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公元前247年,东方六国在信陵君的主导下组织了最成功的一次合纵,五国联军大破秦将蒙骜于河外,算上之前在长平和邯郸城下的斩获,秦国损失的壮丁直逼五十万之巨,不可一世的秦人只能凭借殽函的雄关漫道来避免生死危机。

但奇怪的是,气势如虹的联军不攻打函谷直捣关中,也没有收复先前失陷的号称“天下之肠”的上党地区,却突然回师包围了韩国的管邑,并且久攻不下。

被创业耽误的天才影帝(被低估的魏国双影帝)(1)

只是这一来一去,惊弓之鸟般的秦军做好了防御准备,打残乃至消灭秦国的最好机会就此丧失,而丢掉上党天险的六国唯有接受排队被枪毙的命运,这座不起眼的小城就这样主宰了战国的结局。


安陵人缩高之子仕于秦,秦使之守管。信陵君攻之不下... ...--《战国策.魏攻管而不下》

管邑攻坚战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策》,是一个关于说客和君臣之纲的故事,这里就不说了,总之联军短时间内并没有拿下管邑,向来从容的信陵君还因此暴跳如雷。

被创业耽误的天才影帝(被低估的魏国双影帝)(2)

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资治通鉴.秦纪一》

司马光对于河外和函谷关前的战事都匆匆带过,随后完全引用了《战国策》对管邑攻坚的表述,从时间点和战事原委上将二者进行关联。

信陵君的巨胃

翻开地图可知,管邑大概是韩国首都新郑的卫星城,属于首都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同样,如果被对手带走的话则可以监控新郑的一举一动,将弱小的韩国控制在手中。

被创业耽误的天才影帝(被低估的魏国双影帝)(3)

所以,秦军出现在这里的原因就可想而知了,《战国策》中还有一篇《秦攻韩之管》的短文,可知秦人很早就拿下了这块既能震慑韩国,又能作为补给基地的小城。

同理,信陵君“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的理由也就骗骗小孩,借此控制韩国倒是真的。

当然,小小管邑最终还是失陷了,却并没有物归原主,魏国取代秦国成为了韩国的监护人,只是联军粮草耗尽、锐气已失,不得不就此散伙。

被创业耽误的天才影帝(被低估的魏国双影帝)(4)

此战之后,秦国近年来远交近攻取得的中原领土被东方六国尽数夺回,却在俯瞰中原的上党站稳了脚跟,可以说是战略上的完胜。

那么,如果联军没在管邑耽误那么久,天下的走势又将怎样呢?

当年齐将匡章带着韩魏联军就曾拿下函谷关,此刻信陵君挂帅的五国联军对于一群惊弓之鸟想必问题不大,结合秦人近年来的损失,被打残是必然,就此灭国也有可能。

然而,身为合纵长魏国自然能够分最大的一杯羹,但列国真的能得到足够的好处吗?

燕国与秦国几乎不接壤,楚国或许能够拿回南郡和郢都;

被创业耽误的天才影帝(被低估的魏国双影帝)(5)

韩国将因为管邑而被魏国掌控,而信陵君在赵国待了十年,凭借其功劳、威望、魅力和能力,在邯郸埋下的影子永远是个未知数,倘若猝然发难将会如何?

一个可怕的构想逐渐浮出水面:曾经雄霸春秋两百年令秦楚战栗不已的晋国要重现人间了吗?

攻打管邑的战略目标是清晰的,消灭秦国也是下一步的战略目标,只是信陵君没有想到区区小城会拖住联军前进的步伐,很快大家都回过味来,这才是散伙的真正原因。

六国合纵之殇

承上,哪怕联军散伙,魏人就不能整合三晋了吗?

当然没问题,山河破碎的韩国和人口凋零的赵国肯定挡不住信陵君的兵锋,但有人不答应。

这个人不是秦国,此时出手无异于号召诸侯再次合纵,吕不韦不至于短视如斯。

燕国和齐国则没有这个能力。

被创业耽误的天才影帝(被低估的魏国双影帝)(6)

答案是楚国,被晋国压制两百年的痛苦并没有随着三晋分家而散去,那是比强秦还要可怕的存在。

“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韩非子.有度》

当时在新郑当公子的韩非记下了两次耐人寻味的战争:楚军在履行完合纵义务后不去收复故土,反而向魏国发起了进攻。

信陵君坐镇的魏军自然是打赢了,但楚人觉得没关系,一个“老”字说明这又是一次漫长而艰苦的战事,这段时间足够韩人巩固城防,赵人清理内奸了。

魏国也不是当年的霸主国,良机一纵即逝,此时再挑战韩赵无异于自杀,于是整合三晋的图谋至此彻底破产。


前文所述从来都不见于史家,也许有人会问,笔者是想“发明”一段历史吗?

发明到不至于,只是史书未见得那么靠谱而已。

魏国双影帝

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韩非子.有度》

魏安釐王一直被贴上龙阳之好、嫉贤妒能、胆小怕事的昏君标签,似乎魏国全靠信陵君撑着,但同时代那个冷眼如梭的韩非子却很认可魏王的能力并认真记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的事实。

被创业耽误的天才影帝(被低估的魏国双影帝)(7)

▲《寻秦记》中雌雄莫辨的龙阳君

试想,离灭国只剩下二十二年且只剩下半壁江山的魏国突然爆发小宇宙,除了不接壤的燕国之外将战国七雄中的五个都揍了一遍,一句回光返照怕是解释不了。

至于信陵君,笔者笔者一直认为“窃符救赵”的传奇度还在“赵氏孤儿”之上,给人一种照着剧本演的感觉。而《史记》里的信陵君是一个不会做人(在赵国公然与平原君抬杠)、礼贤下士、义薄云天、不懂韬晦(将门客实力暴露给魏王)和军事大家的混合体,这样的精神分裂患者并不值得防范。

所以,是太史公看走眼了。

举个例子,当年秦相范雎非要杀魏齐报当年一尿之仇时,后者东躲西藏最后想到了“义薄云天”的信陵君,按照史书记载,信陵君起初考虑魏国安危而不打算见,被门客一顿臭骂之后又幡然悔悟决定亲自迎接。

好吧,瞧瞧人家这觉悟。

问题在于有个不懂事的门客却先行一步跑到魏齐跟前告知信陵君的思想转变过程,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魏齐当场就自杀了。

被创业耽误的天才影帝(被低估的魏国双影帝)(8)

信陵君自然是痛哭一场,然后又拿着魏齐的人头给秦人交差了... ...

貌似没什么毛病,但这要问问当事人才知道。

魏齐自然是想活的,不然也不至于东奔西走还道德绑架了虞卿一起跑路,他选择自杀唯一的理由就是自认为没有活路了,毕竟大家都是要面子的人,你懂的... ...

那么,这个该死的门客到底是不懂事,还是“太懂事”了呢?

那要看信陵君敢不敢承认了。

被创业耽误的天才影帝(被低估的魏国双影帝)(9)

▲笔者一直认为,信陵君的故事只是太史公对“士为知己者死”文化的一种理想化描述而非史实。

虎符是那么好偷的吗?魏王不是最喜欢男人吗?如姬表示我就是个群演而已;

“宿将”晋鄙和朱亥、候赢纷纷表示我们来自道具组;

魏王要防着无忌,那个在赵国公然抢夺平原君门客的信陵君难道就不让赵孝成王糟心吗?请神容易送神难罢了;

河内之战回国的理由是“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于天下呼”,此刻秦军还在上党,下一步主攻方向并无从知晓,魏国人何时有这么强的忧患意识了?原因很简单:再不回来就是赵国主导的合纵了。

被创业耽误的天才影帝(被低估的魏国双影帝)(10)

▲台词:这回大家都满意了吧

世界上哪有这么多巧合,魏国双影帝只是拿天下当棋局罢了,至于他们的裂痕恰恰是外人所希望看到的假象,那就如大家所愿好了。

君不见,平原君和孟尝君也都是宗室,不都用得好好的吗?

天下为棋局,世人如棋子

天下寥寥,苍生涂涂;诸子百家,唯我纵横。

所谓纵横之道,从来都视天地为棋盘,世人为棋子。鬼谷子有这样的气魄,人才辈出的魏国未必就没有这个能力,世间也从来不乏想着“胜天半子”的人才。

被创业耽误的天才影帝(被低估的魏国双影帝)(11)

彼时的天下,在长平之战赵国最精锐的武装力量覆灭后,残破的东方六国唯有团结一致方能避免被各个击破的命运。但赵国的没落也不全是坏事,所以长平的三年拉锯大家都在袖手旁观。

来自魏国的棋手则将棋子紧紧攥住,机会就要来了!

十年前在邯郸城下打残二十万秦军主力,列国夺回了上党和中原,魏国与楚国瓜分了泗上,但那不是“远交近攻”的错,而是贪婪和不理智所致:但凡单独发起灭国盛宴又不给别人蹭饭机会的时候,那些苍蝇一般的诸侯就会群起而攻之。

被创业耽误的天才影帝(被低估的魏国双影帝)(12)

当年秦国就是用这一套搞残了同样强大的齐国,一转眼他们在邯郸城下又义无反顾地踩进了同一条河流,差点就万劫不复。

秦王终于学乖了,十年来都是小心翼翼。

被创业耽误的天才影帝(被低估的魏国双影帝)(13)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魏圉很喜欢以昏君形象示人

对于魏圉和无忌而言战果还远远不够,为了钓起秦国这条大鱼,更为了借六国之力与之一战,漫长的十几年里魏国两兄弟继续瞒天过海,将错综复杂连续剧演的天衣无缝,终于令智囊云集的秦国庙堂出现了误判:信陵君已经失宠,魏王是个昏君。

吕不韦们终于相信时机已到,蒙骜收到的命令不止于太原和上党,还要伺机扩大战果。

魏王却在暗地里冷笑连连:不错不错,这才是赳赳老秦的气魄嘛!

闲棋定成败

从棋力而言,魏国不愧为战国顶尖战略家们的集体老家,在布局和落子上完胜秦国,哪怕只是个劣势尽显的残局。

雪藏信陵是“扑”,看似败笔却暗藏后招;

窃符救赵是“压”,将士气上的优势陡然放大;

邯郸城下是“顶”,该进攻时绝不含糊;

被创业耽误的天才影帝(被低估的魏国双影帝)(14)

信陵留赵是“跨”,在赵国腹地开花,令其不得不以魏国马首是瞻;

五国合纵是“劫”,公然屠龙几乎逆转之前的劣势;

占领管邑是“粘”,贴住韩人的命脉使其动弹不得。

就这样,占据边角有利地形的大秦帝国险些被连根拔起,但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拯救他们的居然是当年的一步闲棋。

本该跟随大部队一起撤退的管邑兵马被留了下来,不是为了留作犄角或者以待将来,他们只是本能觉得区区几千兵马不如放在城池里要安全一点。

秦人完全没想到魏国有这样的胃口,参与合纵的盟友们更想不到,直至管邑的滚木礌石令他们恍然大悟。

被创业耽误的天才影帝(被低估的魏国双影帝)(15)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韩国人,就不能让我们自己来收复失地吗?他们被欺凌太久了,之前是秦人,现在是魏人,貌似没什么区别;

第二个想明白的是楚考烈王和春申君,他们先是带头拆散了联盟,又用两场送人头的败仗给韩赵争取了一点恢复的时间。

至此,天下的棋局再次归于平静,魏国双影帝十几年的谋划布局就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城下前功尽弃,而他们不会再有收官的机会了。


四年之后,信陵君死于酒色无度,史书上说是因为魏王嫉贤妒能的老毛病又犯了,但笔者更觉得是壮志未酬的失落。

同年,魏安釐王也离开了那个混乱的时代,演技却还在继续。“安釐(通僖)”的谥号显然不能匹配这位末世雄主的能耐,他只是试图继续将自己打扮成昏君,先前的胜利也只是偶然,进而给后人留一个翻盘的机会。

所以,信陵君也许知道上天不会再给他机会才选择放纵,但魏王却未必知道原因所在。

结语:纵亲之腰的自我了断

先帝文王、庄王之身,三世不妄接地于齐,以绝从(通纵)亲之要(通腰)。--《战国策.顷襄王二十年》

上文是春申君黄歇对楚顷襄王说过的一段话,三代(楚)以来秦国一直在致力于打通与齐国的通道,为何呢?这样就可以将东方六国拦腰斩断,所谓“合纵”也就不可能了。

被创业耽误的天才影帝(被低估的魏国双影帝)(16)

细看秦国战史,他们的主攻方向一直是三晋,他们就是所谓的“纵亲之腰”,一字排开的燕赵韩魏楚,向来有着“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的天然防御效果,而有着政治天赋的魏国历来都是“合纵”的主力,他们居中的调停总会在危难之际组织大家出手反击,秦人哪怕将赵楚两强打残都破不了阵。

然而,在最后的灭国战争中,秦人却先消灭了韩赵之后再灭魏国,存亡之际也未再见合纵的出现,这又是为何呢?

因为“纵亲之腰”早已断了。

魏安釐王攻赵救燕,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韩非子.有度》

魏圉的战史一半在邯郸和河外之战中间,另一半在战后的四年里,如果只是为了反击秦国,这段时间本该相安无事的,但魏王和信陵君的图谋却令他们不得不与昨日盟友大打出手,最后的互信也在硝烟中丧失殆尽。

被创业耽误的天才影帝(被低估的魏国双影帝)(17)

毕竟,诸侯们只是求存,谁也不想举倾国之力给魏国做嫁衣裳。

秦人用一场惨败换来了战略上的全胜,而魏安釐王怎么也没有想到,历经年战火而屹立不倒的纵亲之腰竟然就这样完成了自我了断,几乎胜天半子的棋局也败于边角的纠缠,令人唏嘘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