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介绍

《己亥杂诗》以杂诗为名,因为它不是一首诗,而是一组诗,包括315首。我国古代用干支纪年法来标记年月。己亥,即1839年。清代诗人龚自珍辞官南归,又因接亲眷,两次往返京都,途中作此组诗。我们今天品读的是其中第五首。

龚自珍的创作观念是:“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诗人把忧国忧民的激扬深情外化为一首首诗歌。其诗风格雄奇哀艳,或叙事或抒情,针砭时弊、呼唤变革,饱含爱国热忱,被柳亚子称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关于表达诗人爱国之情的四言古诗(爱国诗人眼里的落花也有感情)(1)

精彩故事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离别京都南京,心中的愁思浩如水波,一直延伸至日落西斜的远方。他把马鞭向东方故里的那边用力一挥,感觉就像是指向了遥远的天涯。一边是离别自己生活多年的京城,一边是回归自由自在的故土,此刻,诗人的心情喜忧参半。一阵风吹来,从树枝上落下了红色耀眼的花瓣。他看着这景象不由想到:花朵并不是没有感情的冷冰冰的物品。其实,花朵也是有情有义的。它们化作了来年春天的泥土,滋养着大地,培育着即将新生的春花。而人何尝不是像这花一样呢!诗人虽然辞官归乡,远离朝政,但是仍关心着国家的命运,想要像落花变沃土一般为国家和人民尽自己的力量。即使回到乡间,他也要执教于云阳书院,培养下一代,以此达到兴学兴国的理想信念。

“我”的解读

龚自珍堪称爱国诗人,但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善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将政治抱负与个人志向融入意象之中。“日暮”、“天涯”、“落花”都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落花”常常象征以下几种情感:第一种是表现自然景物的优美。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花落知多少”(《春晓》)等,描写出春天里各色花朵在风中曼舞的场景。第二种是感叹美人迟暮,年华易逝。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剪梅》)、“流水落花春去也”(《浪淘沙》)等,表达了诗人们浓郁的苦闷和深沉的相思。第三种是借落花表明昂扬不惧。如“纵被东风吹作雪”(《北陂杏花》)也不愿屈服于权佞的精神。而龚自珍将寻常的“落花”意象变得新颖奇特,表达出深彻而独到的见解。这首诗中,他以花自喻,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来关注落花。花落只是花朵生命周期的一个过程。他敏锐地从衰败中看到新生的力量。落花“虽死犹生”,花落归根在下一代身上延续,体现出生命真正的价值。“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落花的归宿,亦是他爱国之情的写照。

这里,诗人用诗歌、用行动彰显爱国之情,我们又该如何爱国呢?其实很简单,做好你自己。无论是顺手捡起地上的垃圾,还是认真听一堂课,我们是在提高修养,积累知识,我们正走在爱国的路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今天你以祖国为荣,明天祖国以你为荣”的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