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道德经》里有句话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意思是说,处在色彩斑斓的世界中,会让我们眼花缭乱,难以分辨色泽;众多美好动听的声色,会让我们听觉混乱,难以分清是什么声音;各种诱人的食物,会让我们味觉失常,难以判断口中的味道。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纷扰,也有太多美好的事物,而我们处在这样的社会中,经常被外物迷惑,难以分清本来的面貌。
看的多了,就无法分清什么才是真的;听得多了,就不能判断谁说的对,谁说的错。
这是因为人有两双眼睛,一双是“肉眼”,一双是“心眼”,也是“慧眼”。用肉眼看事物容易被迷惑,用心眼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王弼说过这么一句话:
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为腹不为目。
用心眼看待事物的人,能够通过外物提高自身修养,用肉眼看待事物的人,往往会被假象迷惑,成为外物的奴隶,所以自古以来圣人都是用心眼看待事物,而不用肉眼去判断事物的善恶、好坏。
正所谓“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看到的、听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的,正在使用的不一定就了解。
放眼当今社会,很多事情我们仅通过道听途说,就会下定论,判断一件事、一个人的好坏。
而更多时候,我们看到漂亮的女子、举止优雅的男士,在心里就会认为他们有很好的素质和修养。但真实情况却往往与第一时间的判断相反,一个妙龄女子也能化身泼妇,绅士也能变成无赖。
看人,看事用心去体悟,要看事物的内在美,不能被外表迷惑。
(二)
《道德经》: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
任世间万物变化莫测,最后都会回归本真的状态,这种状态叫做“静”,静态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源状态。
我们看待事物时,只有静下来用心体悟,才能发挥心眼的功效。
古时候有一班艺人,因为家乡闹饥荒,为了谋生只能到别处唱戏。
一天,他们经过一个叫婆罗新山的地方,听百姓说:传闻到了晚上,山中有吃人的罗刹鬼。
不过他们只是一笑了之,由于天色已晚便在山中点起篝火过夜。晚上山里风很大,有一个艺人觉得很冷,就随手拿了一件戏袍披在身上,他没有注意这是演罗刹用的袍子。
夜里一个人被冻醒,突然看到篝火旁靠着一个“罗刹鬼”,顿时想到百姓口中的传说,也没细看爬起来就跑。一边跑口中一边喊“鬼来了”,这时其他人也都被惊醒,看到篝火旁的“罗刹鬼”纷纷夺路而逃。
那个披着戏袍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就是“罗刹鬼”,看到大家都在跑,就跟着跑。众人发现“罗刹鬼”追来了,就跑的更拼命,很多人都因此受伤,甚至有人掉下悬崖丧命。
等到天亮后,他们才发现并没有什么“罗刹鬼”,只是一件大家都熟悉的戏袍子。
所有人都只看到一件戏袍,就将其当做“罗刹鬼”纷纷逃命,结果有人受伤,有人失去生命。如果有人能够静下心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没有鬼,更不会发生后面的事情。
古人常说“心不动故发狂”,一个人的心没有静下来,所以才会被外物迷惑,做出一些错误的选择和决定。
诸葛亮在写给儿子的《诫子书》中写到:
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个人只有静下心才能开启心眼,用所谓的“慧眼”看待事物,洞悉事物的本质,才能够在人生道路上走的更远。
生活中能做到静心观察的人很少,能做到用心眼看待事物的人更少,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事物美好的外表迷惑。但更多情况下,最单纯的,往往最美;最简单的,往往最深刻;最容易忽视的,往往最有魅力。
所以,我们做事、做决定前一定要先让心静下来,用心中的“慧眼”细心体悟事物的本质,如此才不会被外表迷惑,才能少走弯路,在人生路上走的更远。
文| 牛子道
带你感悟道家文化,在这个熙熙攘攘的社会涤荡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丝清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