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牌美妆产品开口了会很便宜吗(1元成本卖25美元百亿卖家希音)(1)

本文目录:

1. SHEIN为何要另起炉灶做新品牌?

2. 做大综合品牌会有哪些坑?

3. 安克、傲基等大卖家的多品牌策略

4. 多品牌战略的成功与失败,跨境电商如何做?

跨境电商女装大卖家SHEIN(希音)在2019年风生水起。

仅仅一年,就将 300 亿元人民币的服饰卖到海外,被称为线上 Zara。

近日,SHEIN又有大动作,上线了专门的美妆品牌独立站SHEGLAM,并由Shopify提供建站支持。

大牌美妆产品开口了会很便宜吗(1元成本卖25美元百亿卖家希音)(2)

SHEGLAM从定价上,遵循了SHEIN一贯的风格,走性价比路线,将价格定在1-13美元之间。

消费者如果在网上购买一只25美元的口红,那么成本价可能只需要5美元左右,其中包装成本、试管成本就要占据3-4美元,产品本身的成本不过1-2美元左右。(数据源:SHEGLAM官方信息)

在此之前,母品牌SHEIN官网上,有专门的美妆Beauty板块,为何要单独剥离,成立独立品牌和独立站呢?

SHEIN已经是知名品牌,依附在旗下销售化妆品,不是更好卖么?为何要推出一个全新的品牌,从新开始打江山呢?

大牌美妆产品开口了会很便宜吗(1元成本卖25美元百亿卖家希音)(3)

这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美妆市场足够大,需要一个独立品牌来开拓这一市场(2019年为5148美元),并在其E 轮融资、估值超过150 亿美元后,为自己的增值,继续实施有效的战略部署。

二是出于品牌定位的需要。

大家知道,SHEIN是一个主打女装的品牌。消费者对其品牌联想都是裙子、丝袜、女性等,全是跟女性服装有关的。

虽然化妆品也与女性高度相关,但与女装分属于不同的产品类别,共用一个“SHEIN”的母品牌,不利于化妆品类目做大、做强,单独推出品牌势在必然。

根据不同的定位和细分市场,推出不同品牌,已经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在这方面,做到极致的是宝洁公司。

同样是洗发水,宝洁针对不同功能推出不同品牌。

海飞丝:去头皮屑功能,针对头皮发痒、皮屑多的人群;

飘柔:柔顺头发功能,针对嫌弃自己头发不够飘逸的人群;

潘婷:营养头发功能,针对嫌弃自己头发干燥、枯黄、无营养的人群。

宝洁分别用不同品牌,牢牢占据了不同细分市场,而避免了大综合品牌的坑。

小米就曾经趟过了大综合品牌的坑。

雷军当年推出小米手机品牌,主打的是高性价比的定位,将硬件毛利控制在很低的水平,即比起同类手机,配置更高,但价格更低。

小米手机一经推出,备受欢迎,甚至在几分钟内抢光十万台现货,以至于购买需要预约。

等预约时间到了,大量用户在网站上狂点鼠标“疯抢”,即便如此,依然还有很多小米粉丝抢不到手机,以至于小米被人称为“刻意饥饿营销”。

然而,正因为这个“高性价比”的定位,让小米掉入了深坑。

一直以来,小米手机的价格普遍比同类手机更低,久而久之,被许多消费视为“屌丝机”““屌丝用的手机”。

白领阶层、商务人士纷纷小米手机而远之,选择了更贵、显得更高档的“华为”“三星”等品牌手机。

小米一度陷入了发展瓶颈,很难渗透到中高消费人群,而这一市场是一块高利润的肥美蛋糕。

为了摆脱“屌丝机”的定位,小米团队推出红米品牌,一是让其顶着“屌丝机”的锅,继续承接曾经的低价人群,二是让小米这个母品牌摆脱低价定位,走向中高端市场。

经过几年的挣扎,随着一系列中高端产品销量的走高,小米才渐渐摆脱“屌丝机”品牌形象,触达了中高端消费人群,并赢得了与华为角逐高端市场的机会。

实际上,华为也一直奉行这一策略,其荣耀手机(目前已被卖)是针对低消费人群,而华为则为主品牌,面向中高端消费人群。

在汽车领域,这一做法非常常见,如丰田与雷克萨斯,日产与英菲尼迪,大众与奥迪之间等关系。

话说回来,SHEIN推出美妆独立品牌SHEGLAM,同样是要摆脱“美妆产品是SHEIN做女装时,顺带性做的副产品”这一市场认知或被动的品牌定位,而是以专业、纵深、细分、垂直的独立品牌形象,更深层次地触达美妆消费人群。

同时,推出新品牌,有将鸡蛋分散在不同篮子里的安全考虑,一旦一个品牌出问题,也不至于引火烧身。

正如上文所言,SHEGLAM在价格方面,依然保持SHEIN接地气的风格,几美元就可以买到一件化妆品。

为此,“低价”成为海外消费者讨论的焦点。有用户表示,“我实在接受不了SHEIN这样的快时尚品牌,产品质量和安全没有保障”、“我宁愿花高价从知名品牌哪里购买”等。

为此,SHEGLAM做出澄清,表示通过简化包装等方式来节省成本,将更多的资金用到产品本身,从而让消费者能够花费4美元,体验到25美元产品的品质。

同时对制造商资格要求较为严格。

目前,为SHEGLAM供货的厂商,都是为雅诗兰黛集团、Huda Beauty、Stila、Tarte、ABH、Morphe等高端美容品牌代工的供应商。

不管SHEGLAM是否打着“高性价比中国出海美妆”的定位,但其作为独立子品牌的运营实践,为跨境电商行业提供重要的参考。

在跨境电商电商行业,打造品牌矩阵的做法很常见,包括今年上市的安克,以及头部大卖家傲基等都推出了自己的系列品牌。

跨境电商大企业的多品牌策略

打造品牌矩阵,是跨境电商大企业极速扩张的手段。

以安克创新为例,其母品牌Anker在海外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在母品牌Anker的滋润下,安克发展了多个子品牌。

有以音箱和耳机作为主打的品牌Soundcore:

大牌美妆产品开口了会很便宜吗(1元成本卖25美元百亿卖家希音)(4)

大牌美妆产品开口了会很便宜吗(1元成本卖25美元百亿卖家希音)(5)

有以智能家居产品作为主打的Eufy:

大牌美妆产品开口了会很便宜吗(1元成本卖25美元百亿卖家希音)(6)

大牌美妆产品开口了会很便宜吗(1元成本卖25美元百亿卖家希音)(7)

专注影音投影设备NEBLUA:

大牌美妆产品开口了会很便宜吗(1元成本卖25美元百亿卖家希音)(8)

还有专注于车载电子设备领域的Roav:

大牌美妆产品开口了会很便宜吗(1元成本卖25美元百亿卖家希音)(9)

而安克的母品牌Anker,仍然聚焦充电系列产品。

从大方向看,安克包括母品牌Anker在内,五个品牌的产品,大类都属于电子产品类目。若是从粗放运营的角度来看,在母品牌Anker的庇护下,他们可能可以更好地生长。

但是安克还是将他们拆分成了五个品牌。

傲基也有类似的做法。

我们了解到,傲基拥有Aukey、Aicok、Tacklife、Naipo四大核心品牌。

大牌美妆产品开口了会很便宜吗(1元成本卖25美元百亿卖家希音)(10)

其中,母品牌Aukey主打销售的产品,以充电设备、蓝牙耳机等3C电子产品为主:

大牌美妆产品开口了会很便宜吗(1元成本卖25美元百亿卖家希音)(11)

子品牌Aicok,从品牌名就可以多少获知,以智能厨具类产品,包括榨汁机、厨用刀具为主

大牌美妆产品开口了会很便宜吗(1元成本卖25美元百亿卖家希音)(12)

Tacklife,就是以扳手、螺柱查找扫描仪等工具为主的工具类产品:

大牌美妆产品开口了会很便宜吗(1元成本卖25美元百亿卖家希音)(13)

子品牌Naipo底下出售的,是以按摩椅、按摩仪器为主的健康类产品:

大牌美妆产品开口了会很便宜吗(1元成本卖25美元百亿卖家希音)(14)

相对于安克而言,傲基的产品分类还没有非常细致,但是各个品牌的大体定位已经呈现出来了。

另外,如同环球易购、棒谷科技等,跟SHEIN比较接近的以自营网站为主的大企业,也有自己的子品牌自营网站。

环球易购旗下综合性自营网站是Gearbest,而快时尚方面,则有Zaful、DressLily等品牌自营站。

棒谷科技旗下综合性自营网站是母品牌banggood,另有快时尚品牌Newchic、Yoins。

似乎只要是走品牌路线的跨境电商企业,都在打造自己的品牌矩阵。多品牌发展,也成了跨境电商品牌之路走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趋势。

多品牌策略,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其实在传统企业发展阶段,多品牌发展,打造品牌矩阵已经是多数企业在做的事情。

以跨境电商热销品类宠物类品牌来说,全球知名的宠物产品集团玛氏集团,其宠物事业部Mars Petcare就拥有近50个品牌,其主要业务涉及零食类、宠物类、主食和电子产品等品类的制造和销售。这些品牌包括包括PEDIGREE,WHISKAS,ROYALCANIN、NUTRO等,为全球近一半的宠物提供健康和营养需求。

这些多元化的产品,由不同品牌构成,从规模上来说,让玛氏集团拥有庞大的品牌矩阵,形成强大的企业生命力,能经受住比一般企业更大的打击(比如某个品牌经营不善,还能将生产线转移到其他品牌)。

同时,也让消费者能够更快、更精准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产品,不用在一个母品牌底下成千上万的产品中,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产品。

在这方面做得更突出的,还是上文提到的宝洁公司。

宝洁的子品牌数量一度达到300多个,横跨涉及蜡烛作坊、洗护产品、医药、美容美妆等几十个行业。

其中,在中国为人熟知的品牌就有十多个,包括博朗、吉列、舒肤佳、帮宝适、欧乐B、佳洁士、汰渍、碧浪、OLAY、海飞丝、潘婷、飘柔、SK-II、护舒宝等等。

大牌美妆产品开口了会很便宜吗(1元成本卖25美元百亿卖家希音)(15)

你很难想象,专注男士剃须的吉列系列,和专注清洁的舒肤佳、佳洁士、汰渍、碧浪等是同一个集团,而集团母公司的发家,是做蜡烛作坊的。

但实际上,宝洁通过不断收购子品牌,不仅使企业规模得到迅速扩大,而且让企业本身摆脱固有形象,平价洗护如海飞丝、飘柔,中端产品潘婷,并不互相干扰,使得宝洁的企业底蕴也更深厚,堪称“千面郎君”。

当然,随着企业发展,宝洁也陆续砍掉了许多盈利能力不行的子品牌。如今还保留着的子品牌已经不到70个了。

其实这也预示着,执行多品牌战略,是有一定风险的。

以李宁为例,2008年前后,李宁公司除了核心品牌“李宁”以外,还拥有低端服装品牌Z-DO(新动),斥资与法国运动品牌AIGLE合资,在中国享受AIGLE品牌使用权50年,并购买意大利运动品牌Lotto的20年独家特许权。

除此之外,还斥巨资收购“红双喜”57.5%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

结果是此后数年,李宁非但在市场上没有抢占到相应份额,还被安踏、361°、匹克等品牌圈走原有的市场份额。如今安踏已经是国内唯一一家市值超千亿的服装企业了,李宁仍旧裹足不前。

跨境电商如何做好多品牌策略

实际上,从单一品牌向多品牌乃至品牌矩阵发展,是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继续扩大规模、延长生命线的重要“保命”手段。

这种多品牌路线,其实归根结底是一种多产品路线。只有在产品线足够丰富的情况下,才能抵御风险,在时代更迭、消费市场变化的大环境中得以延续。

以曾经的手机巨擘诺基亚为例,诺基亚作为一家芬兰公司,最早成立于1865年,以伐木业、造纸业发家。随后逐步向橡胶业、胶鞋、电缆等方向发展。

后来,诺基亚生产的电视出售到了欧洲各国,再往后才是我们熟悉的手机业务

若非刻意了解,从我们所熟识的诺基亚手机,你很难想象百年前的诺基亚是家伐木场。但也正因为抓住了每次工业变革的机会,诺基亚才能得以生存百余年。

更遑论上文我们提到的宝洁集团,从以蜡烛作坊发家,到如今品种繁多的日化用品、美妆产品、医药产品等等。

但是,就结论来看,从单一品牌向多品牌发展,需要考虑的层面非常多。

●首先,是子品牌的产品考虑。

安克是以产品细分品类作为划分,傲基也是类似。

而玛氏集团和宝洁集团的品牌划分,除了按照产品品类以外,还有产品面对的受众群体。

上述例子中,我们能够看到安克的四个子品牌,在推广中有得到母品牌Anker的助力加持,在亚马逊的搜索结果中都会显示Anker母品牌的关键词。

但是傲基的三个子品牌并没有母品牌Aukey作为关键词。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子品牌跟母品牌之间的关联性问题。

安克的四个子品牌产品,都还在电子产品品类中,但是傲基的三个子品牌跟母品牌之间的联系相对就比较弱了。在这种情况下,强行使用母品牌为其助力,反而会影响母品牌自身的定位。

●其次,是子品牌定位。

李宁旗下拥有或代理多个运动子品牌,实际上存在定位不清晰的问题。

比如,Z-DO,说是低端服装品牌,其实对母品牌李宁的部分产品线产生了冲击。

而代理的法国品牌AIGLE以及意大利品牌Lotto,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定位冲突。

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红双喜”,对于其母品牌的发展是没有助力作用的。

这些收购、代理看似热闹,实际上对于企业的资源分配,所在的市场消耗都造成了巨大影响。母品牌的资源被稀释,而子品牌又没能发展起来,最终的结果就是两头不讨好。

●第三,是运作过程的考虑。

还是安克和傲基的例子,安克的母品牌可以为子品牌借势,而傲基鲜少让母品牌为子品牌打call。

一如上文提到的,安克的子母品牌大品类都在3C电子产品类目中,而傲基的子母品牌相对联系没有那么强。

而如同宝洁集团的情况,则是以收购为主,因此为了保持原品牌的最大效益,让子品牌独立运营也是理所当然。

假如傲基和宝洁强行让子品牌带上母品牌的痕迹,难免会起到反效果。

综合以上观点,不难看出,想要做好多品牌运营,管理好品牌矩阵,对子品牌产品的要求其实很高。

一方面,要避免子品牌跟母品牌之间的直接竞争,分化、削弱母品牌的资源;

另一方面,若要借用母品牌的影响力,还需要跟母品牌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才能起到效果,不会妨害母品牌自身的发展。

对运营的要求也很高,要了解产品本身的特性,要了解子母品牌之间的定位差异,甚至考虑子母品牌之间的互补型和排异性。

这对卖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是对产品线的构建要求,二是对品牌宣传渠道、宣传方法的构建要求。后续还包括对子品牌的资源配置、战略产品补充等等。

想要运营好多品牌矩阵,并非简单扩张新品牌就可以的。

后续,《蓝海亿观网egainnews》还会有更多文章详述多品牌运营的方法,欢迎关注。

(文/跨境电商新媒体-蓝海亿观网egain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