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可谓家喻户晓,它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也都是极为高的。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资治通鉴》是否需要阅读呢?那肯定是的,但语言已经成为最大的代沟,我们脱离文言文环境上百年了,即使学校里学习过文言文,对于阅读《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也是不够的。所以能够阅读《资治通鉴》的读者万中无一,即是是阅读删减本、简化本的读者也是极少的。

一本书,既需要阅读,又没有自己完成阅读的能力,那怎么办呢?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别人讲给我们听。但听讲座,需要有专门的时间、专门的场地,对于快节奏的现代人来说,完成这一任务也是一种挑战。还好我们现在有了这一套书——《资质通鉴熊逸版》,可以让我们以和老师授课差不多的形式,来了解学习《资治通鉴》。一套书的阅读即能有授课之感,又不受各种其他限制,何乐而不为呢。

熊逸,当代重要的一位思想者,坚持剖析着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得到上的各种课程都广受欢迎。他的讲课方式不仅仅讲授文本,更为重要的是脱离文本,从古今中外社会现实、个人智慧、人生体验等等方面构建着他的传统文化视角。可谓天下无新鲜事,现在发生过的事情,在古代也一定都发生过,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最大的功用依然是让我们现代人生活的更好,找准自己的生活目标,在遇到问题时不慌张,可以从古人智慧中有所借鉴。

《资治通鉴熊逸版》也依然是从上述的观点来解释这部皇皇巨著的。我们在被熊逸学贯中西的现代化视角反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接受更好的人生感悟;我们在阅读那曾经的历史史实时,在熊逸的指引下,也可以舍身处地的从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我们在古代,是否能有更好的方法,是否能逃出历史的樊笼,走上一条和历史上完全不一样的道理呢?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反思现代,反思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受益。

资治通鉴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套路(资治通鉴熊逸版)(1)

这里随便举个例子,来观察一下熊逸的这套书的写作风格具体是怎么表现的。《资治通鉴》是从三家分晋开始讲起的,而三家分晋也是被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分水岭事件,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在儒家学者眼中,三家分晋则是礼崩乐坏的开始。而司马光作为儒家学者的代表,他的这部史学著作又有着“资治”的目的,《资治通鉴》从哪里开始也就有着耐人寻味的意义了。

熊逸把这些背景资料都一一理清在我们面前,而熊逸又抛给我们一个观点,《资治通鉴》成书的底色是为了“稳定”。对于一个政权来说,没有比稳定最安全的了。“稳定”即是司马光个人政治思想的体现,也是他所处背景对于他的要求。司马光正处于王安石变法最为鼎盛的时期,而与王安石意见完全向左的司马光,被迫挤出政治的核心,这也才有了15年的空闲事件,来编撰这样一部巨著,这样一部巨著就没办法不体现出他个人的理想抱负。司马光讲究稳定,但是三家分晋正是不稳定开始的源泉,而从这里开始的《资治通鉴》也就真正有了“资治”的意义。

资治通鉴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套路(资治通鉴熊逸版)(2)

熊逸为了方便我们了解《资治通鉴》,把整个《资治通鉴》的背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也明确的提出了他的个人观点:“要是让历史经验真能为人所用,就有必要让史书变得清晰易懂。要让史书变得清晰易懂,就有必要把现有的材料重新编排考定,去伪存真,删繁就简。提纲挈领”。而在这个过程之中,熊逸也一定体会到了司马光著书时所感受的“退而著书”的艰辛。社会之不幸,往往是诗家之大幸,而真正的成就不朽的名著,作者常常也要付出别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史记》开头的那句话,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

熊逸开始了三家分晋的具体叙述。在这之中,既有一些远离了我们现实的古代常识的解读,比如《资治通鉴》那别具一格的编年体制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这么去理解,熊逸也从每一个历史史实去分析着各种历史史实的背景和经验得失。

资治通鉴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套路(资治通鉴熊逸版)(3)

三家分晋之前的故事来源就是智、韩、赵、魏四家的斗法。熊逸用了超长的篇幅给我们讲述着这个故事。当时智家是最为年轻但也最为强大的存在,他的地位凌驾于其他三家之上,智家家主智瑶就凭着着自己的地位开始向其他三家要土地,而三家中两家也都配合的这一举动。这也被认为是“欲将取之,必姑与之”策略实施的最佳案例。但熊逸也不忘提醒我们,这就是一种成功者书写的历史,因为智家失败了,这种策略也就失败了,秦始皇也使用过同样的策略,但秦始皇却成功了。当我们面对着各种问题时,一定要有着全面的眼光,不能有着片面的思维,那很容易陷入万劫不复之中。

《资治通鉴熊逸版》这种类型的论述到处都是,阅读这样一本书,本就是一种增长智慧的行为。更何况,这是一本极易读的书,有着老师授课的特点,让我们阅读没有障碍。所以看到网络上有句话“如果只读一本书,那就读这一本《资治通鉴熊逸版》,深感同意。#阅读的温度##全民荐书人##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