇思妙想。

(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 笪红珍)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31)

语文园地


一、文本解读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本次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交流平台”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出示了四句话。第一句话提出质疑: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第二句话指出:可以用“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三句话指出:可以通过“查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第四句话指出:可以用“请教别人”的方法解决问题。“交流平台”与第二单元导语“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的意思是一致的。


“识字加油站”安排的是借助12组读音相近的汉字认识“宾、吉、咸、兆、廷、予、肿、阶、趾、巩、政、浏”这12个字,并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每组汉字构字、读音等方面特点,准确识记、区别它们。教学时可联系生活、运用组词等多种方式进行区别,采用多种方式识字,适当拓展类似课本中的两类构字方式,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


“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出示了两组词,主要让学生了解近年新出现的或在原含义的基础上有了新含义的一些词语。第二部是三个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比较的方法的作用,并能尝试用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一个事物。


“日积月累”中安排了古诗《江畔独步寻花》,通过朗读并交流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了解古诗大意,在阅读积累中提升语文能力。对杜甫的资料及其他六首《江畔独步寻花》可以适当拓展,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


二、教学活动设计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教学目标:


1.阅读中能主动质疑并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2.认识12个字,通过比较识记、区别12组读音相近的汉字。

3.了解近年新出现的或在原含义的基础上有了新含义的一些词语并能准确使用。

4.尝试运用作比较的方式介绍一种事物,并体会其作用。

5.积累《江畔独步寻花》,了解其意思并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32)

第一课时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33)


板块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2.语文园地主要是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综合运用一些语文知识。


板块二:交流平台

1.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交流平台”。

2.我们一起回忆一下第二单元的主题。(出示:第二单元主题)

3.指名读: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4.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时该怎样去做呢?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提问对学习、对阅读十分重要!

6.阅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解决问题呢?

7.书上的这几位同学是这样做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书中三句话)

我通常会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查资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懂得问题。如,为什么“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我查资料知道了琥珀的形成需要几千万年。

我是请教别人后知道的。

8.你在学习第二单元课文时,曾遇到过哪些问题?分别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1)四人一小组交流。

(2)除了书中的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还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推荐给大家吗?

9.小结: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既能让你读懂,更能让你收获更多的知识。


板块三:识字加油站

1.出示:书中的第一、二组字词

滨——宾(宾馆) 洁——吉(吉利)

减——咸(咸菜) 挑——兆(预兆)

挺——廷(宫廷) 预——予(赠予)

2.读读这组字词,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自读、观察。

4.教师小结并出示:“宾、吉、咸、兆、廷、予”是和它们相对应的前面一个汉字的声旁。

5.下面老师再给你们看两组字词

中——肿(肿胀) 介——阶(台阶)

止——趾(脚趾) 凡——巩(巩固)

正——政(政府) 刘——浏(浏览)

6.读读这组字词,你又有什么发现?

7.教师小结并出示:“肿、阶、趾、巩、政、浏”是由它们相对应的前面一个汉字加上表示字意的形旁变成的形声字。

8.这类字字形相似,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记住和区别它们吗?

9.你还知道哪些类似以上特点的汉字吗?

10.小结:汉字的世界就是这样神奇有趣,生活处处皆学问,多留心一定会有收获。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34)

第二课时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35)

板块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还学习了什么?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第一组:

多媒体 云技术 克隆 互联网

(1)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词是什么意思?

(3)教师补充:这些词语是随着时代发展近年新出现的词。

多媒体——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包括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

云技术——是指在广域网或局域网内将硬件、软件、网络等系列资源统一起来,实现数据的计算、储存、处理和共享的一种托管技术。

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

互联网——又称国际网络,指的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

(4)你还知道哪些近年新出现的词吗?说说它们的意思。

2.出示第二组:

窗口 桌面 潜水 文件夹

(1)读读这些词,你有什么发现?

(2)时代的发展让这些词有了新的含义,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吗?它们新增了哪些新的含义?

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组词。

4.出示: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

◇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

(1)读读这三句话,它们分别介绍了哪种事物?是怎么介绍的?

(2)同桌交流:把加点的部分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3)关注加点的部分,你有什么发现?将“地球上第一种恐龙”与“狗”作比较,将“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作比较,将“碳纳米管”与“钢铁”作比较,仔细读读句子,看看作比较的两个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用熟悉的作比较介绍陌生的或不熟悉的事物)

(4)这样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较,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加通俗易懂,让读者印象更深刻。)

(5)练习。

你能照样子介绍一个事物吗?(提示:可以用上“和……一般”“相当于”“比”这类词。)

(6)学生仿写,交流评价。


板块三:日积月累

1.出示:

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2.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

3.自由读读,想想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是什么?

4.共同交流,教师点拨:

《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五首。写了黄师塔前那一江春水滚滚向东流,春天给人一种困倦的感觉,让人想倚着春风小憩。江畔盛开的那一簇无主的桃花映入眼帘,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更爱浅红色的呢?

“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想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表示满心的喜爱,又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意思是这里的桃花可以自由自在地开放。整首诗如锦似绣,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5.想象诗中美好景色,我们一起来背一背。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6.你知道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这组诗中的其他六首吗?(教师补充,出示:其六、其七两首)我们一起来读读。

7.课后可以继续搜集其他四首读读并积累。

(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 笪红珍)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36)

快乐读书吧


一、任务解读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本次“快乐读书吧”的主题为“十万个为什么”,由“你读过吗”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两部分组成,推荐了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以及世界上优秀的科普作品。科普作品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知识以文学的方式通俗地呈现,属于知识类读物的范畴,具有科学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通俗性等特征。


二、教学要点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科普作品的阅读体验


相信科普作品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它的科学性赋予了它严谨、准确,它的文学性赋予了它生动、有趣,它的知识性赋予了它实用,它的通俗性赋予了它直白、易懂,而且有些科学知识可操作性强,可以直接实验。一种体裁拥有这么多不同的阅读体验,丰富了孩子们的生命体验,不聊一聊岂不可惜?


2.科普作品的文本特点


科普作品的特点首先体现在科学性,它是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知识以通俗的形式普及给儿童,它的最本质的特性是科学性。其次,因为它隶属于儿童文学,以文学的手法表现科学知识,语言生动形象,内容有趣,所以它又具有文学性和趣味性。这些特性造就了科普文学的独特之处,值得引导儿童去探知,以求习得这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和关注点。


三、教学活动设计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教学目标:


1.通过说知识,做实验重温科普文学的阅读体验。

2.运用对比、重读的阅读策略体会科普文学的文本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37)

第一课时(讲做结合,交流阅读体验)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38)


板块一:课前自主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要点:推荐阅读:【苏联】米•伊林《十万个为什么》

学生可以到书城、图书馆,或者通过网络搜索,自主选择《十万个为什么》阅读。


板块二:谈谈读了这本书的感受或者收获

要点:以“读了《十万个为什么》……”的方式简要谈谈感受。


板块三:设立科普讲坛,以“说科学小故事”或“做科学小实验”的方式进行交流

1.学生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科学知识以“我是科普小主持,今天给大家介绍的科学知识是……”的方式进行简单交流。

2.学生就印象深刻且可操作性强的一个科学知识以科学实验的方式进行交流。

a.绘制表格

选择印象深刻且可操作性强的一则知识,按照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完成表格。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39)

b.完成实验

根据表格按照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顺序把科学小实验边做边介绍给其他同学。

3.交流评价

要点:a.“说科学小故事”或“做科学小实验”都要按照条理把科学知识介绍清楚。b.注意语音、语调,与听众有目光交流等。


板块四:小结

科普作品最直观的是通过常见的生活事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们介绍科学知识。(知识性/知识类读物)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40)

第二课时(对比重读,体会文本特点)

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教案(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唐婉领衔设计四下第二单元全部内容)(41)


板块一:绘制屋内环游记游历图

要点:本书主要介绍了水、火、食物、金属以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等科学知识,以图表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脉络。


板块二:比较《十万个为什么》和其他读物的不同点

预设:1.目录的设置(以屋内环游记的形式:第一站,第二站……)

2.有很多的科学术语(如:细胞、蛋白质、碳水化合物……)

3.解决小问题的形式构成全书

4.一本书包含很多科学知识

5.题目《十万个为什么》(来自于英国吉卜林“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

……

要点:感悟科普类读物的科学性,趣味性,通俗性。


板块三: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

1.举例谈谈这本书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2.带领学生重读《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会取火?》(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文字更加形象生动)(文学性)

3.请学生找出类似的语言再读一读。


板块四:续写屋内环游记

1.给定一则材料:小明最近很苦恼,每次去厨房倒热水总会倒出很多水垢,这脏脏的水垢不除,给喝水带来麻烦,热水瓶胆的壁上沉积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可以用醋酸把它们除去,也就是说倒入一些食用醋就可以轻松将他们去除,这是根据化学上酸与碱以及酸与碳酸盐反应原理,请你将这则科学知识改写成科普文学作品告诉小明帮助他解除烦恼吧!

2.评价:科普文学的科学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通俗性


板块五:小结

科普文学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知识以文学的方式通俗地呈现,具有科学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通俗性等特征。


(选自裴海安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名师同步教学设计》)

来源:中小学写作教学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