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张艺谋导演的又一力作《影》上映,该片一改《满城尽带黄金甲》、《英雄》等大片的宏大与绚丽,改用黑、白、灰三种色调,诠释了一种极富禅意的东方美学,让人眼前一亮。

而这部电影讲述的,则是一个关于“替身”的故事。虽然它的情节起伏跌宕、结局也令人浮想联翩,但熟知三国历史的观众应该都能看得出来,它其实脱胎于一段让人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

影邓超张艺谋 张艺谋影邓超演绎的(1)

一、《影》中的“子虞”是“周瑜”吗?

影片中,邓超一人分饰两角饰演,其中之一是大都督子虞。许多人认为,这个人物的历史原型就是鼎鼎大名的东吴大都督周瑜;而郑恺饰演的沛良,原型则是吴主孙权,而其他角色,如小艾即是小乔,田战就是吕蒙,鲁严便是鲁肃

影邓超张艺谋 张艺谋影邓超演绎的(2)

而在另一阵营中,镇守境州的大将杨苍即为关羽,其子杨平即是关羽之子关平。

影片中,大都督子虞为沛国的擎天一柱,一直矢志不渝夺取境州。然而,在战争中,他因被杨苍用大刀重伤,变得人不人鬼不鬼,无奈只得选用一个名为“境州”的人(同为邓超所饰)作为自己的替身活在阳光底下,而他则躲在幕后养伤,变成了一个操纵台前一切的影子。

然而,沛良与子虞的政见完全不同,他认为与杨苍修好,才是上策。同时,他还担心子虞位高权重、尾大不掉,早晚要危及自己的王位,于是与之展开了一场场阴谋与暗战。

而作为替身的“境州”,也只能被动地卷入这场权利的角逐中,先是艰难求生,最后完成反杀,沛良与子虞皆死在了他的面前。

影邓超张艺谋 张艺谋影邓超演绎的(3)

《影》的故事很精彩,一些剧情发展也符合历史的脉络,然而如果把其中“子虞”的历史原型定位为周瑜,我认为是非常不妥当的。

首先,周瑜虽然是掌管东吴军政大事的大都督,但其对于孙策、孙权兄弟的忠心,是非寻常人可比的。

周瑜与孙策是总角好友,更是连襟兄弟,二人关系亲密无间,所以孙策去世时才将周瑜作为自己唯二的托孤重臣。

而历史上,孙权与周瑜的关系如何呢?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确实派遣蒋干前往东吴说降周瑜。尽管蒋干口若悬河,然而周瑜却对他说:

“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周瑜对于孙权的忠诚,从中可见一斑。而孙权是否对周瑜充满了猜忌呢?并非如此。

影邓超张艺谋 张艺谋影邓超演绎的(4)

孙权一直视周瑜为自己的兄长,据史料记载,他一年到头经常赠与周瑜百件衣服,其他人的待遇不能和他比。而孙权称帝时,亦把周瑜作为东吴第一功臣,他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由此可见,孙权与周瑜二人确实亲密无间,没有爆发过什么冲突,当然,这也与周瑜的英年早逝有关系。

如果周瑜不应是子虞的历史原型,那么,谁又是这位与国君相爱相杀的大都督呢?

答案是同样为儒将代表人物的陆逊

陆逊,与周瑜、鲁肃、吕蒙并称“孙吴四英将”。虽然陆逊往往排名末位,但从功绩上来讲,陆逊堪称是“四英将”之首,甚至可以超越周瑜。正是陆逊在“出将入相”时期的一系列举措,让孙氏政权完成了“江东化”的进程。

不过,陆逊所要求实施的变革,也正好与孙权的政见相背离,双方的矛盾和分歧不断加深,斗争日益激烈。

最终,陆逊被孙权逼死。而陆逊的死,也标志着孙吴政权走向了彻底的衰败。

影邓超张艺谋 张艺谋影邓超演绎的(5)

二、孙权为何要启用陆逊?

陆逊生于东汉末年的吴郡,其家世十分显赫。当时的吴郡陆氏,乃是江东世家大族之一。

孙吴事业的奠基人孙坚,虽然是地地道道的江东土著,但其发迹之地却在北方,而其核心团队也来自江淮之地。孙坚死后,其接班人孙策更是一度依附于袁术之力,并依靠着他的力量夺取江东。

因此,在江东世族看来,孙策、孙权兄弟并非其利益的代言人,反而更像是征服者。

比如,孙策就曾经“转斗千里 ,尽有江南之地 , 诛其名豪 ,威行邻国”,对江东世族势力进行了血腥征服,陆逊的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就死于孙策攻打庐江的战役中。

再者,孙坚虽然自称是兵圣孙武之后,但其出身是吴郡的寒门,各方面都无法与江东世族相提并论。因此,孙氏据有江东时,这些世家大族表示出轻视和不合作,也就理所应当了。

影邓超张艺谋 张艺谋影邓超演绎的(6)

但是,孙策能在“马背上打天下”,孙权却不能在“马背上坐天下”。因此,在他弥留之际,孙策如此告诫自己的弟弟孙权: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 ,各尽其心 ,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孙策传》)

孙策的遗言,已经给孙权日后的施政定下了主基调,那就是要与本地的世家大族分享胜利果实,以此来确保孙氏的江东基业稳固。

因此,孙权即位后,开始启用一些江东名士。在赤壁之战以后,他更是加速了孙吴政权“江东化”的进程。

而作为吴郡陆氏家族的杰出青年才俊,陆逊也便进入到了孙权的视野之内。孙权还将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接着命其征讨山越积累战功。

陆逊也果然不负期望,不仅通过怀柔政策成功解除了孙权的心腹大患,还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家族武装。

陆逊深厚的家族背景和杰出的军事才干,很快让他成为扭转东吴命运的关键人物。

影邓超张艺谋 张艺谋影邓超演绎的(7)

公元222年,刘备率领数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入吴境。彼时鲁肃、吕蒙等人皆已身殁,孙权决定大胆启用陆逊。而陆逊果然投桃报李,在夷陵大败刘备。

此后,孙权任命陆逊为大将军,领荆州牧,封江陵侯,成为东吴的上流统帅。此后,陆逊又出将入相,成为东吴丞相。此举,也标志着东吴的“江东化”进入到了实质阶段。

三、是什么让孙权与陆逊决裂?

孙权之所以重用陆逊,除了欣赏和倚重其才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好江东大族,借此巩固统治。

而从陆逊的角度讲,效命于孙权帐下,除了施展平生抱负以外,更要维护他所代表的江东世族的利益。

因此,当孙权的巩固统治与陆逊的维护利益两者发生分歧时,就是他们之间发生矛盾并最后走上决裂的开始。

影邓超张艺谋 张艺谋影邓超演绎的(8)

1、战略上的分歧

如果说周瑜、鲁肃、吕蒙是东吴“四大都督”中的“鹰派”,那陆逊则是一个披着“鹰派”外衣的“鸽派”。

早年,鲁肃曾经向孙权提出过所谓的“榻上策”,为孙权提出了“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战略目标。周瑜、吕蒙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这一战略的实践者。

而陆逊虽然在夷陵之战中狠狠扁了刘备一顿,但他并非想要将蜀汉赶尽杀绝。

夷陵之战后,刘备狼狈逃往永安,孙吴大将徐盛、潘璋等人主张追击刘备,孙权问计于陆逊。然而陆逊的答复却是“决计辙还”,见好就收。

公元228年,陆逊又大败魏将曹休,大将朱桓又建议孙权趁机北上。孙权再次问计于陆逊,而陆逊还是认为不可。

陆逊之所以屡屡见好就收,不想北伐,除了认为当时孙吴的综合国力不及曹魏以外,更重要的是从江东世族的利益考虑:如果孙吴对曹魏大规模用兵,则必定会大量消耗江东世族的资源,损害他们的自身利益。

影邓超张艺谋 张艺谋影邓超演绎的(9)

不过,孙权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称帝以前,尚能在魏蜀两国之间辗转腾挪、保持理性,但当他称帝以后,心态有了较大变化,总想着通过战争的方式,宣誓自己的正统地位。

公元232年,本来臣服于曹魏的辽东公孙渊向孙权派出使者,宣誓效忠于孙权。孙权大喜,以为南北夹击消灭曹魏的时机已到,于是打算派遣一万余人从海路支援公孙渊。

没想到的是,公孙渊出尔反尔,孙权的一万余人“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孙权大怒,欲起兵报复,而陆逊此时强硬的批评道:

“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奈何独欲捐江东万安之本业而不惜乎?”(《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陆逊以“江东为万安之本”的底线,这是他与孙权最重要的分歧。

影邓超张艺谋 张艺谋影邓超演绎的(10)

2、政见上的冲突

陆逊出身江东儒学世家,因此其为政主张,也是以实施“仁政”为核心,他骨子里是个“儒家”。《三国志》记载,陆逊曾经向孙权上书:

“劝以施德缓刑,宽赋息调......忠谠之言,不能极陈,求容小臣,数以利闻。”“夫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也。”

但他的主公孙权,偏偏与他不是一路人。这一点,从孙权对曹睿的评价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曹丕死后,曹睿即位,他实行了一系列争取民心的仁德之策,陆逊称善,可孙权却不以为然,还说了这样一番话:

“(曹睿)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于曹时,孤以为不然......今睿之不如丕(曹丕),犹丕之不如操(曹操)也。”

曹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法家”,一生以严刑峻法、令行禁止闻名于世。而孙权就是曹操的小“迷弟”,所以,他才对曹睿的做法和陆逊的看法嗤之以鼻。

影邓超张艺谋 张艺谋影邓超演绎的(11)

四、是什么让孙权逼死陆逊?

孙权与陆逊反目,有其深层次原因。然而,真正让孙权下定决心要逼死陆逊的,则是东吴著名的“立储风波”。

孙权最早的继承人是太子孙登,而陆逊则是太子的老师。对于陆逊来讲,在孙权身上没有实现的抱负和理想,可以在这位未来继承人身上实现。

所以,陆逊十分用心的用儒家思想来培养和教导太子,然而,天不假年,公元234年,孙登病死。而后,陆逊等人又拥戴儒学修养还不错的孙和为太子。

孙和的政见,多与陆逊等儒学世家类似,这一点让孙权颇感失望。于是,孙权便打算废掉太子孙和,另扶持其四子孙霸,以此形成“二虎相争”的局面。

影邓超张艺谋 张艺谋影邓超演绎的(12)

于是,在东吴的朝堂上,太子孙和与皇子孙霸的争斗日趋白热化。而陆逊作为“挺和派”领袖,自然而然的要与孙权展开激烈的权力之争。

最终,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都因为亲附太子被流放,太子太傅吾粲因数次和陆逊书信来往,也被下狱死。

孙权还把矛头直接指向了陆逊,间接把他给逼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余财。”

孙权为何要逼死时年已是63岁高龄的陆逊呢?

孙权比陆逊年长,当时身体已是日渐衰弱,他担心如果自己先于陆逊过世,朝政必然会被陆逊所把持,而孙吴朝堂的风向必然会发生根本变化。

因此,孙权是为了自己身后考虑,才不惜铲除陆逊这样一位一生劳苦功高的文武全才。

但是,孙权此举也无异于“自毁长城”。陆逊被逼死,标志着江东孙氏与江东世家的关系彻底走向了对立,这也成为东吴衰败的开始。

因此,从三国东吴权力之争的历史来看,张艺谋《影》中大都督子虞的原型,应该是陆逊,而非周瑜。

参考资料:《三国志》、《孙吴建国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