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许久未见的林嘉欣办了一场展。 落地大玻璃前,20张由她设计、亲自手捏并上色的陶瓷凳,散落在展览空间的各个角落,容大家自由地搬移,或静坐于上放空和自观。
「Take Care You 好好聊疗展览 by Karena Lam」现场
展览一隅,一处由几张陶瓷凳围绕,无数碎片所叠堆起的装置尤其显眼。林嘉欣拉了2700只生坯饭碗,拍了一段五分钟的砸碗影片,并用这些碎片砌成一个小山丘,放在投影仪前,而那一圈的陶瓷凳,供作观看投影的雅座。
在影片拍摄现场的林嘉欣
纵使生活让我们伤痕累累,但往往正是那些伤痕,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壮。在这件关于“坚毅和希望”的作品中,林嘉欣表达着她对于脆弱的理解。 破碎往往是变幻莫测的人生中,最难接受的过程,而如何获取力量、自我疗愈则成为人生重要的一课,陶瓷于她,便是这样一种自我疗愈的媒介。
「Take Care You 好好聊疗展览 by Karena Lam」现场
展览现场的她,美貌不减当年,更多了几分温润气质。前阵子网络上一张她与张曼玉、郭富城、谢霆锋参加活动的合影传开,林嘉欣与张曼玉相依坐在沙发上,笑眼弯弯,恬静而美好。
眨眼间,《男人四十》已经是二十年前的电影,如今,这位金马影后,状态显得愈发通透和真实。
电影《男人四十》剧照
近几年,林嘉欣的影视作品并不算多,翻看她的社交媒体主页,家庭、摄影、策展充实着她的日常,而其中拍立得记录下的、关于陶器创作的分享占了一大半。
“陶瓷家”,素来以演员身份而被广为人知的林嘉欣,在一些艺术报道中被如是介绍道。当初只是送女儿去学陶艺,没想到自己一头栽入陶土的世界,欲罢不能,拥有了自己的陶艺工作室,创作了累计数千件陶艺作品。
对林嘉欣来说,陶艺不仅是有形的作品创作,亦是一种无形的内省过程,“制陶是一个出口也是入口,让我好好理清情绪。对我来说,不管是陶艺还是演艺,都是可以暂时把自己忘记的一个宇宙,是个非常私密的创作过程和空间。”
受陶土启发将土的元素与戏剧结合,开始学习塑人像,参与「塑像谱/ZOETROPE」体验式音乐剧场
长时间赤手和陶土亲密接触,也让她对于人与人的碰触更加敏锐;她把陶土视为人生导师,在捏塑的过程中不断跟自己对话和反思,继而把感知带入戏剧演绎。
“我非常享受这种过程,它让我特别有感受,勾起我的回忆、触觉,甚至嗅觉,打开五感。陶艺和戏剧都有很多可能性,很多预设不到的结果,无法控制,所以迷人。”
她说:“我做陶土来观察自己在想什么,恐惧什么,渴望什么,不安静什么……观察内心的一切。”
对于林嘉欣来说,陶瓷那朴素而又真实的特性,让她在制陶的过程中得以赤诚相待,帮助她的五种感官在表演中变得更加敏感,也得以暂时放下烦乱的世界,与内在的自己更靠近。
而在景德镇,同样有一群拥有不同年齡、不同世代、和不同做陶方式的陶艺人,正在透过陶土心手合一的过程,与自己对话。
“景德镇驻村生活分享”,阿里贝特的社交媒体上的简介如是写道。六月中趁着一股冲动买了机票飞到景德镇,原本计划等20天陶艺课程结束就回家的他,却因为景德镇的“魅力”,至今已停留了长达5个月之久 。
景德镇生活记录
谈起初到景德镇的契机,阿里贝特说自己在过去几年的生活里时常会感觉缺乏一种动力,而原本就对陶艺很有兴趣的他,便决定将学陶作为一种引路,试图寻找他一直在追求且缺乏的原动力。
手捏、素烧、描线、上釉、高温烧制,坐在工作台前不紧不慢地把陶泥捏到满意的形状,又或细细地沾上釉料上色,这便是阿里贝特记录下的景德镇日常生活。
这种在节奏和韵律中掌控自己的手与陶坯间的接触节奏,于他而言是一种安然自在的、与泥土共呼吸的治愈过程。
阿里贝特的工作室
从初学陶艺的种种挫折,到逐渐掌握手拉坯泥的方法,阿里贝特似乎也找到了与自己相处的方式,“有时必须迎合顺从,有时又必须坚持自己不能被带着走。每一块泥都是与自我的对话,在陶泥面前交出最真实的自己,无法逃避。”
阿里贝特的陶艺作品
当陶泥在手间成形,被置于一处慢慢干透,这种慢而静的过程,也让人去反思和探寻自己与内心之间的关系。
在乐天陶社创意市集出摊
对于阿里贝特来说,陶艺成了他的引路人,帮助他找到了“已知用火”的原始渴望,正如他所说的,“虽然一切尚未明朗,但至少我在路上了”。
而同样一直在路上的,是被朋友笑称为“景德镇旅游推广大使”的艺术家许迦羿Karman,在景德镇生活了近四年的她,在这里找到了一种归属感。
在Karman工作室的朋友们
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景德镇,是家一般的存在”。而制陶,这项在景德镇源远流长的技艺,正格外地吸引着她。
“你需要尝试不同的颜色,思考该选择气窑还是电窑,釉色的温度和亮度,在多番尝试后,最终再回头衡量那成品是否如自己所想的那样。”在Karman看来,陶土这种材料对于制作者的耐性有着极高的要求。
一边制陶,一边试验,她逐渐意识到,自己也随着制陶时日的增加发生了一些变化,“它会让你形成一种新的思考模式和生活模式,因为你必须要非常有耐性和责任心,当你选了这块泥,无论它是白色、黄色、红色或者黑色,从一开始就要有一个规划,就像人生一样,你需要不断地做实验。”
相比被告知,被看到,这种制陶过程中不断试验和总结的过程,反而带来一种真正经历过起伏,而后悟出缘由的真实感。当映射回人生,也会重新衡量那些生活中的理所当然。这是一个引导着人不断向上的过程。 当然,意外也会发生,工艺环节、材质因素、或是时间掌控,在开窑的瞬间,都可能会让成品并不如自己所想的那样。而这种不可控,充满不确定性的烧窑过程,则成为了另一种修行的体现。
Karman说,“开窑的那天就是刚生完的孩子立马抱回家”
“当你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捏了一个花瓶或者杯子,但第二天开窑的时候,你发现它并没有你所想象着的那么好,可能还很丑,那是很让人崩溃的。但如果烧得很好,你就可以借着那天开窑的心情,维持一年的创作能量。”
说到这,Karman提到其亦如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只有当你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佳,才有可能从任何结果中收获到依然正向的反馈。在Karman身上,我们会看到她在这制陶的工艺中,所收获的那份面对不确定性时的自在和坦然。
与我们对话时,Karman正在万宁的一个村子里。谈起自己这种“漂”的旅行状态,她说自己希望能够通过与不同的外界环境接触来找寻灵感。 每一个地方,都有它所对应的不同的情绪和不同阶段所需要的能量。毕竟,“你需要有新的东西进入你的生命,帮助你产生新的思考,然后再出发。”
乐天陶社创意市集
驻场制陶,抑或是参加市集与课程,在景德镇,乐天陶社的存在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作为当地最活跃的文化创意聚集地之一,自2005年成立于景德镇,到2008年间,乐天陶社创意市集在这里萌芽,其逐渐成为景德镇的一个符号,聚合着那些心里有所向往的人们。 而生活切片工作室主理人Soda便是其中一员。从北京飞到景德镇,抽离摄影行业,转做一名陶瓷创作者,同时工作于乐天陶社创意市集部门,Soda感觉时间慢下来了,那是一种让人舒服的生活状态。
Soda的工作室
“在北京的时候是没有时间生活的,假期就只想睡觉,”谈到之前的生活,Soda这样说道,对于很多工作生活于一线城市的人们来说,这样的状态似乎并不少见,在持续高压工作了接近两年的时间后,人也会变得浮躁,“我到了一个困境了,却找不到突破点。当时的环境和状态,都给不了我一个成长。”
烧窑与开窑
而前往景德镇学习制陶,是在迷茫期时,Soda决定“走出去”的选择,也是她最后毅然决定辞去摄影工作,转而学习制陶的开始。 “这趟旅行让我和手作人近距离地聊天,让我知道生活还可以这样。虽然我一直在流浪,但是我的生活是很漂浮的。我看见他们沉下来的生活状态和创作状态,我感受到他们的生活是有未来和希望的,像流水一样,一直流淌着的。”
Soda的陶艺作品
Soda在景德镇一待便是三年。在她看来,景德镇的包容性给了生活更多选择,也给了人更多空间去思考,“在这里生活,很自然就过渡到了工作和生活平衡的状态,这个地方有她的缓慢悠闲,也有她的竞争拼搏。”如今的Soda依然还在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却已经不再焦虑和迷茫,“我知道我在这里生活和创作,能清晰看到生命流淌的脉络,能感受到我活在这一刻,好事情发生欣然接受,坏事情来了也不躲闪,时间在一件一件事情里度过,日子也一天一天觉得丰盈。”
Soda工作室的窗外
如何离开大城市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得以谋生,或许很多想要逃离的年轻人都在求索,身体的逃离自然好说,但心灵的自控力却并不容易。 如若强力抵抗,反而更糟,正如制陶时,越用力对抗,尝试控制陶泥,器形越容易跑偏,而当将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和手指间,感受自己的内心,陶泥也会随心所往。
遵从本心,顺应自己。想必,这也是陶艺如此具有吸引力的本质。让我们在繁琐的生活中看清自己,找到心灵与外在的平衡,专注于当下,专注于内心。 内观自己,外观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