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李斯经典语录(人间要好文李斯散文漫谈)(1)

人间要好文 李斯散文漫谈:《谏逐客书》

文/钟百超

李斯(约公元前284—208年),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人,秦朝丞相,集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于一身。但真正流芳百世,扬名千古的,还是其散文作品,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作为政治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等制度。作为书法家,将大篆字体改造为小篆,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作为文学家,而且是秦朝唯一的文学家,以散文见长,现传的散文有四篇,即《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其中《谏逐客书》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一篇美文的诞生,固然是个人才华使然,更是特定环境的产物。《谏逐客书》的成文与秦国当时政治形势有着密切关系,并对作者的切身利益产生直接影响。李斯师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投奔秦国吕不韦,成为其舍人,吕不韦贤之,任以为郎。继而得以面见秦王嬴政,陈述吞并六国计策并为秦王所采纳,先拜长史,后拜客卿。当时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灌渠,后被发觉。秦宗室大臣向秦王进言,请求把客卿一概驱逐。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如何能够不被驱逐,把不利变为有利因素,并得到秦王的重用?聪明的李斯,不愧为纵横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提笔写下了《谏逐客书》。这篇散文,不仅有效地阻止了秦王驱逐客卿的行为,更为自己未来发展铺平了道路。

《谏逐客书》到底有何感染力,居然把一个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觊觎六合、不可一世的秦王都给说服了。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文章起首开门见山,把自己的观点和盘托出,直言不讳地指出驱逐客卿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为了避免影射秦王,作者没有说是秦王的决定,而是听闻大臣的议论而已,如今只是私下交流个人看法,未曾与他人言及。采取迂回方式,顾及秦王脸面,就不会引起反感和误会。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接着援引秦国四位圣君从各国成功招揽、挖掘人才的故事,以及这些来自各国的人才在秦国富国强兵,拓疆扩土,称霸诸侯中所发挥的作用。秦穆公任用了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人,虽然他们不是秦国人,却协助穆公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商鞅是卫国人,帮助孝公打败了楚、魏,扩地千里,使秦国强大起来。张仪来自魏国,投奔秦国后,秦惠王用他的计谋,使用连横之计,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范雎也是魏国人,却被秦昭王重用,不仅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还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蚕食诸侯,使秦成就帝业。

作者列举这些历史人物以及他们对秦国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旨在说明一点,客卿对秦国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无疑是给秦王上了一堂精彩的历史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历史作为突破口,为说服秦王做了一个巧妙的铺垫。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然后总结说,这四代君王由于任用客卿,才有了秦国的今天,客卿功不可没。接着以反诘的语气说,如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作者用平和的语气,权衡得到和失去客卿的利弊得失,中肯真切。

但是,这还不足以说服秦王。于是,作者再从三个方面步步推演,深入浅出,反复论述,达到让逐客令谬论不攻自破之目的。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首先从秦王使用的宝物说起。像昆山之玉,随侯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鼍之鼓等,原产地都不是秦国,而秦王却非常喜欢。于是作者反问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无疑也是给秦王一个善意提醒,你自己都喜欢外来的宝贝,还有什么话可说。这种“以子之矛,击子之盾”的办法最容易攻克对方的堡垒。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紧接着,反驳了“必生于或出于秦然后可”的狭隘心理和片面做法,并指出其危害性。如果按照这种观点,秦国将会失去所有这些宝物,包括美女。而秦国一旦失去这一切,后果是不言自明的。但是,作为秦国,岂能会坐失既得利益,这无形中等于给秦王出了一个难题,是包容还是排斥。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最后,以秦国放弃自己原有的秦声而采用外国音乐作为例子,向秦王提出了质疑:“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

作者通过物质和心理需求的两个层面予以分析,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无懈可击。在此基础上,作者随即提出了一个有关秦国生存的重大问题,即如何正确处理国内人才资源和外来人才资源的关系。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秦国的用人原则有什么问题呢?一是用人不问能力,评判缺乏是非曲直标准,二是存在地域歧视,三是重珠玉声色,而忽视人民士众。用现代的词语来表述,就是以物质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因而就有了“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这样的逐客令。最后,语重心长而万分感慨地说:“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作者站在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高度向秦王提出了忠告,等于给秦王又上了一堂醍醐灌顶的政治课。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意犹未尽,作者进一步以地与粟、国与人、兵与勇的关系作深入论述,以泰山成其大、江河就其深、王者明其德作比喻,概括出五帝三王的治国之道和天下无敌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既然土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也不应该分本地和异国它邦,只要愿意效力,都为秦国所用,这才是正确的人才发展战略。如此恰当的比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此高远的论断,缜密的推理,令人信服。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接着,把五帝三王的做法与秦国目前的草率决定进行对比分析,再次指出驱逐客卿的危害性。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天下哪有这样愚蠢的决定。如果不终止这种行为,恐怕秦国历代君王所做的一切,将付诸东流。所谓的天下一统,也不过是梦呓而已。这种带有恐吓成分的假设,多少有点让人不寒而栗。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然后,再次回扣主题,指出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换言之,只要秦国虚怀若谷,天下的物产和杰出的人才皆为秦国所有。诚如众多客卿一样,愿意效忠秦国。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最后,发出了严重警告,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这里,作者又采取假设和推导的论述方法。试想一下,如果今天的驱逐客卿政策继续下去,导致的结果是,人才流失到敌国去,帮助敌国发展,而削弱自己的力量,到时候诸侯国强大了,秦国将沦为三等国家,后悔都来不及,更别说所谓的统一大业。聪明的秦王,听到如此真率的呼吁,岂能无动于衷?

一个有智慧、有才华的人,往往就能在关键时刻展露风采,横空出世,为自己搭建发展的平台。

在众多客卿即将被驱逐的危急情况下,许多人也许就在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可是,一心想成为帝王师的李斯,怎能甘心前功尽弃呢?于是,在万分紧急的关头,挺身而出,大胆进言,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与胆识,结果正如所料,一篇《谏逐客书》使秦王回心转意,收回成命,彻底扭转了局面,从而改写了秦国的历史,使秦国在一统天下的道路上又一次把握住正确的方向。

《谏逐客书》靠什么打动秦王?

首先,作者站在秦国利益的制高点,俯瞰人才与秦国战略的关系。秦国的战略目标是什么?那就是“跨海内、制诸侯”。作者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从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反复论证。指出了其不足,提出了正确的人才发展战略。

其次,抓住了秦王的心理。秦王是一个有成就帝业的君王,既与秦国历代君王有共性,也有自己独并天下的霸气。虽然文章只字未提,但每一句话其实都是针对他的。这种因情设事、旁敲侧击的手法,秦王岂能不理解。这样设身处地为秦王考虑和担忧,自然会产生所预期的效果。

作为一篇优秀散文,在行文上,叙议结合,巧设比喻,善用对比。为了加强语气和情感色彩,运用了排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将有关的思想层层推进,并进行了严密的推理。在风格上,立意高深,气势恢宏,汪洋恣肆,情感真挚,直击要害,一气呵成。因而能够打动秦王嬴政,取消逐客令。

另外,在体式上,具有骈体和赋体的特征。文辞优美,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词语凝练,运用自如,音节和谐流畅,洋洋洒洒。可谓骈体之祖,兼具辞赋之丽构,对于汉赋的生成具有原型价值。

《谏逐客书》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称:“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由于被《谏逐客书》感染,“秦王乃除逐客之令。”更因为李斯衷心可嘉,秦王“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一个人的事业成败,说到底还是由人生价值观来决定的。据《史记》记载,李斯年轻时在家乡曾做过小吏,通过细心观察和对照,他发现厕所里的老鼠和仓库里的老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于是感叹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在他看来,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正是在这种人生观的指导下,追求舒适环境就成了李斯的人生目标。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他做出了错误的选择。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自己最后也被腰斩于市。一个由自己辅助建立的秦帝国也随之迅速土崩瓦解,烟消云散。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虽然具有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和出类拔萃的文学才华,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不能顺应天道,一切到头来都是徒劳的,李斯的悲剧正是对他的人生观做了最好的诠释。

尽管遭人诟病,但李斯所写下的《谏逐客书》等优秀散文作品,成为了不朽的篇章,光照后人。

大秦赋李斯经典语录(人间要好文李斯散文漫谈)(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