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俗称金华戏,最早产生于500多年前明代的高腔,后来融合了昆曲、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形成了包含六种声腔的地方戏剧,2020年5月,成为首批“浙江文化印记”。

1956年,浙江婺剧团成立,2011年12月更名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简称浙婺)。

在浙婺60多年的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观赏过浙婺的演出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作为中国戏剧界分量最重的奖项,浙婺“梅开五度”:婺剧刀马旦陈美兰是第6届和第23届梅花奖得主,青衣张建敏是第14届梅花奖得主,刀马旦杨霞云是第27届梅花奖得主,而2021年,文武生楼胜以榜首的身份夺得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这是浙江时隔36年之后再次夺得榜首。”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严立新告诉天目新闻记者,楼胜的获奖为婺剧、为浙江争了光。

婺剧的生命力一直在人民

在7月6日,婺剧现代戏《血路芳华》在宁波逸夫剧场上演。

张惠萍,这位金华籍的宁波婺剧迷告诉记者,从她的父母到她都非常喜欢婺剧,而今天在宁波,她很欣慰能看到这么多的人也喜欢婺剧。

88岁的婺剧老艺术家吴光煜曾经为周恩来总理表演过婺剧传统剧目《僧尼会》,因为生动地展现了朴实幽默的小和尚而得到称赞。

他告诉天目新闻记者,当年他们下雪天坐着拖拉机到山村去演出,村民们都深受感动。

“一般我们去农村演出,都不敢放在文化礼堂。”新晋“梅花奖”得主楼胜透露,因为演出太精彩太受欢迎了,文化礼堂的窗户上都会爬满了人,所以浙婺的演出一般都会安排在大一些的广场上。而分析自己为什么能夺得榜首,楼胜坦言,这些获奖的戏都是在田间地头在文化礼堂里最受欢迎的戏,是得到了人民群众检阅的。

“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一年500多场的演出,不仅给了浙婺生存的天地,也让浙婺在人民中得到锻炼和检阅,严立新总结,这些精品剧目“既能得到奖杯也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口碑。”

人才的高度决定事业的高度

楼胜的获奖,另一位梅花奖得主杨霞云也非常开心——作为妻子,杨霞云知道丈夫的获奖同样离不开前辈和剧团的栽培。

“葛素云老师把戏传给陈美兰老师,陈美兰老师把戏传给我,我觉得我也有责任和义务把戏传给我下一代的演员,只有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们婺剧才会越走越远,越来越好。”

楼胜回忆起刚进团时,陈美兰带着他和杨霞云演《断桥》,并不停地给他们自信心和指导“才让我们走到了今天。”

对人才的培养,浙婺可以说不遗余力,用“以演代练”的方式不停地磨砺青年演员的演技。

浙婺为何梅开五度(梅开五度背后的)(1)

“四朵梅花”:第27届梅花奖得主杨霞云(左)、第6、23届梅花奖得主陈美兰(中)、第30届梅花奖得主楼胜(右)

纷至沓来的演出订单:浙婺花开世界

11岁的金华东苑小学学生叶浩聪,小小年纪有了不少演出经历,在学校演出同学们都因此喜欢上了婺剧,而在国外演出时观众们更是对他赞不绝口。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严立新告诉天目新闻记者,农村、城市、社区、校园、国外境外,从2009年到现在,浙婺已经到过49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浙婺在国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演出商纷纷找上门来。以前浙婺在国外多表演折子戏,而看过浙婺的大戏,国外演出商也纷纷要求加演这些剧。

“创新才能发展。”在88岁的吴光煜老前辈看来,只有让观众百看不厌、剧目常演不衰,这个剧种才是真正地发展了。

“根扎在农村,枝遍布全国,花开满世界。”这是新晋梅花奖得主楼胜的总结也是浙婺为自己描绘的美好未来。

浙婺为何梅开五度(梅开五度背后的)(2)

采访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