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每日拔高练第十练(高中语文每日一练)(1)

第25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

(1.语用综合+2.补写+3.压缩+4.默写+5.散文)

[共42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想起从前在张家界溪边徒步的情形,那里的山势地貌远比黑森林山区险峻壮观,游客________,每隔一两里路,就有一个休息区,供给茶水小吃,各种招呼声不绝于耳;猴家族们在山林和溪水里嬉戏玩要,(    )。这里的山林是静谧安详的,三三两两的游客________其间,说话也是窃窃私语,声音稍大点就有山谷的回声。我们走了小半个时辰,终于见到了德国落差最高的瀑布。这一路走来的清凉惬意,森林的寂寥,已是十分难得的体验。

看完瀑布,顺着山路往下,就走到了热闹的小镇主街。黑森林博物馆是老房子改建的二层楼博物馆,门面小小的,进去才感受到什么叫________。博物馆的宣传手册上写着:“就从这里开始黑森林时间之旅吧!”从黑森林少女的红绒球帽,到新娘子类似苗族女子的沉重头饰,从农庄家居布置到手工作坊的各式各样的工具,从乡村化妆舞会的面具到制作精美的管风琴,音乐盒,从民间传说里的妖魔鬼怪木偶到本地山脉开采的矿石宝石……仍然就这样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消耗着“时间”,黑森林人漫长的两百多个冬天过去了。黑森林人对时间如此执着,而时间也在________着黑森林人的勤勉质朴,心思巧妙。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黑森林人两百多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仍然就这样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消耗着“时间”。

B.就这样,两百多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黑森林人仍然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琢磨着“时间”。

C.漫长的两百多个冬天过去了,黑森林人就这样仍然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消耗着“时间”。

D.就这样,黑森林人仍然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琢磨着“时间”,两百多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向游客讨了食物欢欢喜喜地捧着吃,不时窜出几只来

B.不时窜出几只,欢欢喜喜地捧着吃向游客讨来的食物

C.不时窜出几只,向游客讨了食物,欢欢喜喜地捧了吃

D.欢欢喜喜地捧着吃向游客讨了食物,不时窜出几只来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摩肩接踵  点缀  别有洞天  印证

B.熙熙攘攘  散落  引人入胜  印证

C.摩肩接踵  点缀  引人入胜  记录

D.熙熙攘攘  散落  别有洞天  记录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元宵节舞鱼龙灯的习俗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时期,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就曾赞美元宵节时民间艺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古人迷信鲤有“神性”,因而膜拜崇敬。鱼龙舞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代节日的重要表演风俗,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念可以追溯至六千年前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生动的鱼纹,据推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又发展成为以鱼为图腾的原始巫术舞蹈。

3.阅读下面文段,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楚人的三种精神,不得摘录原文短语。(6分)

楚人立国之初,偏僻狭小,但他们不满足于偏安一隅,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扩大疆域,最终位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人民族政策为“抚有蛮夷”“以属华夏”,比当时管子“戎狄豺狼,诸夏亲昵”和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思想进步,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楚人发明了“楚式鬲”(一种陶器),后来还吸取吴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精华,使自己的矿冶水平居于领先地位,并创立了介乎夷夏之间的楚制和楚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琵琶女在京城时艺高貌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行路难》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冬  天

[美]安妮·迪拉德

隆冬时节;寒冬,如此寒冬,久久不去。冬天里我在户内绽放,如一朵不该开花的连翘;我闭户乃为开展。晚上我阅读写作,一些一直不懂的事都弄清楚了;一年里其他时间里种下的东西如今收成。

屋外,所有东西都开朗了。冬天轻松地让万物轮廓分明,重新撒种。每一处的小径都清爽了;秋末和冬天,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能攀爬峭壁,前往卢卡斯果园,绕着长满了树的采石场水塘走一圈,或沿着听客溪的左岸往下游走。林子里是几英亩的枯枝;我可以一直走到墨西哥湾。当树叶落尽,脱衣舞也就跳完了;一切都静默无言,历历可见。每一个地方皆天空开阔,景深拉长,墙壁变成窗户,门都打开了。我看得见山上橡树下,白家和葛家住过的房子。卡汶溪紧挨着马路的两岸,原来草木茂盛,也早已疏落成一片朦胧瘦枝,我也可以看到马伦和珊蒂,穿着蓝外套带狗出去跑步。山丘皆瘦骨嶙峋,只见肩膀、关节和腿骨。夏天所隐者,冬天显露之。有藏在树篱笆里的鸟巢,在胡桃树和榆树上,好多东一个西一个的松鼠窝。

今天一轮下弦月挂在东边的天空上,好一抹粉笔印。其表面的阴影和天空本身的蓝色色调以及明暗度都相仿,所以最中间的部分看起来是透明的,又好像给轻微地磨损,如同袜子足踵那部分。太阳正西沉。日渐寒而山色暖,一抹热热的霞彩投在大地上,色泽渐暗渐深。达·芬奇说:“去观察,观察暮色里,还有阴天里,街上男男女女脸上荡漾着的可爱和温柔。”我看过那些脸孔,在阴天里;我也看过晴朗的冬日里,日落时分,一些房子,很普通的房子,外面的砖墙是烧着的煤炭,而窗户是火焰。

我爬过小溪,穿过小阉牛草原,过了多草的小岛,爬上一座高高的山丘,俯望山谷。

右边有座密密麻麻长满爬藤的林子,沿着山坡往下通到听客溪。左边,在山脊上有一丛高大的遮阴树。在我面前山势直落,接到一片平坦的原野,原野临溪之处则有树。小溪再过去,我可以吃力地看到削得直直的石头,很久以前有人在树林下面挖山采石。再过去我看到荷林斯水塘,塘边所有的林子和牧原;然后我在一片蓝色的朦胧中,看到整个世界白白地平铺在山间。

越来越暗的天空中出现了一个黑点,又出现了一个,然后又一个。原来是燕八哥回巢。它们在极远的地方聚集,一群嵌入一群,朝我飘过来,透明的,旋转着,像烟。它们一面飞一面散开,曲线越拉越长,像一团散了的纱。我没移动,它们从我头顶飞过,有半小时之久。群鸟飞展犹如一面猎猎大旗,一面展开了的幡布,展向相反的方向,穷目之所极。每一只鸟飞行时,都显然随意地上下飞动,穿来插去,也不为什么,燕八哥飞起来就是那样,而虽然如此,彼此间仍间隔得非常好。鸟群两端收窄中间圆胖,像只眼睛。我听到头顶上空气扑动的声音,有如百万张抖动的地毯,沉闷的呼呼声。它们穿入林子,未有触动一条枝桠,直穿树顶而入,繁复而匆匆,像风一般。

半小时之后,最后零零落落的几只也消失在树中。我几乎站不住,为这意想不到的美所击倒,肺叶大开,隆隆吼着。双眼刺痛,因为奋力追踪,看那有羽毛的黑点如何穿入缭绕的肢体里。此刻可不可能有细小的鸟正穿入我的身体,鸟儿扑翅钻入我细胞间的空隙,什么也不碰到,但在组织里活泼泼动着,敏捷地。

(节选自《听客溪的朝圣》)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散文记叙了“我”在冬日的傍晚外出散步所看到的美丽景色,细致描摹了山丘、下弦月等景物,特别是燕八哥归巢时的壮观景象。

B.“我”“今天”的行踪:卢卡斯果园——采石场水塘——听客溪——墨西哥湾——卡汶溪——小阉牛草原——多草的小岛——高高的山丘。

C.这篇散文语言非常形象生动,如“当树叶落尽,脱衣舞也就跳完了”,将树木在秋天落叶,比作跳脱衣舞,活灵活现,呈现出很强的动感。

D.这篇散文观察、描摹景物细腻,写冬天的下弦月,能恰如其分的表现光与影的微妙组合,写燕八哥归巢,从其形状到声音,无不惟妙惟肖。

(2)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刻画了一幅怎样的冬日傍晚美景?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语文每日拔高练第十练(高中语文每日一练)(2)

25练 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

1.(1)B【解析】“就这样”复指前文的内容,应放在句首,“消耗”不如“琢磨”好,排除A、C两项。D项从整个句意看,“两百多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作时间状语,应放在“黑森林人……”之前,故选B项。

(2)C【解析】从前文看,紧承的句子应该是“不时窜出几只”;猴子应该是先讨食物,然后才吃。故选C项。

(3)A【解析】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熙熙攘讓: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句中侧重于人多,第一空用“摩肩接踵”更恰当。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散落:分散,不集中。此处前面有“三三两两”一词,根据语境,第二空选“点缀”更恰当。别有洞天:另有一种境界,形容景物等引人入胜。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根据语境,第三空选“别有洞天”更恰当。印证:证明与事实相符。记录: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根据语境,第四空选“印证”更恰当。故选A项。

2.①舞鱼龙灯的盛况 ②源于古人崇鲤观念的形成 ③这些鱼纹很可能是“图腾标志”【解析】语段论述的是“舞鱼龙灯”成为中国古代节日的重要表演风俗的具体原因。①根据前文“历史悠久”,可知应填“舞鱼龙灯的盛况”;②根据“鱼龙舞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代节日的重要表演风俗”可知,此处应解释原因,故应补写“源于古人崇鲤观念的形成”;③根据“后来又发展成为以鱼为图腾的原始巫术舞蹈”可知,此处应是说这些彩陶上的鱼纹可能就是一种图腾文化,可填写“这些鱼纹很可能是‘图腾标志’”。

3.开拓进取(艰苦创业) 开放融合(交流融合、兼容并包) 革故鼎新(技术创新)【解析】文段第一句是从创业艰难角度说的,第二句是从楚人的融合精神角度说的,第三句是从技术革新角度说的。答题时要统揽全局,注意关键句,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同时注意字数要求。

4.(1)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2)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3)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5.(1)B【解析】“卢卡斯果园——采石场水塘——听客溪——墨西哥湾——卡汶溪”这部分并非“我”当日的游踪,而是平时可能选择的出行路线。

(2)这句话写“我”想象燕八哥在体内穿行,是被燕八哥回巢的壮美景色震撼而产生的独特感受;“可不可能”引出想象,感觉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钻入我细胞间的空隙,什么也不碰到”,与“未有触动一条枝桠”呼应,表现燕八哥飞翔敏捷的特点;想象奇特又极贴切。 【解析】理解句子含意,要结合文章主题抓住句中的表意手法和委婉含蓄表意的词、短语进行理解,如本句是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比作小鸟在体内的穿行,来表明燕八哥的飞翔特点。

(3)文中刻画了一幅疏朗、开阔、生动的冬日傍晚美景。①借助观察角度变化刻画美景。本文先总写冬日山中因为树叶落尽变得开朗的景象,是平视角度;既而写天空中的下弦月,是仰视角度;写山谷,是俯视角度;最后,从山顶望天空的燕八哥归巢,回到平视角度。②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刻画美景。写山间的树林、山丘是静景,而燕八哥归巢是动景,一静一动,相互映衬。③运用对比手法刻画美景。将山间冬日的林叶尽落与夏天的草木茂盛对比,突出了冬日山间疏落开朗的特点。④从多个角度刻画美景。描写燕八哥归巢,写燕八哥群由远及近,鸟群形状如大旗,如幡布,如眼睛,是视觉角度;写燕八哥群飞翔时发出的声音,是听觉角度。 【解析】第一问,先要从整体上概括冬日傍晚的景象。主要通过“我”的感受,周围的环境描写,可概括出一幅疏朗、开阔、生动的冬日傍晚美景。第二问,怎么刻画的?重点要抓住观察事物的角度,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及多角度写景的技巧。

【阅读导引】

这篇散文开篇以轻松的笔调、开阔的视野展示了作者平日行踪之所见到的真实素静的大自然。所写景物皆信手拈来,为文章接下来写冬日作铺垫,为展示冬日美景造势,这种开篇与下文形成的鲜明对比让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冬日的傍晚一轮下弦月挂在东边的天空上,霞彩渐暗,山色渐暖,烧红了砖墙,烧红了窗户,在这样的暮色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爬过小溪,穿过小阉牛草原,过了多草的小岛,爬上一座高高的山丘,俯望山谷”,山色、树林、溪流平实而景致多变。一个游者的喜悦跃然纸上,其细腻的描摹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翘首天空燕八哥回巢,其阵势壮观而又变化多端,其美妙让人如痴如醉“肺叶大开”。至此作者将一幅疏朗、开阔、生动的冬日傍晚美景毫不吝啬与读者进行了分享,从而呼唤人们贴近自然,融入自然,领悟自然,与美好的大自然共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