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收购罗孚(宝马铸成罗孚杯具的前因后果)(1)

接上回:毕睿德宣布宝马收购罗孚集团,他向公众许诺:“我并不是在追求短期利润,我们的目标在未来。”

他很快就会看到未来有多远。

收购路虎的计划是毕睿德和吕德里茨一手操办的,他们没有与董事会的其他成员讨论就作了如此惊人的决定。当然,作为公司的主席和他的首席战略家绕开其他人办事在公司内部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毕睿德宣布宝马不仅仅接手了顶级越野车品牌路虎和受人喜爱的小车迷你,宝马还将复兴罗孚品牌。他还表示出于长期考虑,宝马还有可能重新生产罗孚的子品牌莱利、沃尔斯利和凯旋。毕睿德的表态赢得了董事会内部的热烈欢呼。但是也有董事持保留意见。赖茨勒为首的几个董事就不肯对毕睿德发表评论,没有反对,也肯定没有支持。路虎和迷你,这是正确的选择。但是罗孚?管理罗孚?为什么?这个快要腐烂的品牌够得上宝马这个高档品牌吗?

宝马的首席财务官道波菲尔德在收购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看到毕睿德继任了宝马主席,他觉得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公司监事会主席的接班人(在结束宝马主席职务后,冯·金海姆担任了宝马监事会主席的职务)。在道波菲尔德的帮助下,毕睿德对罗孚的收购没有经过深入讨论就在宝马监事会通过了。道波菲尔德向宝马监事会解释说罗孚在获得宝马工艺和开发技术后,他们在英国之外的销售量会大幅度增长。尽管现在罗孚出于亏损状态,但是最多也只是5-6年的时间。赖茨勒则努力劝说董事会赶快将罗孚品牌转手卖掉。“放弃罗孚,或者将罗孚卖给那些想要生产老气的、中等价位的英国汽车的投资集团。”他说。24亿英镑(算上分期付款的利息)收购路虎、迷你和两个将被放弃或者重建的生产基地才是划算的生意。

毕睿德不能接受赖茨勒的反对。毕睿德已经向英国政府作出了无数的承诺。卖掉罗孚将给宝马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当然,从某种角度上讲,谁都会以为赖茨勒因为没有获得主席职务而向毕睿德开炮,1991年冯·金海姆为了阻止赖茨勒去保时捷而许诺他主席职务,但是最终没有兑现。

赖茨勒并没有对谁有过人身攻击,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次大收购的看法:“我对于为什么我们不应该接受罗孚的想法很简单。如果我们想要生产牛仔裤,我们应该把李维斯品牌买下,而不是拣一个三流品牌回来。我们也绝对不能以宝马品牌的名义进入牛仔裤市场。罗孚在英国之外没有丝毫影响力,他在英国本土的势力也在不断衰弱……路虎和迷你都是可以拿到桌面上的品牌,而罗孚则一无是处。从一开始我们就疯了。”

在毕睿德签下罗孚后不久,他去英国会见了尼克·谢拉(Nick Scheele)。谢拉负责为福特管理捷豹。两个人几年来交往甚密。谢拉是当今汽车商业中最值得仰慕的几个人之一。他曾在美国福特分部和欧洲福特分部都工作过,他对整个汽车工业尤其英国汽车工业非常了解。毕睿德很想探听谢拉新近发生的收购案的看法。1988年,福特买下捷豹后就开始艰难地经营着这个英国传奇品牌。谢拉负责着这个艰巨的任务。两个人谈了3个多小时。

谢拉对毕睿德非常坦诚,他并没有因为宝马要复兴罗孚而对他有所忌惮。他向毕睿德谈了自己的想法:路虎和揽胜(路虎子品牌)都相当不错,也值你掏的英镑。但是问题是宝马需要花精力来整合路虎在沃里克郡的索利赫尔生产基地。谢拉觉得如果不是奇迹,那个生产基地很难出现任何好的改变。谢拉的用词很礼貌,事实上那里的工人对技术革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丝毫不关心。迷你,是一个“很难的”品牌,但是如果选择了正确的策略,宝马是可以用小家伙做大事情的。谢拉也对毕睿德说,宝马可以投巨资来让这个英国病人尽快康复,让海外经销商认识到这款车有进口价值。但是“罗孚是适合律师和药剂师的车,这就是罗孚。进口一辆在他的生产国都不受欢迎的车是多么愚蠢的事情。” 谢拉比较了罗孚与福特的水星品牌。福特是不会出口水星汽车的,因为他在美国市场都尚无抢眼表现。林肯也是一样,这是一款吸引力有限的品牌,如果出口到欧洲必将导致灾难。在美国通用公司拿出无数的美钞希望能够复兴他们的奥德莫比尔汽车,但是他们最终没能阻止2002年这个品牌宣布停产。罗孚,同样,也是过时的东西。毕睿德计划复兴的凯旋、MG、沃尔斯利和莱利又如何呢?沃尔斯利是袜子的品牌,凯旋是内衣品牌,莱利则是BBC著名的电视节目的名字。这些品牌的名字都已经与汽车无关了。在美国,一些小公司希望能够复兴那些已经停产的品牌,如史蒂培克(Studebaker)、帕卡德(Packard)、纳什(Nash)、杜森伯格(Dusenberg)和爱神(Auburn)。但是他们的努力没有多久就都宣告破产。谢拉说:“我不隐瞒你什么,罗孚集团中除了路虎和迷你之外有些价值的只有MG,但是想要经营好MG可不是几个便士就可以做到的。”

――――――――――――――――

罗孚汽车公司的前身是罗孚自行车公司,它成立于1896年。1903年,这家公司开始生产摩托车。1904年,业务范围扩展到汽车。前戴姆勒的高级设计师刘易斯(E.W.Lewis)帮助罗孚制作了第一辆汽车。这款车只有一个汽缸,功率为8马力。很快2缸和4缸发动机的罗孚汽车诞生了。罗孚最流行的是水冷2汽缸汽车,它在20年代销售业绩不错。1933年,罗孚管理层经历大清洗。随后一些新的型号上市。30年代,罗孚的名气因为良好的工艺质量稳固提升,罗孚也成为专业男士和他他们家庭的首选。罗孚的市场地位与当时的别克和奥迪相同。

二战期间,罗孚工厂停产了。罗孚当时主要生产飞机配件、坦克发动机并协助开发喷气飞机的发动机。战争结束后,罗孚汽车生产基地从考文垂转移到索利赫尔。一系列新型号出现,这其中就包括越野车路虎。在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罗孚的主力车型是P4系列,这款车的客户定位就是我们所谓的行政级。1958年,罗孚推出了大型的3升排量豪华房车P5,这是罗孚的第一款单体式汽车。罗孚后来也为P5装备了3.5升排量发动机,这也是罗孚的第一次。3.5升发动机是从别克公司的发动机衍生过来的,那款发动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好的V型8缸发动机之一。P5除了房车还推出了双座双门的古贝型车,他也成为了英国首相的最爱。哈罗德·威尔逊(Harlod Wilson)、詹姆斯·卡拉汉(James Callaghan)、和玛格丽特德·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都选择了他作为自己的坐驾。女皇伊丽莎白二世私下驾驶P5,让罗孚声名大震。1963年,罗孚推出了下一代产品运动型的P6 2000房车。该车的技术在当年是非常先进的,他采用4轮盘式制动器,前后独立悬挂,以及全新设计的顶置凸轮轴和4汽缸发动机。

60年代,罗孚被利兰集团收购。1968年,利兰与英国汽车公司(BMC)合并成为英国利兰汽车公司。凯旋和捷豹品牌也随后被并入了这个庞大的集团。现在著名的路虎揽胜品牌在1970年诞生。1976年,罗孚推出了下一款成功车型SD1。他采用3.5升排量发动机,这与1963年的罗孚2000相同。SD1还曾赢得英国“年度车型”称号。1975年,英国利兰汽车公司更名为英国利兰,1978年开始使用缩写名称BL(British Leyland)。

1986年,罗孚800诞生了。格拉汉姆·戴(Graham Day)爵士被任命为英国利兰的主席。他很快将公司更名为罗孚集团,并将奥斯汀车停产。他致力于罗孚集团制造生产高端车型,并开始远离普通的大众经济车型。1988年,罗孚集团被卖给了英国飞机制造公司。

―――――――――――――――――

毕睿德最终还是认为应该收购罗孚,然后对它加以改造。他认为罗孚是宝马候选名单中唯一买得起并对方也愿意出售的公司。毕睿德如此急于启动收购是因为他得到资讯公司的报告显示,汽车工业的萧条期将要来临,销售量小于180-200万的汽车公司很难存活下去。1994年,宝马全球销售57.4万辆。宝马这样的销售量很有可能导致他最终成为通用、福特表链中的一节;如果更糟糕一些,宝马甚至会被戴姆勒或大众吃掉。匡特家族把目光紧紧盯在宝马的销售量上。如果像丰田那样推出凌志这种全新品牌,宝马需要花费至少50亿美元。如果推出的品牌是中低档并且拥有大销售量,那么它的费用将比凌志这种高档低销售量的品牌还要高。但是,将品牌的重心降低对于宝马是不利的。丰田可以通过凌志这种高档品牌来提升自己的品牌名望和质量口碑,但是谁会眷顾一款廉价宝马呢?宝马车那种过弯的感觉拥有太多的诱惑,如果没有了它,宝马一无是处。

1994年,罗孚的收购案接近完成。毕睿德在英国受到贵族和政客的不断宴请,他们都期待着毕睿德能够保证不会将长桥摇摇欲坠的厂房推平,不会裁掉3.3万罗孚员工中的任何一位。很可惜,毕睿德并不知道在他买下罗孚几个月前,罗孚的员工骤然增加了数千人。1994年,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显示,该年在罗孚领取工资的员工数增加了4000人。宝马的管理层对罗孚在收购前的几个月为这个世界上已经人员过剩最厉害、效率最低、最臃肿的工厂又带来了这么多新的劳动力。一个不可忽视的是,签下一个员工是很容易的,但是让他走人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从善意的角度而言,4000名新雇员反衬了宝马与罗孚过度乐观的扩张计划。从悲观的角度而言,遇到这样一个吞噬投入的无底口袋,外国“入侵者”的优势荡然无存。

1995年,罗孚的深层问题和潜在的亏损开始呈现出来。宝马的产量上升了2万辆,罗孚上升了1.6万辆。但是收入却下降了。毕睿德感觉到罗孚似乎是烫手的芋头,他不得不在宝马的年度报告中写道:“长期投资应优先于短期投资考虑。短期投资由于与树立公司和品牌形象并不兼容,所以我们只能将其抛弃。我们的长期投资尽管看起来很冒险或者并不服从短期利益,但是我们必须坚持它。”

整个1995年,赖茨勒多次向冯·金海姆断言毕睿德试图扭转罗孚的想法最终将世界最受尊敬的宝马车驶向贫民区。冯·金海姆最终意识到他对于毕睿德太放纵了,自大的巴伐利亚人不但自己为自己挂起了上吊的绳索,他还令冯·金海姆的位置岌岌可危。冯·金海姆是监事会的主席,代表着匡特家族的利益,他本可以对毕睿德进行干预。但是一旦罗孚收购案完成后,冯·金海姆已经没有选择了,他只能寄希望于毕睿德能以不超过20亿美元的重组投入来扭转罗孚的颓势。

毕睿德是公认的市场专家,但是他却为罗孚制定了古怪并且不切实际的市场战略。80年代开始,罗孚糟糕的管理层就不断制定着一套一套蹩脚的战略。毕睿德觉得罗孚的每一种车型都应该成为高档品牌。无论是紧凑型房车、中级房车还是迷你车,罗孚都应该站在高端。罗孚在英国的地位有些像通用的别克品牌。罗孚和别克都是略显高档的品牌,他们常常成为银行经理、一些非常保守的律师或者那些买不起凯迪拉克和宝马的人的座驾。毕睿德的复兴计划似乎是纸上谈兵,他缺乏经营大众化品牌的经验。罗孚在英国还有一部分忠实的拥簇,但是在欧洲大陆,罗孚已经没有任何名气可言。罗孚曾经标榜“纯正的英国车”来试图进入美国市场,但是并没有取得多少成功。J.D. 咨询公司的研究数据表明罗孚在美国的经营在未来几年不会有改善。罗孚想要在不同的车型中都成为高档品牌,他必须改善其质量、可靠性和服务。在短期内,罗孚赶上日本汽车是不切实际的。期待罗孚能够通过让人吃惊或者开天辟地的广告来提升名气?这完全没有希望。罗孚品牌究竟是什么?毕睿德给出了简短的回答:“便宜一点的捷豹。”—就好像别克一直都被认为是更经济的凯迪拉克。毕睿德看到沃尔沃、奥迪是罗孚的竞争对手,他对英国《Car》杂志说:“罗孚汽车拥有特殊的气质,他是为少数人而不是大众准备的车。宝马车可以与经典的意大利西服相配,而罗孚则可以与舒适但是优雅的英国西服相配。”这是诗人气很重的描述,但是毕睿德并没有深入阐述罗孚深层和潜在的巨大问题。很明显,他并没有对困境做好准备,他甚至还不清楚英国政府坚决拒绝加入欧洲统一货币区。

毕睿德相信1994年他购买罗孚后,罗孚集团的总销售量会从46.7万辆增长3倍,当宝马将巴伐利亚气息完全注入下一代罗孚汽车后,罗孚会成为盈利品牌。宝马对此非常乐观,他们相信当人们把罗孚和宝马联系在一起后,消费者会认为罗孚比本田或福特更有名气。

1995年,毕睿德宣布罗孚的翻身计划将要耗时超过6年,花费50亿美元。这些钱包括了资本投资和企业结构重组。罗孚的未来模糊不定,但是人们都已经把毕睿德当成了英雄。最高的决策者是不会为自己标定一个不能完成的目标。毕睿德的心里从来都没有认为复兴罗孚需要像他嘴上说的那样花费如此多的钱和时间。此时,毕睿德的失误开始让宝马远离了那个目标。他并没有深入解决罗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问题,他让罗孚原来的管理层在他们自己创造的泥潭中继续沉没。毕睿德正接受着英国政府和媒体审判。英国是美国之外,宝马盈利最多的市场。二战至今,英国还有很多依然敌视德国的民众,英国的小报的头版还常常用煽情或抗击入侵的标题,毕睿德不敢将步子迈得太大。毕竟,半个世纪前,德国工程师研制的炸弹给伦敦带来了如此大的伤害。英国人不会那么轻易忘记历史的。日本人同样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的飞机轰炸了东亚很多国家,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攻击过英国。毕睿德的步子很轻,他不想条顿人的企业文化对罗孚浓重的英国—日本式企业文化(本田对罗孚进行了长达10年的投资)给予太大的冲击。毕睿德享受着他的职务赋予他无以伦比的权力感,他像大众的费迪南德·皮耶希和戴姆勒-克莱斯勒的约尔根·施莱姆普一样,身上笼罩着光环。毕睿德的血统与英国人很近,他是迷你车的发明者、英国汽车界巨擘亚历山大·伊斯戈尼斯(Alexander Issigonis)的外孙。宝马奉行请勿动手的政策,很快本田出售了自己拥有的20%罗孚股份,从此不再介入罗孚管理。

宝马拥有世界出色的企业战略专家,但是他们并没有从1989年福特收购捷豹的事件上吸取教训。1989年,福特以超过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捷豹之后,他们直到1994年也没有对捷豹的管理层和工人加以控制和约束。捷豹连续5年亏损,其中两年是在福特介入后的。1991年,捷豹几乎关门。捷豹和罗孚的MG品牌都是人们在以糟糕产品质量开玩笑时的主角。任何一个收购他们的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视。

宝马的现任主席赫尔穆特·庞克说:“我们在收购罗孚时,过高估计了很多数据。我们过高估计罗孚品牌的价值以及他们的竞争力。这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家大公司,我们买了一个品牌,然后期待他的一些数据指标某一天能够让我们满意,而没有以它的数据指标是否让我们满意为基础来决定是否收购它。”收购罗孚时,庞克正在经营宝马在北美的业务,他并没有因为罗孚收购案的失败而承受批评。

毕睿德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是,宝马用开发一款新车的费用买来了4个品牌。宝马曾计划花费15亿美元来开发全新的运动型多功能车,这些钱可以买下罗孚集团下的罗孚、路虎、MG和迷你品牌。毕睿德还想重新启用罗孚集团手下的奥斯汀品牌,这个品牌在1986年就不再生产。他甚至有意复兴莱利品牌,他希望莱利能以限量生产的方式生存下去。1969年停产前,莱利在英国是受人喜爱的房车和跑车品牌。毕睿德自己也拥有一辆莱利古董车。

在北美市场,运动型多功能车开始风行。毕睿德决定加速路虎品牌的改造以赶上这次浪潮。宝马需要重新洗刷路虎品牌,他们需要调整路虎的产品结构,一款如同3系一样的入门级路虎成为了需要。毕睿德相信路虎会成为非常盈利的品牌。在1994年收购案后,路虎入门款自由人进入研发阶段。毕睿德对这款车充满期待,但是很可惜路虎的工程师并没有让自由人达到美国的安全标准。宝马的内部文件显示宝马管理层对此表示难以置信。这就如同欧洲和日本的小型车市场飞速增长但是迷你Cooper自从1959年诞生之后没有作过任何改动。1996年,路虎自由人就在欧洲市场上市,但是直到2001年才进入美国市场。此时,运动型多功能车市场已经车满为患,自由人也没有再成为媒体的焦点。

1996年,生产同样数量的汽车,罗孚需要宝马两倍的生产线。罗孚单车的销售利润比宝马低很多。罗孚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比宝马低30%,完全达不到汽车工业的标准。当毕睿德保守地说出6年50亿美元开销的时候,另一件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发生了。毕睿德指派赖茨勒担任罗孚的主席。赖茨勒一年来不断向毕睿德和冯·金海姆提出如何处理罗孚的计划,结果这个收购罗孚最大的反对者成为罗孚的主席。冯·金海姆认为赖茨勒是唯一能够带领罗孚走出非洲的人。将自己置身于火山口,赖茨勒对的未来不无担心。但是,他同时看到如果自己成功解救罗孚的话,他将有希望成为宝马主席。尽管如果救火成功,毕睿德将保住自己的位置,赖茨勒还是愿意为更远的未来冒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