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很早便读过张爱玲的《金锁记》,钱钟书的《围城》甚至于苏青的《结婚十年》,但那时完全是活脱脱的生读,不懂其意深更无阅历来感同。也不知当时是如何读下去的,总之还就是读完了。

记得张爱玲在《金锁记》的开篇有段月亮的白描,印象深刻。倒不是记住了文字,而是记住了白描所铺展开的画面与意向感。那是一轮铺在天空的满月,发着被油浸润过的白纸似的淡黄色的微光,四下很静,那人倚在窗边抑或站在庭院,惆怅的望着那轮月。

02

听闻过张爱玲名字的人,大约知晓的,首先是作家的身份。关于她写出来的那些名言,诸如“出名要趁早”、“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蚤子”。

其次大约是她与胡兰成,她曾经在分手之际写给胡兰成一封信,信中淡淡的说道“我已不爱你了,你是早已不爱我了.....”并附上了她当时的十万元稿费。我曾尝试着以有限的人生阅历去理解这件事情,对于张爱玲来说,钱或许是她对于胡兰成最后的一份爱,而绝非当今意义上男女离婚之时的过错弥补。

但她其实有一个十分之显赫的家世。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伦,祖母则是近代史上名臣李鸿章之女。所以她会在文章中写到自己年少时站在满清遗老面前背着“商女不知亡国恨”,所以在她的小说中,无论是以大家族为背景还是以香港的乱世为背景,你总能感受到那种封建似的灰暗笼罩着。

张爱玲哭到撕心裂肺的句子(张爱玲人生自守)(1)

03

《张爱玲传》读了三分之一,一直觉得写作之于她,是一条无可所选的道路,在那样的民国乱世中,这是一种无他所选的相互选择。我不知道如果她当时有第二条路可以走,从此后世的我们是否还会知晓“张爱玲”这个名字?

她有过短暂快乐又富裕的童年,但尔后的路却是随波逐流。父亲和母亲在她童年时离婚,她和弟弟起初与父亲一起生活,后来因为父亲姨太太的缘故,她被父亲关禁闭,逃出来后投奔母亲。

留法归国的母亲给她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但这扇窗户也令她痛苦。她与母亲的关系也并不见得好,多年后母亲在异国去世前希望能见她一面,亦是被拒绝。

在她的文中,与她好的,是自己的亲姑姑张茂渊和外国好友炎樱。成名后在上海的那些年,她和姑姑住在一起,离开大陆时,她亦与姑姑约定,不写信,不往来,"人生自守,枯荣勿念”。

04

家庭关系从某种角度会映射出成年后与社会的关系,张爱玲成名后,给外界留下的印象也是“怪的”,比如明明在家,也不会接电话,不会开门,不会轻易接受不预约的拜访。喜欢的人就是喜欢,不喜欢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勉强的。

这种“”怪“”的个性大约来源于童年时期的被迫以及青少年时期物质窘迫后的一种泄洪似任性与洒脱,因为终于可做自己了,可以有能力去做自己了。但这不免又陷入了另一种“做自己”的怪圈。

不可选择的成长人生引领着她走上的是一条幽微之路,她的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以从小成长的封建家族为灰暗基调,在民国乱世真实人性的侵染下,形成了对这世道的独特“张氏”色彩,我以为是一种不可被这世界的好深沉感动的冰冷和沉默,不屑与之争,不配为之感动。

她真的是一个很少被感动的人,一生中是否可有被热泪盈眶的时候?一生中是否又有痛哭流涕的时候?

读写张爱玲的生平时,我常常想象着那些画面,她或高傲或冷淡或不屑,只有与姑姑和炎樱在一起时或可放肆大笑。我觉得甚至于与胡兰成在一起或分手,已没有大喜大悲之情。

张爱玲哭到撕心裂肺的句子(张爱玲人生自守)(2)

05

《张爱玲传》的作者用很学术的角度分析过张爱玲写作的技巧性,总结起来有两点。

关于小说的宏观架构,我们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张爱玲的人生也算丰盛,但从人际关系和精神交往上,我认为是寡淡的。我浅显鄙博的认为经历不同的人和事物对作家来说是极其有必要的,尤其是那些苦难的令人精神有极大触动的事情。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张的经历概括起来则是少时的上海与香港两地读书时光,成名后的上海时光以及离开大陆后在香港和美国。

生活始终与人是离不开的,但张爱玲胜在她有极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敏感的心思及发散性的灵感。所以纵使没有跌宕起伏的与他人间的人际互动,但她以有限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为蓝本,依旧为我们奉献了许多引人深思的故事。

06

《小团圆》据说是自传,《白玫瑰红玫瑰》中的娇蕊原型据说张爱玲是见过的。就连《色戒》中的王佳芝也有一说原型为英茵。

与严歌苓的体验式写法不同,张爱玲未必是深入经历过她笔下的每一例悲剧,也未必深识那些人,或许只是听说了一些片段,凭着细微的观察,凭着对故事整体架构的搭建和流畅精准的文笔,为我们写出了那些故事。以她的个性,我也觉得她绝不会去深交笔下的主角原型们。

从这一点上,我是钦佩她的,仅仅用自己的心思就构建出一个宏观的格局。写小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于,它就像建筑房屋一样,一定是需要有宏观框架的,而且这架构需要符合搭建的逻辑。这种宏观的搭建,一定是对时代、背景、行业、环境有深入的了解,对大格局有把控有经历才能去营造和奠定的。

以有限的人生经历写尽了微凉且无限的人性,没有经历过很多人却似乎又看透了很多人。

07

据说张爱玲在香港读大学时酷爱读英文书,她那时大约已开始计划用英文写作。据她姑姑说,拿到一本英文书就会读下去,哪怕是英文版的工科书目也老老实实的硬读下去。

香港被侵占后她因生活所迫不得已去做学生志愿者,在照顾伤残士兵时,也是在夜晚躲在一处默默读书。也应该是在那时,她打下了极其深厚的英文写作功底,虽然后来的在美国用英文写作并未成功,但毕竟是能够做这件事情的。

如今我是愈发觉得,下笔如有神是在胸中有丘壑的前提下,无论做什么单单凭借一些小聪明,是无法持久的。唯有老老实实的去做了,才能够有可能做好,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最终它们是可以证明的。

张爱玲的文字有许多场景是直接可以用来做剧本的,她也很擅长使用意向来渲染基调和氛围。这是张氏特色,这当然是离不开她自己的努力,她或是有天赋的,但更多的还是胸中有丘壑,她将太多的时间花在这上面,于是她最终能去做这件事情。

张爱玲哭到撕心裂肺的句子(张爱玲人生自守)(3)

08

她离开大陆后与美国作家赖雅在一起,某段时间亦是过得清贫,写作是她日常的工作,亦为生活从美国去香港写电影剧本,亦在赖雅中风之时没有回没美国的路费而万分窘迫。

她在上海早已成名,但到美国依旧回到了过去未能独立生活之时的窘迫,我无法理解与想象她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她只是在不停的写,不停的写,一个人在写作这条路上描绘出漫漫无边的幽微人性。

凡此种种,我好似亦能明白“人生自守,枯荣勿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