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十二批特级教师钱德宝
2017年7月,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发布了《河南省第十二批特级教师名单的通知》,原固始慈济高中语文教师钱德宝榜上有名。1987年,钱德宝同志站到了三尺讲台上。他先后参与编写了《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手册》《中学生作文谋段套路指要》《名师指导课外阅读》等6本教学参考用书;命制的多套高考模拟试题被语文专业报刊采用并发表;有多篇语文高考指导文章被“高考资源网”录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园地》《作文指导报》《语文学习报》《招生考试之友》《语文周报》《文学教育》《教育时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计20万余字;另有数篇教研论文在市级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2008年7月,钱德宝同志作为被重点推介的“语文教师”,出现在《中学语文园地》的封面上。2014年5月,他又出版教育专著一部。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研究一、命题思路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重在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对接课程标准,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
(一)培根铸魂,彰显立德树人导向
2020年语文命题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当代青年坚定孝道理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
将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全国卷1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孝作为家庭伦理》 、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新基建与抗击疫情的关系”、全国Ⅲ卷实用类阅读材料《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 、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宋史•苏轼传》中苏轼任杭州知州期间降赋税、减粮价、防疫情、建医院等都贴近现实生活,体现出可贵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2.关注人类未来,拓展国际视野
全国卷1实用类文本阅读“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将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发展未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要求学生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
3.发掘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全国Ⅰ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让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全国卷1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家庭伦理与‘孝’”、名篇名句中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语言文字运用中有关“篆刻”的阅读选段、全国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古文观止》,全国Ⅱ卷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殷墟甲骨文”、全国Ⅲ卷语言文字运用中的“中华文化”等等,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和包容品质。
此外,为全面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试题命制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试卷。例如古代诗歌阅读中陆龟蒙(全国卷1)的诗(春游-美育,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海明威(全国卷1)的小说(《越野滑雪》-体育)。
(二)科学考查,突出语文关键能力
1.取材多样,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阅读是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认知的基本途径,关系着一个人德、才、学、识的完善和提升。在考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能力方面,试题重视对“读什么、如何读”的引导,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以全国Ⅰ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材料节选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越野滑雪》,小说长于对滑雪的精彩描述和主人公细微的心理描写,试题由此出发,引导学生突破传统阅读惯性,与作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其中第8题是分析对话者的心理,第9题是说明“冰山说”情节安排的效果。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各类信息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甄别信息、整理信息、评估信息、利用信息成为重要的语文能力。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聚焦“新基建”,引导学生从多个文本中全面获取这项政策的出台背景、基本内涵、发展前景和国际反响等相关信息,命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特点,加大了对信息整合能力的考查力度。
2.巧设情境,聚焦语言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
应用写作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个人、集体、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书面交流与表达,都可以成为应用写作的考查内容。以今年的作文试题为例,既有过去常见的应用性文体,如全国Ⅰ卷写一篇参加“历史人物评说”主题班会的发言稿,全国Ⅱ卷写一篇“携手世界,共创未来”的演讲稿,全国Ⅲ卷给高一新生写一封“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的信;也有新的应用写作形式,如新高考全国卷Ⅱ要求学生以《中华地名》节目主持人身份,写一篇“带你走近_________”的主持词。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语言文字运用模块重点考查语句补写、文段压缩、语病辨析、成语运用,尤其是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突出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有助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3.深入教材,综合考查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全国卷1无论是小说中对《老人与海》一文中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的涉及(全国卷1第七题将海明威《越野滑雪》的主旨及人物形象与课文《老人与海》相对比),还是《苏轼传》中对“主司、科举考试、司农、当轴”等文学常识的检验,还是诗歌鉴赏中诗歌标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中的“见”的用法(《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府吏见叮咛”,这个出自课文的“见”直接关涉到14题的选择“与外界不通音讯”),还是语言文字运用中第19题破折号的用法(两个句子出自《雷雨》,一个句子出自《井岗翠竹》),抑或是诗歌中对思想情感的考查,尤其是今年高考作文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的历史事件材料,与高一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何其相似。在这里,佚之狐相当于鲍叔,慧眼识金,谦虚礼让,知人善荐;郑伯相当于齐桓公,唯才是用,心胸宽广,不计前嫌;烛之武相当于管仲,爱国情怀,责任担当,恪尽职守。可以说,今年高考语文试题是若干年来与语文课本联系最为紧密的一年。所有这些都与日常语文教学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切实实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也要求学生熟读每篇课文。
二、命题趋势
2020年高考全国1卷呈现出如下命题趋势;
一是考试内容涉及面越来越广,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考试内容涉及政治政策(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3)、经济建设(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2)、科技进步(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1及第21题对“中国航天日”报道进行压缩)、文化传承(论述类文本阅读——孝道、语言文字运用——篆刻、作文——管鲍之交、诗词名句)、生物健康(第20题有氧运动)。既注重考查学生学科素养,又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对今后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和备考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是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热点。紧扣弘扬伟大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出试卷的思想性和导向性。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也是新冠肺炎肆虐的一年。实用类文本阅读以此为背景,分别从5G网络、基建投资、经济扶持、抗击疫情等方面彰显了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语言文字运用的第21题从中国航天日入手展现了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理念。
三是增加对标点符号的考查
对标点符号的考查沉寂多年,今年又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在今后的备考中,我们要掌握基本标点符号的用法,如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以及标号与点号的连用,能给现代文加标点,给文言文断句,在作文写作中能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四是注重作文文体的多样性
今年全国Ⅰ卷作文似乎出人意料,但其实材料内涵和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密切相关。
首先,开放性的作文题目,让孩子们在写作中具有了更多可能性。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偏重于议论,平时偏向批判性思维的孩子能找到更多的角度。联系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倾向于同学们写议论文的写作指导得到了针对性的落实。
其次,命题者不是让大家谈古,而是论今。班级举办读书会,围绕三个历史人物展开讨论,写一篇发言稿。桓公成就霸业,靠的是善用人才,这也切合当下科教兴国、尊重人才的时代要求。
最后,实用文体的文体特征也要求我们注重外在形式,在文前添加對象,在文尾添加致谢语、祝愿语、署名、日期等。在用词、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也有要求。对于“书信、演讲稿、倡议书、发言稿、辩论稿、读后感、主讲词”等文体,我们均要做到有备无患。
三、命题预测
猜想一: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与全面小康、乡村振兴与美丽中国
猜想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化、大国责任与合作共赢
猜想三:时代变局与传统坚守与脚踏实地
猜想四:新时代与梦想、初心与奋斗
猜想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为人处世与核心素养
猜想六:中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与中国故事、中国形象
猜想七:优秀文化节目的火热
四、备考方略
第一,紧抓名句默写
名句名篇默写虽然只占6分,但在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中,这6分是十分宝贵的,所以要求同学们应该努力争取得满分。不要认为为了6分而去背诵64篇,“代价”太大;要知道,64篇的背诵任务是不轻,但你并不是篇篇从零开始,多数篇目都只需要加以复习巩固就行。当然,冲刺阶段的复习还有一个重心,那就是确保能背诵的语句能书写准确,要避免写错字,更要注意避免写别字。可利用每节课前几分钟组织听写或默写。
第二,强化选择题练习
选择题不受阅卷人为因素的影响,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是公认的“硬货”;而要提高选择题的得分率,加强记忆和巩固训练是最基本的途径。在冲刺阶段,考生应该根据《考试说明》的考点要求和近年高考真题题型,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继续作一定数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关于选择题训练,应该注意两点:(1)不要盲目追求数量(2)继续作一些新出来的模拟题,但更值得一作的还是近年的高考真题。
第三,巩固文言文训练
(1)要讲授120个常用文言实词和18个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别要重点关注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的实词词义。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通过复习课文来巩固;通过做文言文阅读训练题来巩固;通过识记专门的复习资料来巩固。
(2)强化文言文翻译训练,注意答题规范。要根据高考阅卷采“意”评分与采“点”评分相结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训练。首先要努力让你的译文达到“信”和“达”这两个基本标准,并有意识地落实好省略、倒装、被动、活用等知识点。其次要注意避免因为望文生义而将涉及采分点的关键词译错。
第四,锤炼诗歌鉴赏能力
鉴赏诗歌可以从以下八个切入点入手:
一、注意创作背景
诗词由于其创作时代的不同,作品具有了不同的风貌;同一时代,经历、感情不同的作家,其作品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处境下的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情趣,因此鉴赏诗词时就必须结合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遭遇等情况来分析,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其思想感情。
二、注意作者的风格
所谓风格,是指作家在创作中所形成的较稳定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上所表现出来的总的特征。这往往和作者的经历、思想、性格等方面有关,结合这些信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
三、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意象”即意中之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
四、注意揣摩作品的“意境”
意境是诗歌的根本,它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低的标志。意境是什么呢?意境就是指诗人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和所表达的情感相融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所以要把握诗歌的意境,就必须注意景与情的关系。
五、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中国古典诗词虽然短小精悍,但却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一点嫩绿能昭示春的萌动,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运用活生生的细节,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神韵,自有其奇妙的艺术功效。
六、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它能增强作品的意蕴,但也会给阅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类:
1.化用前人语句。化用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
2.引用神话故事。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3.引用历史故事。
七、注意表现手法的运用
阅读鉴赏的关键就在于让考生抓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当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借景抒情、借古讽今、虚实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烘托渲染等。
八、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我们不仅要能准确的判断识别,而且还要能分析其效果。就拿比喻来说,我们不仅要熟悉比喻的定义、类型,而且还要能分析比喻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要能分析运用比喻所带来的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
对于鉴赏诗歌,它不仅需要鉴赏者具有一定的文史知识等基础知识储备,还要有相当的联想、想象能力。但是,只要能把握以上有关要点,基本就能正确解读并悟透诗歌了。
第五,重视作文素材积累
重视作文素材积累,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古今中外多种话题的最新素材,要能记住素材内容,要能记住素材适用话题,只看不记等于零!素材最重要,不然一到考场作文,拿不出内容来写。常规训练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保证做到字写规范,篇写完整;其次,要努力按照“五好”标准来作文。好题目、好开头、好结尾、好结构、好语言。
第六,切记书写工整
切记书写工整,阅卷老师最喜欢“以貌取人”。语文考试如果不能做到书写规范、整洁,其他技能都是枉然。你主观题书写潦草,客观选择题又做得不好,拿什么来得分。字大小适中,不可过大过小;字个个分开,不可藕断丝连;字轻重适度,不可过轻过重;字横平竖直,不可左倾右斜。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让灵魂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亵渎。”与语文相伴,敬畏语文,享受语文,做一个幸福的语文教师,那必然是一种超越!备考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要使语文学科真正做到“更上一层楼”,确实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但是,我们要充满信心,拿出行动,抓住重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复习备考,一定能在2021年高考中创造新的更大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