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传:MBT-70

豹2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63年启动的德美联合主战坦克计划MBT-70,它的推动者就是那位极具争议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出身美国陆军航空队的麦克纳马拉在二战后加入通用汽车公司,最后成为董事长,他是一位纯“德粉”,对德国工程技术推崇备至。出任国防部长后他把汽车工业的管理方式应用到军工生产上,不顾军方反对强行推进了F-111、F-4等一大批多军种通用项目,坦克研发也是如此。

当时美国陆军刚开始装备最新的M60(1959年),西德陆军的主力还是美制M48A2G,自产的豹1尚未入役(1965年),这两型配备105毫米线膛炮的2代主战坦克研制目标是对付苏联的T-54/T-55。但苏联在同期迅速推出了装备115毫米滑膛炮的T-62(1961年)和125毫米滑膛炮的T-64(1964年),而且装备数量惊人,华约的钢铁洪流让北约地面部队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1)

> 西德陆军在冷战早期装备的坦克,从右到左分别是豹1(试生产型)、M60(未实装)、M48和M47

美国陆军早已向五角大楼施压要求研制更先进的主战坦克,而且希望和英国合作。但麦克纳马拉更倾向与经济迅猛发展的德国联合研制,一方面吸收德国的先进坦克技术,另一方面推动北约内部的通用化。

美方从克莱斯勒、通用汽车和福特/FMC三家中选择了通用汽车作为承包商(麦克纳马拉的老东家),德方则由基尔机械制造厂(MaK)、莱茵金属公司、克劳斯-玛菲等公司组建了DEG财团,同时规定双方不再并行展开其它主战坦克项目。双方的合作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矛盾,从火炮/动力选择到图纸投影方式,从公制/英制标准到知识产权交换,这种情况在30年后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失败的联姻中仍然存在。

虽然合作磕磕碰碰,但1965年走下绘图板时MBT-70在很多方面确实是跨时代的。它采用了德方研制的先进液气悬挂系统,车底离地间距可以在100毫米到710毫米之间调整,越野机动性非常出色,这也是德美双方都满意的少数项目之一。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2)

为了追求尽量低矮的外观轮廓,MBT-70采用了独特的成员配置方式,3人制车组全部置于炮塔内。驾驶员席是一个位于炮塔左侧的吊篮,相对炮塔反向转动以保持和车体前进方向一致。这样的布局令MBT-70的车高最低只有1.99米,远低于M-60的3.2米。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3)

> MBT-70成员布局

因为动力系统的分歧,美国版采用大陆公司的AVCR V-12风冷柴油发动机(1470马力);德国版开始采用戴姆勒-奔驰发动机,稍后更换为著名的MTU MB873 Ka500液冷柴油发动机(1500马力),包括发动机、发电机、变速箱、空气滤清器、冷却系统和刹车系统在内的动力包可以在15分钟内更换完毕,极大地提高了野外可维护性。

两个版本的发动机都能令MBT-70达到69公里/时的最高速度,机动性超过所有同时代坦克,加速性和越野速度都达到M-60的三倍,而配备581马力液冷发动机的T-62只有48公里/时。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4)

MBT-70采用了一门双向稳定的152毫米XM150滑膛炮,它是XM-81的长身管改进型,后者用于M551“谢里登”轻型坦克和M60A2。除了发射常规的XM578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M409A1破甲弹(均采用可燃药筒),它还可以发射MGM-51“橡树棍”炮射反坦克导弹,射程3千米,而当时105毫米L7线膛炮的有效射程只有1800米。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5)

MBT-70的观瞄设备堪称豪华,首次配备了激光测距仪,车长还拥有一具周视镜,采用微光夜视仪。而世界上第一型配备激光测具仪的量产坦克是1969年服役的英国“酋长”。

为了配合大口径火炮,MBT-70在炮塔尾舱内安装了意大利奥托·梅莱拉公司研制的自动装弹机,待发弹容量16发,可混装5种类型的弹药,射速达到每分钟12发。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6)

在驾驶员身后的转塔上安装了一门由车长遥控的20毫米Rh 202自动机关炮作为防空火力,也可以射击地面轻型装甲目标。该炮在非使用状态时炮管转向后方,炮座回缩到车体内以降低车高。主炮旁边还安装了一挺7.62毫米同轴机枪,美国版的型号是M73,德国版则是MG-3。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7)

MBT-70共制造了14个车体,1966年进行了底盘测试,1968年开始整车测试,整体性能非常出色,尤其是机动性对M-60形成压倒性优势。

但是暴露出的问题也很多,包括没预料到的驾驶员迷失方向(外界与车体、炮塔与吊篮均为双向对转,是够晕的),炮管余温引起后一发炮弹的可燃药筒提前点火,可燃药筒受潮后膨胀无法装填进炮管或留下硬质残渣,20毫米自动炮过于复杂几乎无法使用等等。太多未经验证的新技术令MBT-70难以驾驭,以致美国参议员讽刺道“只有理工科硕士生才能开得动这辆坦克”,德国媒体则称之为“一个昂贵的笑话”。

另外MBT-70还面临超重的问题,最初设计指标是46.3吨,研发中增加到了54吨,后来经过努力下降到50.3吨,超标导致现役的装甲抢救车和架桥车无法使用,必须另行配套专用型号。

压倒MBT-70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严重的超支,到1969年项目总成本已经翻了近4倍,从最初计划的8千万美元上涨到3.03亿美元,单价攀升到1百万美元。包括艾布拉姆斯将军在内的美国陆军高层向国会游说美国版MBT-70在技术上是合理的,如果放弃和德国的合作单独发展前景会更好。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8)

> 现存于阿伯丁靶场军械博物馆的MBT-70样车

合作不畅、堆砌过多新技术的MBT-70项目于1970年1月被终止,分手却是西德先提出来的,因为开支无法承受。德美各自在它的基础上研发自己的主战坦克。美国推出了XM803,只是用美国制造的低成本组件替代了全部德国设备,20毫米机关炮炮改为配备12.7毫米机枪的遥控武器站,全车单价可降低20万美元,但系统复杂性没变。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9)

仅有一辆MBT-70被改装为XM803,该项目在1971年被国会取消,转而开发XM1,也就是后来的M1“艾布拉姆斯”。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10)

> 通用汽车版XM1原型车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11)

另起炉灶

西德方面早在1967年就预感MBT-70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无法服役,授权保时捷公司对1965年刚入役的豹1进行升级方案研究,以将其作战效能提升到MBT-70的标准。项目命名为“镀金豹”,增加了自动装弹机、同轴机关炮和独立的车长瞄准镜,高射机枪可以在车内遥控,还安装了一部架设在可伸缩支架上的监视摄像机。炮塔和车身进行了修形,悬挂、传动和排气系统都得到改进。

【 野猪和牡猪 】

该研究项目结束之后,德国国防部决定进一步推进未来主战坦克发展计划,试验项目代号是“Keiler” - 德语野猪,由克劳斯-玛菲公司作为主承包商,保时捷负责开发底盘,魏格曼设计炮塔,采用105毫米滑膛炮,开发重点是提高2千米距离上的首发命中率和依靠计算机火控系统动对动精确瞄准的能力。1969和1970年分别生产了1辆构型不同的原型车(ET01和ET02)用于评估,两者均采用10缸的MB872发动机。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12)

1969年底,德美分手已经近在眼前,德国国防技术与采购办公室(BWB)启动了一项研究,希望把新型试验坦克的部件和尽可能多的MBT-70技术相结合,研制一型全德国化的MBT-70,绰号“Eber” - 德语牡猪(即公猪)。它将采用修改过的MBT-70炮塔和底盘,驾驶员位于车体内。不过这一设想从未达到原型车阶段,仅仅造了一个木制模型。

【 PT1-PT17 】

1970年初,时任国防部长、后来的西德总理施密特建议继续基于“野猪”而不是“牡猪”开发新坦克,1971年正式将项目命名为豹2,之前的豹式则更名为豹1。最初有两个方案,采用滑膛炮的豹2K(K是德语火炮的缩写)和保留152毫米XM150炮的豹2FK(FK是德语导弹的缩写),不过后者当年就因为成本和实用性原因被放弃了,豹2K中的K也随后取消。

同年在原定的10辆样车基础上又追加了7辆,克劳斯-玛菲再次被指定为主承包商。1972年到1974年间共制造了16个底盘(PT1-PT17,其中PT12被取消)和17个炮塔(T1-T17),它们是分别独立生产的,有很多细节上的不同但相互间完全兼容,可以组合出丰富的构型以验证大量不同的部件和概念。

样车整体外型很像豹1的最后一个批生产型号豹1A4,首上装甲角度减小,像BMP1装甲车那样向前伸一块楔形装甲,发动机排气口移到了车尾顶部。负重轮和履带均来自MBT-70,诱导轮来自豹1。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13)

> 豹1A4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14)

> 安装105毫米滑膛炮的样车,身管上没有抽烟装置

10座炮塔安装的是105毫米滑膛炮,但后座系统结构有所不同,剩下7座则是带辅助装填系统的Rh-120 L/44 120毫米滑膛炮,两者均为莱茵金属公司产品。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15)

> 安装120毫米滑膛炮的PT-14/T-13,抽烟装置十分粗壮

PT11和PT17底盘安装的是衍生自MBT-70的液气悬挂系统,只有6对负重轮,其余底盘都是7对负重轮。T11炮塔顶部的武器站上安装了一门20毫米遥控机关炮,其余炮塔则采用高射机枪。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16)

> 安装120毫米滑膛炮和20毫米机炮的T11,底盘并不是PT11

除了PT7、PT9、PT15和PT17的发动机有细微变化外,其余底盘都安装了MB-873 Ka-500,搭配伦克HSWL-354/3液力机械综合传动装置,具有4个前进档和4个倒挡,各底盘还试验了2种不同的APU辅助动力单元。

焊接炮塔采用了单层间歇装甲,全部都安装了EMES-12光学测距仪、被动夜视仪和PERI R12车长周视镜,其它观瞄设备则各有不同,后来又集成了激光测距仪。

1972-1974年间,各辆样车在德国本土展开了广泛的技术测试,包括特里尔的联邦国防军第41测试中心(车辆系统)、格雷丁的第81测试中心(电子信息)和梅彭的第91测试中心(武器弹药),随后交付明斯特的装甲训练中心进行部队试用。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17)

> 1974年夏天在驻明斯特的第2装甲师进行测试的PT14/T13,主炮身管上写着“Gesperrt”,意思是“不许射击”,说明该炮塔此时不具备射击能力

对比试验后发现液气悬挂还有太多技术问题要解决,达不到量产要求,还是带摩擦减震器的传统扭杆悬挂系统效果更好。120毫米炮的表现完胜105毫米炮,但辅助装填系统对射速的提高没有达到预期而被放弃。炮膛镀铬层和半可燃药筒存在不少问题,安装20毫米机关炮的武器站也不实用。

最大的问题还是超重。样车的设计重量是47.5吨,但实际达到了49吨,魏格曼公司在1973年中新设计了一个名为“Spitzmaus Turm” (鼩鼱)的轻型炮塔,正好减轻了1.5吨。在采用了体积更小的EMES-13光电测距仪后(测量基线从原来EMES-12的1.72米缩短到0.35米),炮塔正面截面积得以大幅度缩小,而且坡度非常陡,很像鼩鼱这种尖头的小动物,因而得名。

当时西方已经得到了1973年赎罪日战争的早期分析报告,参战双方的主战坦克在现代反坦克武器面前都显得相当脆弱。西德陆军据此得出结论,豹2原型车的装甲防护能力还需要提高,“鼩鼱”炮塔被放弃。

豹2进行了一次重大修改,车重限制被提高到55吨。而且因为预算原因,采用豹2火控系统升级豹1的计划被取消,豹2的研发必须迁就豹1炮塔形状的要求也不复存在。T14炮塔进行了改装重新命名为T14 mod.,采用了全新的多层垂直间隙装甲,换装全电驱动系统和新型稳定装置,呈现出日后经典的方形炮塔构型。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18)

1975年2月14日到3月19日,4辆装备105毫米炮的样车在加拿大马尼托巴省希洛地区进行了零下30度的寒区测试,4月到5月间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尤马靶场经受了45度以上的高温考验。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19)

> 在加拿大雪原测试的样车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20)

> 正在尤马靶场装填炮弹的PT17,当时地面温度43度,车内温度达到60度

【 豹2AV 】

1974年12月11日,西德和美国在经过近2年的磋商之后签署了一份关于两国坦克发展计划标准化的谅解备忘录,最初的目标是各自研发中的80年代主战坦克实现型号统一,后来要求降低为在某些技术领域尽可能实现部件通用化。在此之前的1973年2月,美国购买了PT7并在阿伯丁靶场进行了广泛的测试。

备忘录的内容之一是1976年底在美国进行一次豹2和XM1原型车之间的对比测试。双方同意展开研究,在测试之前对豹2进行最小幅度的改装以达到美方的性能和成本要求。克劳斯-玛菲据此拿到了XM1的性能参数,包括绝密的弹道防护数据,而美方手中豹2的参数就是通过PT7实测获得的。

在备忘录签署时,豹2的17辆原型车已经完成了15辆,剩余2辆也接近完工。为了满足美方的需求,保时捷、克劳斯-玛菲和魏格曼重新设计建造了一个新的型号 - 豹2AV,AV是Austere Version(朴素版)的缩写,但经常被误认为American Version(美国版)。

改装项目包括车体正面和两侧增强的间隔装甲、基于T14 mod.经验重新设计的炮塔和大为简化的火控系统,取消了横风传感器、气温气压传感器、药温传感器、PERI R12车长镜、反步兵榴弹发射器、伸缩探照灯、伸缩被动夜视仪、APU、机械辅助装弹机等大量设备。克劳斯-玛菲在1976年新造了2个底盘(PT19、PT20)和3个炮塔(T19-T21),车重不超过德国版豹2原型车的水平。

因为美方的XM1装备的是105毫米的L7A3线膛炮,T19和T20也安装了相同的主炮,但预留了快速升级到Rh-120 L/44的能力。T19采用的是休斯公司研制的火控系统,带激光测距仪;T20则是德国火控,包括EMES-13光电测距仪,留在德国本土测试。额外生产的一个炮塔T21和T20基本相同,不过出厂时就安装了Rh-120 L/44主炮。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21)

> 安装L7A3的PT19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22)

> 安装Rh-120 L/44的PT20/T21

豹2AV原本是要和XM1同场竞技的,但是德国的改装工程有延误,美国陆军等不及直接展开了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两个版本XM1之间的评估测试,并在没有经过豹2AV对比测试的情况下就选择克莱斯勒方案进入正式开发阶段。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23)

> 克莱斯勒版XM1原型车

1976年8月底,PT19/T19、没有炮塔只携带配重的PT20以及用于实弹射击测试的一套底盘 炮塔被一架C-5A运输机运抵美国。这一系列被称为发展测试(DT)与作战测试(OT)的对比测试在阿伯丁靶场进行,一直持续到12月。

美国陆军的评估报告认为豹2AV和XM1在火力和野外机动性上相当,但是XM1的装甲防护更强,因为XM1覆盖特种装甲的面积要大于豹2AV,最后判定XM1获胜。

但实际上豹2AV的机动性得分更高,因为XM1的AGT-1500燃气轮机油耗要高出50%;德国履带的耐用性更高,XM1的履带未能达到美国陆军的要求。MTU柴油发动机的红外特征要低得多;豹2AV的火控和观瞄系统都更优秀。按1976年币值,XM1的估计造价为72.8万美元,豹2AV要贵出5.6万美元。

德美都指责对方不公,美方发现参加机动性测试的豹2AV进行了减重。而德方认为测试条件不切实际而且偏袒XM1:例如加速度对比没有使用实测数据而是计算值;火炮测试中XM1由经验丰富的老坦克兵操作,豹2AV上的则是新兵蛋子以证明它的操作并不复杂,结果XM1获得了略高的射速;动对动射击在平坦的跑道上进行,豹2AV更优秀的双向稳定系统无从发挥。参与豹2AV项目的德国公司更苦涩地发现XM1上采用的技术有不少来自于之前提供的PT7。

完成对比测试之后,PT19和PT20被运回德国展开进一步评估。T19炮塔留在了美国并被安装到PT7底盘上,换装了120毫米主炮,火控和电气系统只进行了极小的改动。此时德国已经决定采用Rh-120 L/44作为量产型豹2的主炮,美国陆军也提出引进该炮用于XM1的后续批次,这实际上就是德美双方通用化的唯一成果。

在美国进行了大量实弹射击测试后,T19于1977年3月运回德国,改装到T21的标准后安装到PT19底盘上,作为量产型的测试平台。PT20、T20和升级到T20标准的T14 mod.也被用于测试。

1977年9月,德国国防部正式决定分5个批次生产1800辆豹2。克劳斯-玛菲作为主承包商,MaK为分包商,两者的工程量分配比为55%:45%。魏格曼为炮塔集成商,负责将休斯和克虏伯阿特拉斯电子联合研制的EMES-15火控系统、莱茵金属公司的Rh-120 L/44主炮集成到炮塔上。分包的零部件总数达到2.5万件。

1978年10月11日,第1辆量产型测试车下线。1979年10月25日,德国陆军装甲训练中心正式接收第一辆豹2(第4辆量产型),一个时代就此开启。

美洲豹与花豹后代(豹二家族的那些事儿)(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