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界现在还在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真是太落后了,书法中现在还存在的问题,音乐、文学、电影等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解决了,如过去认为邓丽君的歌是靡靡之音、穿喇叭裤的就是流氓等,现在人们都不那样认为了,而现在人们对书法中美丑的认识还很表面、肤浅。

"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王羲之

不求己为,但求己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临摹是 " 赚钱 " ,赚钱越多越好。创作是" 花钱 ",花钱要有保障,赚钱多才行。功力不等于时间,下了功夫怎么没进步呢?因为你练的是毛病,只是重复毛病而已。

熟视无睹,是临帖中常见的毛病。人最痛苦的时候就是与自己的习惯作斗争。学书要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一般人入了虎穴就会被老虎吃掉,只有少数人能出来 。临帖,要重视价值点的捕捉。

a.交叉< 位置 角度 >

b.塔接 <长短 错位>

c.重心<移动 轻重 >

d.转折

e.疏密。

临摹不能到创作阶段,临一辈子也没用。篆刻到了高级层面,是炼字的层面,刻是简单的!

书法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书法界现在还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1)

功力不等于时间,只和准确对应。写50年的字不一定比写5年字的人有功力(但人们宁愿相信前者不愿接受后者,和病人看病愿找老医生不找年轻人同理)。方法不对,写500年也是白搭,方法对了,也许5个月就成功了。

如果一本帖临了十年二十年,甚至还临不像,肯定是你的方法出了问题,如果方法对头,很快就拿下,省出的时间可以临更多的帖子。抱定一家的学法是以非常时期为背景(比如古人条件差,买不到字帖;或文革时期书店里没有字帖,所以一本字帖可以写它十年八年再换是很自然的事)的,现在条件好了,字帖多了,要讲效率,花与别人相同的时间可以学到几倍十几倍的东西。

学书法没有什么诀窍(但要讲方法),只有以帖为师。启功说临帖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临帖前要多琢磨,临时才准确,临完后要和原帖比较,找出差距,以便缩小差距,不断接近原帖甚至超过原帖。所以临帖一开始并不是轻松愉快的事情,而是与自己顽固的错误习惯作斗争的痛苦过程。

临帖要找准字中的价值点,才算抓住要害。一般人临帖往往按自己错误习惯抄帖,写的不像还说是意临,真正的意临是吸取帖中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甚至是别人难以发现的东西。

很多人临帖时漫无目标,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于是就拿不断的重复来搪塞自己,或是让别人看我是多么用功,结果是不断的强化重复自己的错误,南辕北辙,越是用功离目标越远。还阿Q自己说是“功到自然成,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书法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书法界现在还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2)

一般以为临帖十分是满分,能得十分是奢望,但徐老师认为你可以得十二分甚至十五分,这就是强化特点,你会写得比原帖更地道,这样不就超过十分了吗?用徐老师原话“比张迁还要张迁,比石门还要石门”。

这就像画肖像漫画,抓住人的某些特点加以适度夸张,画出来的效果自然能够传神,甚至比模拟对象更神。当然这需要很犀利的捕捉对象特点的眼光,这种眼光通过有效临帖可以提高。

临帖是手段,创作才是目的。临帖好比是挣钱,创作自然就是花钱,钱挣足了,腰里满了,创作(花钱)时才能慷慨大方,不至于囊中羞涩,捉襟见肘。写起作品来自然是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老干部体之所以为内行人见笑,就是缺乏传统学习积累,把毛笔字写成实用钢笔字。

规范字或叫方块字(即从蒙学就开始写的方便人们阅读的字)是中国人学书法的最大障碍,识字对学习书法来说不是优势,恰是劣势。王羲之早就说过,“若平直相似,状如布算,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综上所述,学书成功的人是善于动脑筋、勤思考、虚心求学的人。不讲方法不学传统,只靠苦练,打消耗战,只能是徒费光阴,浪费笔墨。

书法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书法界现在还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3)

在高等院校学习书法,也是学那些字帖,不上大学也一样,我们能见到的字帖都是那些。其实大学四年并不能学成什么,那么我们到大学学书法,到底要学什么?

在各种艺术门类中,唯独书法是中国自己的,只有中国有,自己影响自己,而且无法受到国外的影响。书法学习的是中国古人的字,书法评判标准也是死人留下的。而且我们认为越是死得早的人字越好。

当下有一个关于“丑书”的争论。书法到现在还在争论怎么写是美的,怎么写是丑的。所以到现代我们对书法的认识仍然很初级。其他艺术门类都早已不再争论这个问题。美是有很多种的。我们听到很多人批评别人的字,说你这个线条写得没力度,难道美的东西只有力度能表现吗?

书法出现过好几个高峰,唐宋元明清每个朝代都出现过一次,而从民国开始,到70年代前后,书法水平一降再降,到70年代是一个低谷,而且比之前的任何一次低谷都低很多。之后,书法又在进步,但进步到哪,不知道。但是,你的老师,你老师的老师是这个低谷时代的人,他们想绕开都绕不开。他们教你学习书法的方法对吗?那个时期错误的学习方法却影响着我们。

书法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书法界现在还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4)

以前人们能见到的字帖很少,可能乡里有个地主有字帖,某个想考科举的人听说之前有个人中举了,就是学的这个地主的字帖。就也去借,地主说,这是传家宝啊,只能借3天。这个人拿回去就想办法复制一本以便长久学习,为了准确的复制,就用双勾法描摹出来,再填墨,一本字帖就复制出来了。等再传给他的后人时,就也要求学习的人第一步是双勾填墨的训练,如果不做就批评说是不踏实。直到现在的书店里还有这种双勾填墨法的书法字帖,真是毁人不倦啊。

用毛笔最简单的方法最对。兰亭序其实不属于创作,而是记录卷。他的作品都是记录卷或者手札之类的,都不属于创作。假如写一篇文章《假如王羲之活了》,那他到了现在的展厅里,首先会惊讶,这些字为什么被装裱后挂到墙上啊,还挺好看的,因为那时候他写的字是没有这种装饰作用的,更不知道装裱。其次他会注意到字后面的印章,然后他也会请别人给自己刻印。王羲之就是个字写得不错的人,我们学习他而不要被吓到。我们看到的东西比他多得多。

《兰亭序》为什么好,为什么伟大?因为里面21个之字,每个都不一样,所以伟大?那你说是写成一样难,还是写成不一样难?当然是写成不一样难。让你写你也21个都不一样,所以这不是价值。我们看的最多的冯承素摹本《兰亭序》,冯本兰亭序的真正价值是在反映了唐人的用笔,是表现唐法的。魏晋人写字,整体是转多于折的,魏晋人更简单。所以冯本肯定是不准确的,多了很多唐人的折,笔法更复杂。

书法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书法界现在还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5)

如果要写出魏晋味道,那就要减少折,增加转。任何艺术的初生阶段都是简单的,生命力强的。西汉的隶书,如来子侯刻石,五凤二年刻石,早期的隶书不注意装饰性的,几乎没有蚕头燕尾,这也是隶书,隶书有隶书的结构,不在于蚕头燕尾。到东汉,发展成熟,多了蚕头燕尾这些装饰性的东西,到唐就只剩下蚕头燕尾了。我们现在学隶书谁还学唐的,然而搞不懂的是也不学更古的西汉的,而偏要学东汉的。

我们现在有些老师教学生写字,握笔的手要与肩齐,画圈,顺时针画,逆时针画,完了说你可以写草书了。这可能吗?还有说握笔要端正,心正笔正,笔不正心就不正,人品有问题。但是这种方法很多作品是完成不了的啊。

庄天明先生从古代的壁画等考证出了古人书写姿势,魏晋人执笔的方法就跟我们握钢笔一样啊。

写米芾,要分析字的笔画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是这样。米芾的字是在手指能自由圈转的范围通过挑拨、黏管完成一个字的,执笔方法不对,写不了米芾。同理,这种执笔方法写不了大字。

书法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书法界现在还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6)

书法的三个高峰:一是二王,二是米芾,帖学到米芾到了极致,从技法上讲米芾甚至比二王更高。三是王铎,王铎是字形结构太棒了。书法技术整体是进步的,丰富多彩起来,但不代表水平。近二三十年来书法是进步了的。当时人们学书法是学电影演员表上的书法字,周慧君写的,他也是写米芾,在当时也是好的。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写米芾都比他好。书法创作是在现场情况下,字怎样的组合在一起,而不是背字形。

笨的人才临一本帖临20年,聪明点的人临几年,再聪明的人临几个月,再再聪明的人临几天,再再再聪明的人临几页就行了。临帖要抓住有价值的东西。抓住50个,就能抓住500个。5000个英语单词,背了2000个,后3000个自然就懂了;学习是有惯性的,会越来越容易。

临摹一张字,什么样算好的?检验临摹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怎样临很重要,不是说不临。书法与绘画的不同,临摹是写熟,比绘画缺写生。写熟的麻烦和问题?

功力不一定等于时间;而应该等于准确。临帖的时候就能临得像,创作的时候就能创作得出来。为什么临帖总临不像?汉代隶书碑刻的特点是古拙浑厚。什么是拙?一个石头和一个遥控器放在一起,一看就是石头较为拙,为什么石头是拙的?关键是重心:重心低就拙;重心高就俊。把握不住关键怎么临得像。

书法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书法界现在还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7)

临帖就是挣钱,创作就是花钱。创作的时候要像花钱一样,有不用找钱了的感觉才行,而不能翻空口袋还不够钱。苏轼诗句云“人生识字忧患始。”认识字,麻烦就来了。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写字教育让我们看到一个字,先想到它的音,其次是义,再次是形。我们对一个字形的固有认识对书法有干扰。

我们经常看到的文章里的字,小说的文字,其功用是导读,帮助我们阅读。小学老师要求我们的字写到具有导读的作用,要求整齐,规范,不刺激眼睛。常说书法能陶冶性情。但书法的临摹是痛苦的,是一直在与自己的习惯作斗争的过程。书法的创作是心惊肉跳的过程,而绝不是享受的过程。太放松太享受字就写不好,你太享受了,别人就痛苦了。

我也写过很整齐的字,别人看了就问你不是能写这么好看吗,为什么不这样写?不是写不好,太初级了,不想写。我从小到大字就没好看过。常人对美的认识是肤浅的。把不能接受的形状统称为丑的。当然是有丑的,但不能如此定性。

书法的两个要素:一是用笔的能力;一是结构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但有主次的分别。很容易证明结构是最重要的,用笔是辅助。只注意用笔,忽视结构,亦是“但得其点画耳”。

书法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书法界现在还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8)

重心一低,成就一位大师,金农。一痴呆就变大师。中国人做事特别简单。怎样让字与字之间有关系?一个初级的办法是:“收放”,“避让”,“掩护”。让高的东西感觉更高,就放在矮的东西旁边,形成对比,自然就生关系了。

视觉造型艺术的基本原则是对疏密的处理。“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该密的密,该松的松。写字一样,绘画也一样。写米字如果不快,线条是滞的。临帖要做到少抬头看,可以多写几次。然后要加速,再有提按顿挫。

横线太多破坏或者说写不出行气。用笔是灵活的,根据对象变化的。不能根据固定的笔法写所有的字。临帖一定要改变固习或者说积习。不能看一笔写一笔,那样永远记不住字形是怎么样的。

书法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书法界现在还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9)

《篆刻字典》对于初学者不适合用。里面收了很多很恶俗的字,初学者不懂得鉴别,会学坏。很多人说学篆刻从汉印入手,初学要大量临汉印。其实临得再多也不会自己好了,篆刻是对字形结果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书法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书法界现在还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10)

初学应该避免流派字形,实际上汉印字形更高级。汉印风格更难。如何写好字,就是如何处理好横线与竖线的关系和疏与密的关系。篆刻其实就是在讲字法。篆刻是高度的字法表现形式。篆刻,篆是第一位的,篆决定刻,刻完成篆。篆刻与书法关系很密切。篆刻比书法容易,篆刻与书法可以互相提高。书画印三门艺术中,很多大师是重合的,因为他们吃透了内外关系,书画印对他们都易如反掌。

字大了用笔肯定就简单,不再靠细节,而是靠字势。王铎的字笔法不复杂,他是字形结构的表现大师。

一般情况下,功力只能等于时间,不等于水平。临帖不正确,就是写古人的字,练自己的毛病,而且是用功越多,毛病越多。美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临帖要讲究效率,什么样的效率是最好的呢?一本字帖,拿来,临一遍,就明白了,就能用于自己的创作了。

临帖的境界分为以下几种:低 ↓ 拿一本帖,反复临,才能创作。↓ 拿一本帖,看几页,就会创作。↓ 拿楷书类(或篆隶类、行书类)几本字帖,看几页,就创作出集大成的楷书(或篆书、行书)。高 ↓ 拿楷书、行书几类贴,看几页,就能创作出集大成的书法作品,书法的学习方法看似简单,就是个临摹,其实隐藏着很多问题。

书法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书法界现在还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11)

结体和用笔哪个更重要?在临摹的过程中,结构是第一性的,用笔是第二性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道:“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业,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重朴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已操胜券。”体势的变化,最终导致了点画发生变化,线条也发生了变化。

怎样评价各种点画、线条?应以谁能用线条把结构(字形)组织生效为标准。用笔千变万化,用笔要想成为一种合理的存在,必须有一种结构来组织。没有不好的用笔,只有不好的结构。

书法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书法界现在还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12)

在本质上,写字应该注意什么?应注意字的笔画关系,即:长短、方向、比例、角度、节奏、疏密等等。假如一个不认识中国字的人,看到一个“中”字,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只有造型,没有音义。而我们呢?首先反应的,是“音义”,然后才是“形”,而且,这些“形”,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固有的形式,这就是“视觉习惯”。视觉习惯干扰了我们对原碑帖的观察力。

以前老师让我们把字写得方正,是为了导读。这就麻烦了,在座各位不是干“导读”工作的。我们等于是带着镣铐去做另一种工作,唉~~“人生识字忧患始”啊!当你认识一个字的时候,把一个字写好的能力就减弱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把字写好,就要排除这种干扰。

搞书法艺术,是给懂书法的人看的。临帖不能减弱或者消灭原碑帖的特点,若原帖10分,临摹若8分,创作就只剩6分了,是逐渐减弱的过程。临帖时,应该强化、放大特点。我们的临摹,相当于与自己的视觉习惯做斗争的过程。所以,要写“生”不要写“熟”。要不断训练自己,把眼睛改变,把对汉字的认识改变,善于用各种线条来组织汉字,并组织得漂亮。

书法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书法界现在还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13)

如果说,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叫人生观,那么对书法的认识,就叫“书法观”。就是要确立一个正确的书法观,就是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我们在临帖时所犯的错误,大多是四个字:“熟视无睹”。

“结构者,谋略也。”意思就是:意在笔先。好的字,就是有效地组织点画。衡量临摹效果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创作。所谓书法的能力,有两个:一是处理结构的能力(形的意象);二是用笔能力(线条的意象)。

要带着这种意识去临帖:极大地采集原碑帖中的信息,把每一个字的信息点都找出来。打个比方,临帖,相当于挣钱,创作相当于花钱。只有“挣”的多了,“花”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随心所欲。

书法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书法界现在还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14)

隶书的艺术价值,不在蚕头雁尾,而且,隶书就恰恰是因为蚕头雁尾而死亡的。不信,你从西汉到东汉再到唐宋的隶书,你看看,到最后,是“但有点画尔”。任何一种艺术,在它的发生阶段,是最美的。因为虽然不成熟,但是有很多天然的、自然的东西在里面。

不要注重在犄角旮旯处下功夫,那都是“末节”。书法家应该具有两种能力,汉字结体能力和操纵毛笔的能力。要做到:能大能小:能写榜书也能写蝇头小楷。能快能慢:能写快的行草,也能写慢的篆隶、楷书。

书法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书法界现在还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15)

临帖要点是:要练就用有意味的线条组织完成高效的艺术化字形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背字。毛笔拿在手里,要有感受,不能像电焊夹子夹焊条一样——它是活的东西。张迁碑的特点不是“放”,而是“收”。能收的好,收的稚拙,才是高手。

打开一本字帖,找出其中一页,要先整体地看,观察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进行体量感分析,疏密关系分析,思考每一个字与周围的字的关系及空间存在,然后是每一个字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