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为什么被称为鬼节(咱们祖宗这么过鬼节)(1)

资料图片:《目连救母》的故事被无数次搬上戏剧舞台,成为多个传统剧中的保留节目,而根据此故事形成的中元节却基本销声匿迹,绝大多数现代人已不了解其习俗与文化。

“太液澄波镜面平,无边佳景此宵生。满湖星斗涵秋冷,万朵金莲彻夜明。逐浪惊鸥光影眩,随风贴苇往来轻。泛舟仅用烧银烛,上下花房映月荣。”这是乾隆皇帝写的《中元观河灯》,刻画了老北京城中元节的热闹场面。

在清代,中元节是除了春节、冬至、万岁节(皇帝的生日)之外的最大节日,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元节在北京影响依然很大,上世纪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之后不久,“文革”开始了,清明节之外的几乎所有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亦未能幸免。

资料图片:这张慈禧太后扮成观音模样的著名照片,拍摄于中元节,可见清代中元节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的密切程度。

海纳百川,来者不拒

中元节源于佛教,但它充分吸收了儒家和道教的文化。

通过吸收儒家文化,中元节的主题发生改变,从佛教的“慈”转为儒家的“孝”。

通过吸收道教文化,“盂兰盆节”与“中元节”合一,道教在东汉末已开始尊崇天官、地官、水官三神祇,相传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北魏时,寇谦之杜撰了三元节神话,称一名为陈子祷的人与龙王三公主结为夫妇,分别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日生下天官、地官、水官,他们的出生日即为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

中元节与古人生活实践亦相匹配,此时正值夏收后,人们有闲暇。

中元节在唐代时开始兴盛,孙思邈曾说:“是日各地诸大寺庙以及道观均装饰一新,梵声道音,绕梁不绝,香花供果堆积几案。”

唐代宫廷对中元节尤重视,《唐六典》规定中尚署每年七月十五日须进盂兰盆,武则天则亲自“陈法供,饰盂兰”,唐代宗时更是“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

唐代皇帝姓李,伪托祖先为李耳(即老子),定道教为国教(其实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并非道教的创始人),而武则天为篡权需要,大力扶持佛教,这为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相互融合创造了机会,到唐代中后期,人们多称中元节,提及“盂兰盆节”已不多。

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到了清代,中元节地位继续提升。

八旗在关外时便重视中元节,形成了独特的节俗。比如“赛威呼”,在满语中,“威呼”是船的意思,实为5 人排成纵队双手共握一根竹杆,在陆地上集体赛跑。再比如放河灯,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说:“中元黄昏以后,街巷儿童以荷叶燃灯,沿街唱曰:荷叶灯,荷叶灯,今日点了明日扔……”

康熙年间雅克萨战役时,俄军与清军对峙,一日见清军营内突喧哗不已,俄军高度紧张,事后才知清军是在过中元节。

明清两代,中元节还是城隍爷出巡的日子,城隍之说源于道教,后被引入国家祀典,各地城隍均由英雄、名臣充任,如杭州城隍是周新,郑州城隍是纪信,北京的城隍爷是于谦和杨继盛。每年清明节、中元节、农历十月初一,都会举办城隍出游的活动,即为“三巡会”,地方官员要亲自到厉坛(祭天祀鬼神的坛)祭拜,然后要抬城隍像游行。

唐宋时期中元节需茹素,唐玄宗下诏在每年的三元日内,禁都城内屠宰。宋代《武林旧事》则载:“茹素者几十八九,屠门为之罢市。”

到明清时,茹素已不普遍,反而出现了吃银苗菜和冰鸭的习俗,银苗菜是新藕的嫩芽,而冰鸭是前一日煮熟并凝成膏状的鸭子。但北京民间有中元节多吃素馅饺子,认为其象征着一只只小船,漂泊于“孽海”中。

宋代人这样过中元节

宋代时,中元节得到空前发展,但直到南宋时,中元节与“盂兰盆”仍未完全合并,宋人洪迈在《夷坚乙志》中说:“蜀人风俗重中元节,率以前两日祀先,列荤馔以供,及节日,则诣佛寺为盂兰盆斋。”不过,宋代中元节节俗影响了后来千余年。

比如中元节需扫坟,“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晚上则在自家院子中烧纸钱,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圈,防止孤魂野鬼来抢,宋代中元节一般是7天,最后一天是“送亡人”,需做一桌饭菜。

七月十五从中午开始,各寺庙需诵经、施食,并将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即“放焰口”。各家需在自家门口焚香,并把香插在地上,象征五谷丰登,此即“布田”。

中元节当天店铺需关门,以给鬼让道,街道正中每百步设一香案,上供瓜果和“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祭歌,这种仪式被称为“施歌儿”。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元前一日,即卖楝(音如见,一种乔木)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卖麻谷窠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所谓麻谷窠儿,即麻和谷的棵儿,宋代麻是制衣主要原料,而谷则指代粮食,故宋人选用“麻谷窠儿”向神祇、祖先表示丰收的谢意。

可见,此时中元节已成民间重大的节日。

中元节的故乡却不见中元节

在上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但到了50年代,中元节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此时大部分商家已被改造,无力承办,中元节开始消亡。

中元节被叫停后,一直未恢复,因人们对它有两个误会:首先,把中元节看成是鬼节,没人敢呼吁恢复;其次,把它当成了追思亡人的节日,既然已有清明节,又何必恢复中元节?

但事实上,中元节的核心是感恩。节日源于祭祀,通过祭祀,人与世界、他人充分交流,心灵因之净化和提升,在历史上,祭祀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在今天,一些人似乎特别忌讳祭祀二字,仿佛一提它就是迷信,这让传统节日失去了立足根本,而中元节这样慎终追远的节日,尤其容易受歧视。

中元节具有双重意义:其一,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其二,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中元节与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一样,有许多积极的内容。

“西湖七月半……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这是晚明文豪张岱对中元节盛况的描写。在今天,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均过中元节,倒是在中元节的故乡,反而湮灭无闻。

文/唐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