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收录流传下来,

张若虚的作品只有两篇,

但其中之一就“孤篇横绝”,

对,就是《春江花月夜》,

先不读诗,先听这首古琴曲。

我也收藏了几把古琴,

自认手法娴熟,

虽然总感觉能弹出二斤棉花。

但这并不妨碍,

一曲瑶琴一长亭,

一山霜雪一夜风。

一卷老书一方玉,

一壶熟普对孤灯。

咱祖先早在夏商周时期,

就科学又富有诗意的建立了礼乐文明,

西周时将乐器按材料分为“八音”

“金、石、土、革、丝、竹、匏、木”。

比如说咱特别喜欢的玉,

两块美玉击撞,声音动听悦耳,

您肯定知道有个成语叫金声玉振。

所以,玉作为乐器,就属于八音中的“石”。

而我用来做棉被,

不对,用来陶冶性情的琴,

就属于八音之丝。

作为中国有着三千年历史的乐器,

咱们现在都叫古琴。

“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

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

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

我这样一通引经据典,

是想告诉大家,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

《诗经》说的:“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多么幸福美好的画面。

崔磊红皮白肉作品(崔磊作品高手妙音)(1)

那老崔最近干嘛去了,

难道在学琴?

会弹广陵散了吗,

会弹高山流水了吗,

会弹国歌了吗,

会弹蓝色多瑙河了吗,

会弹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了吗。

不会。

两只老虎还弹的断断续续,

更别提,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开个玩笑,

历史上有很多古琴高手,

比如咱圣人,孔子。

魏晋著名的竹林七贤,

基本上能组成一支乐队了。

至于伯牙摔琴的故事,

想必朋友倒背如流了吧。

崔磊红皮白肉作品(崔磊作品高手妙音)(2)

作为高手中的高手,

就必须要说一下苏东坡。

苏大师在《题沈君琴》中有写: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是不是感觉特辩证,特哲学。

其实诗本身不难理解,

琴虽发声,但不能自鸣,

指能弹琴,没有琴指头亦无法空响。

这与佛教《楞严经》中的思想一致: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

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

有妙音,无妙指,不能发。

太精辟了,醍醐灌顶。

苏东坡在诗中所写也是这个道理,

好琴,妙手,缺一不可,

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崔磊红皮白肉作品(崔磊作品高手妙音)(3)

《高手妙音·香插》

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

如此才有真正动人的琴声妙音。

想想这真是世间定法,

何事何业都能遵循此道,

雕琢一块玉更是如此。

天公作美白细糯,

地灵附赠满红皮。

能得一块上等的璞玉很棒,

若想成器,

重点是有一双上等的手艺。

玉与手合,手与艺合,艺与思合,

想来才会有琴瑟和鸣的玉作吧。

“阮千里善弹琴,

人闻其能,多往求听,

不问贵贱长幼,皆为弹之,

神气冲和,不知何人所在。”

这是苏东坡的一段记载,

说阮千里这个人琴弹的很棒,

很多人慕名来听,

阮千里不管听众什么身份阶级,

无论年岁几何,

只要喜欢听他就弹,

只要能感受到琴声悠扬的快乐,

听琴的是谁不重要。

爱玉何尝不是如此呢?

崔磊红皮白肉作品(崔磊作品高手妙音)(4)

所以这次设计了一位抚琴名士,

可能是伯牙,

也可能他正在弹《嵇氏四弄》,

还有可能是在唱,

大江东去浪淘尽的东坡。

不管是谁,都必然是,

在风中悠然,

指法一时简缓,一时繁急的个中高手。

你听到了吗?

崔磊红皮白肉作品(崔磊作品高手妙音)(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