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9日讯(记者 杨帆)今年5月21日是第27次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主题是“推进残疾预防,健康成就小康”。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发展研究中心王佳做客东北网,围绕孤独症的预防与治疗接受了本网记者的采访。

孤独症儿童是否可以治愈(专家谈孤独症预防与治疗)(1)

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研究中心王佳做客东北网。

据统计,近年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据美国CDC的最新报道,2012年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患病率接近1/68,远远高于2002年估计的1/152,全球患者数达到6700万;我国目前为止没有全国性的调查数据,仅见个别地区报道,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估计目前中国约有1000万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类以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狭隘兴趣及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一般起病于3岁以前,ASD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王佳说,孤独症儿童主要表现为社会交流的障碍,孩子与人缺乏目光对视,“目中无人”;独自玩耍,不合作;与父母亲的依恋情感障碍或延缓;通常不怕陌生人;避免与他人接触;无恰当的身体语言,例如点头摇头;极少微笑、难相处。沟通障碍也是明显的症状,不会说话或说话迟;语言刻板、重复、鹦鹉式语言;你我(人称代词)不分;自言自语、尖叫;听不懂或无意义的语言;电视广告语言;语言倒退;自我中心的话题。同时,重复刻板行为也是明显的表现,比如重复转圈、摇晃、看手等动作,开关、撕纸、看电视广告、天气预报、天线宝宝等这种刻板的行为都是变现。

据了解,孤独症是我国儿童精神残疾之首,在儿童致残疾病中抢救价值最大,早期干预效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条件。王佳介绍了几个重要时段,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行为。

6个月或更大的时候,孩子还没有大笑,或作出其他快乐的表情;

9个月或者更大时,孩子还没能与其他人分享声音、笑容、或其他面部表情

11个月大时,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时还没有反应;

1岁大时还不对咿呀学语;

1岁大时,孩子还没有作出与外界交流的手势,如指东西,给父母看东西,伸手拿东西,或挥手等;

16个月大时,孩子还没有语言;

2岁大时,在孩子的语言中,还没有出现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组成的有意义的词组(不包括模仿);

在任何时候,孩子的语言能力或社会互动能力出现退化现象,“不看人、不理人、不指点”是孤独症婴幼儿重要的早期征象。

“由于目前孤独症的病因是不明确的,所有没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方案,目前公认的康复教育训练仍然是重点治疗方法。持续的保持每周25个小时的科学系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早期干预训练以改善交流、认知、行为、情绪为重点,同时着眼于生活能力的养成。”王佳说,及早发现并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孤独症儿童是可以融入社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