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主要元素是除夕和大年初一,这是华夏民族最富人情味和充满生情趣的节日,在人们充满激情然烧的一年即将过去,又是人们带着期吩的新年到来。真实意义上的春节,就是大年三十(或者二十九,个别年份腊月没有三十),也就是除夕,和大年初一,也就是春节。
春节习俗二十七宰公鸡
“一夜连双岁”大家众所周知,一天是24个小时,古时候人们没有现在的记时方法,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并且把十二时辰用十二个属相分別来代替,它们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属相又叫十二地支,每个地支代表一个时辰,古时候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它们分别是夜里的23点至零辰1点为子时,1至3点为丑时,3点至5点为寅时,5点至7点为卯时,7点至9点为辰时,9点至11点为巳时,11点至13点为午时,13点至15为未时,15点至17点为申时,17点至19点为酉时,19点至21点为戍时,21点至23点为亥时。
春节习俗二十九蒸馒头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 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因此我们发现,夜里的23点至零辰1点这个时间为子时,就这个时辰,它跨了两天,也就是夜里12点以前是头一天,12点至零时1点为新的一天开始,每一天都如此,周而复始。大家可想,大年三十除夕夜里(没有腊三十的,为腊月二十九)也是如此,因此,“一夜连双岁”就不为奇了。
“三更分两年”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一天的十二时辰,古时候人们还有一种计时方法,这种时方法,人们把它叫做“更”。那么“更”是从何说起呢?据说“更”起源于汉代,在汉武帝时,人们基本上细分了计时等。汉朝的皇宫工作人员值班,都分为五个班组,按时更换,就有了“五更”的说辞,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人们把19点至21点定为一更,21点至23点定为二更,23点至零辰1点定为三更,1点至3点定为四更,3点至5点定为五更,因此,皇宫的值班人员,每班人值一个时辰的班,也叫一更班,时间长了人们也就用更计时了。生活当中,尤其是在农村,老人们常说:“半夜三更”了。
春节习俗二十四扫房子
因此,“半夜三更”就是指的夜里23点至零辰1点,我们可想,除夕的夜里三更时分,也是头天和明天的分界线,这就是“三更分两年”。
《隋书.天文志》,白天的五个时间节点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为:甲、乙、丙、丁、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