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什么的“假说”“认识你自己”“人的无形意识是世间万物的最后尺度,塑造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我们自己”,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哲学创新?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创新(哲学创新)

哲学创新

—人性是什么的“假说”

“认识你自己。”“人的无形意识是世间万物的最后尺度,塑造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我们自己。”

—苏格拉底

[摘要]:笔者根据马哲中的基本原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在反思认识自己的过程中,顿悟提出“假说”:人性(或自我意识)是“既是自尊又是自私”的矛盾结构,它是物质的本性“既是能量又是质量”的矛盾结构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且发现:人性活动、变化、发展和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一样都是“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然后根据这些观点进行演绎推论,解释社会并提出新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人性、过程(规律)、价值观

[引言] 笔者在几十年的人生实践中,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时刻感觉到做人的艰难,特别是错纵复杂的人际关系,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人生苦短,意义何在?做一个怎样的人,才对得起自己、他人(包括家人和社会)?人性到底是什么,真得就那么难以认清?根据马哲中的基本原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在一次偶然中受到《易经》中的“太极阴阳互动”和《道德经》中的“有”“无”,以及光的本质——既是“波”又是“粒”的共同启发下,直觉顿悟到:人性也是“既是自尊又是自私”的矛盾结构,它是物质的本性“既是能量又是质量”的矛盾结构或者说是物质的微观结构“亦此亦彼”的“波粒二重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导出结论

总论:“人性”与“物质”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逻辑关系

如果说,人性是物质的本性的反映,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人性”与“物质”的关系就是反映与被反映的逻辑关系。因此我认为:如果我们能认识到人性或物质中任何一方的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那么也就等于间接地认识到另一方。同时,双方又可以起到互相验证的作用。

注:人与动物的差别是:人是自觉的而动物只是自动或自然的。一、人性结构中的“自尊”和“自私”是物质结构中的“能量”和“质量”的反映

如果说,“人性”与“物质”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逻辑关系,那么,人性中的“自尊”和“自私”与自然界中的“能量”和“质量”就会具有相似的特性,并受共同的规律所制约。譬如:“能量”是无形的,是自然界中固有的东西,它不能够被创造或消灭,也不能被压缩,有压力就会有反弹,但是可以被转换或转移。“能量”只能在转换或转移中发觉其存在。“能量”的传递条件只能由高向低、由强向弱自然传递守恒的过程。 “自尊”也是无形的,是人脑中固有的东西,它也不能够被创造或消灭,也不能被压制,有压制必然有反抗,但是可以被教育与引导。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保持守恒即互相尊重。“自尊”只能在人与人的接触中发觉其存在。“自尊”活动的条件同样也只能由高向低、由强向弱自然降低守恒(即和谐)的过程。又如,“质量”是有形态的,是自然界中固有的东西,它不能被创造或消灭,但是可以被重组或重构,在重组或重构的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即守恒。“自私”所追求的东西也是有形态的,是人脑中固有的东西,它也不能被创造或消灭。但是可以被教育引导,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保持守恒即互相帮助。(注:这里的互相尊重和互相帮助,其实是人性活动的规律在起作用。下面第四节中有详细的论述。)

二 、人性的表现方式是物质存在形式的反映

1. 人性的表现方式

如果人性的结构是“既是自尊又是自私”的,那么它是如何表现的呢?我认为,“自尊”表现在人对名誉、信仰、精神等无形态方面的追求。“自私”表现在人对物质利益即有形态方面的追求。所以古往今来,人人都在不断追求“名利”欲望的满足,这是人性结构在人脑中的自然反应。

由于人性的结构是“既是自尊又是自私”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自私心理,都需要得到他人、社会的尊重和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至于平常人们所说的,民族(集团)、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其实就是人性结构中的“自尊”和“自私”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展现。

“自尊”和“自私”这对矛盾,它们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自尊”可以支配“自私”,而“自私”也可以体现和巩固“自尊”。也就是说,人的精神可以支配人对物质财富的获取或付出,同时人对物质财富的获取或付出也可以巩固和提升人的精神。比如,一个人如果具有积极上进的精神就可以在获取财富的同时也巩固了精神。又如,一个人如果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就可以在为他人付出财富的同时,也提升了精神。

“自尊”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支配作用。因此,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追求自尊(即权力、名誉等)得到满足的倾向。例如,官场上的权力之争,学术上的名人效应,商场上的名牌效应,以及各种各样的明星效应等。因为人们都懂得一个道理,人一旦出了名或有了权力、地位,就根本不用去考虑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而物质利益便会像潮水般地向你涌来。这些都是见怪不怪的“正常”现象。说白了,原来这是人性中的“自尊”和“自私”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自尊”在人类社会中起支配作用的结果。

至于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怎样转化?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人与人之间的人性活动处于激烈的冲突中和相对和平的状态下找到答案的。小的方面如两人吵架、打官司,大的方面如两军对战,双方都是为了争取人性得到满足。然而却往往造成倾家荡产或亡国失地,甚至是牺牲自己或他人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些反常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性激烈冲突,导致了人性结构中“自私”转化为强大的“自尊”。相反,在自然的和平的状态下,人性结构中“自尊”就可以转化为“自私”。例如,当今的社会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充分满足了人性中的“自私”的一面。所以,人们对物质方面的追求也就超过对精神方面的追求。因此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才会呼吁:人类必须重建精神家园。

2、物质的存在形式

如果物质是“既是能量又是质量”的矛盾结构,那么,它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的呢?

科学的发展告诉我们,物质的微观结构都具有“亦此亦彼”的“波粒二重性”的矛盾结构。

爱因斯坦的“质能互换原理”也告诉我们,物质可以消失其质量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同时巨大的能量亦可以转化为具有质量的物质粒子。

有机物(包括生物)经过燃烧,可燃部分转化为能量挥发失去,而余下的即是质量部分。这个过程也以直观的形式告诉我们,有机物的结构也是“既是能量又是质量”的矛盾结构。

“能量”和“质量”这对矛盾,他们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能量”可以支配“质量”,而“质量”也可以固定“能量”。“能量”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支配作用。因此,自然界中,物质都具有吸收“能量”,改变内部结构和释放“能量”又改变内部结构的现象。例如,非生命物质都具有吸收能量改变内部结构,产生化合反应。同时,物质释放能量又改变内部结构,产生分解反应的功能。换言之,非生物都具有物理运动和化学变化的功能。又如,生命物质都具有把摄入的营养物转化为可消化吸收的“能量和物质”,并改变了身体结构,产生同化作用。与此同时,释放出未被消化吸收的“能量和物质”(即排泄物)又改变了身体结构,产生异化作用的功能。换言之,生命物质都具有新陈代谢的功能。这些现象的本质就是物质结构中 “能量”与“质量”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能量”在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结果。

至于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怎样转化?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爱因斯坦的质能互变原理中找到答案的。如物质粒子的激烈碰撞可以湮灭其“质量”转换为巨大的“能量”。这是物质结构中的“质量”转化为“能量”的结果。同时,巨大的能量在自然状况下也可以转变为具有质量的物质粒子。这是物质结构中的能量转换为质量的结果。

由此可见,物质的存在形式与人性的表现方式非常相似,所以说它们的关系,就是反映与被反映的逻辑关系。

三、人性活动与人的感觉、思维和行动的关系是物质运动与内部结构关系的反映

1、人性活动与人的感觉、思维和行动的关系

如果人性的结构是“既是自尊又是自私”的,那么人性是怎样活动的呢?我发觉到:人性活动不仅对自己可以自觉升高或降低人性,而且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也可以自觉升高或降低人性。(注:自觉升高人性就是自觉升高自尊和自私的心理,或是自觉升高对“名利”欲望的追求。自觉降低人性就是自觉降低自尊和自私的心理,或是自觉降低对“名利”欲望的追求。)

如果人对自己可以自觉升高或降低人性,对他人也可以自觉升高或降低人性,那么,人性活动与人的感觉、思考和行动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发现:人性活动可以支配人的感觉、思维和行动,不同的人性活动可以支配人的不同的感觉、思维和行动。比如,人对自己,如果能自觉升高了人性,那么这种人性活动才会支配人以积极的心态去感觉、思考和行动。具体体现在人的自信、自立、乐观、勇敢勤奋、努力向上等等。相反,人对自己,如果自觉降低了人性,那么这种人性活动就会支配人以消极的心态去感觉、思考和行动。具体体现在人的自卑、依赖、悲观懦弱、胆怯、自甘落后等等。又如,人对他人,如果自觉升高了人性,那么这种人性活动就会支配人以骄傲的心态固执地站在自我的角度去感觉、思考和行动。具体体现在人对他人傲慢、苛刻、虚伪、只顾自己,苛求回报等等。相反,人对他人,如果能自觉降低了人性,那么这种人性活动才会支配人以谦虚和付出的心态,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感觉、思考和行动。具体体现在人对他人谦逊、宽容、真诚、乐于合作、分享与助人等等。

2、物质运动与内部结构的关系

如果物质的内部结构是既是“能量”又是“质量”的。那么物质运动与内部结构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科学告诉我们:量子力学中物质吸收能量,绕核运动的电子由基态跃迁激发态运动,与此同时,物质释放能量,绕核运动的电子由激发态跃归基态运动。

物体的热胀冷缩:物体吸收能量可以改变内部结构(即热胀),同时物体释放能量,也可以改变内部结构(即冷缩)。

物质内部的物理运动和化学变化:物质吸收能量可以改变内部结构,产生化合反应,同时物质释放能量,也可以改变内部结构,产生分解反应。

由此可见,物质首先要吸收自然能量,然后才会有能量的释放。而人首先要对自己自觉升高人性(即吸收)这样才会有知识和财富的积累。然后才有能力对他人,社会和自然自觉降低人性(即付出)。所以,人对自己自觉升高人性,就如物质吸收能量。而人对他人,社会和自然自觉降低人性,就如物质释放能量回归自然。因此说,人性活动与人的感觉、思维和行动的关系同能量运动与内部结构的关系,也是反映与被反映的逻辑关系。

四、人性活动与客体的关系是物质运动与自然关系的反映

1、人性活动与客体的关系

如果人性活动可以支配人的感觉、思维和行动,不同的人性活动可以支配不同的感觉、思考和行动,那么不同的人性活动作用于他人、社会和自然(即客体)又是怎样的过程呢?

下面我们以“过程”的认识方法,去感觉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中,人性活动作用于他人人性的过程。

如果A方对B方自觉或不自觉地升高了人性,那么这种人性活动就会支配A方,以骄傲的心态,固执地站在自我的角度去感觉、思考与行动(比如用骄傲的言行)作用于B方的同时,相对B方来说,无形之中就会产生一种人性被压低的感觉。这样必然会自觉的升高人性,站在自我的角度去感觉、思考与行动,来反作用于A方的过程。这便是骄傲使人落后的本质所在。

如果A方对B方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了人性,那么这种人性活动才 会支配A方,以谦虚和付出的心态,设身处地的站在B方的角度去感觉、思考与行动(比如用谦虚的言行)作用于B方的同时,相对B方来说,无形之中就会产生一种人性被升高的感觉。这样必然也会自觉降低人性,站在A方的角度去感觉、思考与行动,来反作用于A方的过程。这便是虚心使人进步的本质所在。

从以上两种不同形式的人性活动作用于他人人性的过程中,我发现:人性的活动作用于他人人性的互动过程是——主体升高的同时,相对是客体被压低,这样客体必然会以升高来反作用主体的过程。相反,主体降低的同时,相对就是客体被升高,这样客体必然会以降低来反作用主体的过程。简称为“同时相对的互动规律”

人与人

如果人性活动与他人人性互动的过程是“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那么在一般的、自然单纯的人际关系中,如果你对他人能自觉降低了人性,那么这种人性活动才会支配你以谦虚和付出的心态,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感觉、思考和行动。这样,当用你的真诚无私帮助了他人的同时,相对的他人必然也会以相似的方式回报反作用于你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良性循环,人世间才会有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德产生。因此人们常说“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相反,如果你对他人自觉升高了人性,那么这种人性活动就会支配你以骄傲的心态,固执地站在自我的角度去感觉、思考和行动。这样,你往往就会为了争取人性的满足,而有意或无意地伤害他人的同时,相对的他人必然也会以相似的方式报复反作用于你的过程。这样的恶性循环的过程,就会导致人世间互相敌视、互相报仇的恶习存在。因此人们常说“害人就是害己”。

人与社会

同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对社会,如果自觉降低了人性,那么这种人性活动才会支配人以感恩和付出的心态设身处地的站在社会意识的角度去感觉、思考和行动。这样,当个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相对的社会必然会给以认可回报反作用于个人的过程。这样的良性循环过程,个人和社会将会共同发展。相反,个人对社会,如果自觉升高了人性,那么这种人性活动就会支配人以骄傲的心态固执地站在自我的角度去感觉、思考和行动。这样,个人就会为了争取人性得到不断的满足,而有意或无意地触犯了社会意识的同时,相对的社会必然会给予制裁反作用于个人的过程。这样的恶性循环的过程,就会导致个人和社会两败俱伤。(注:法律的制裁其实是社会人力和物力的损失。)

人与自然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对自然,如果自觉降低了人性,那么这种人性活动才会支配人类,以感恩和付出的心态,设身处地的站在自然的角度去感觉、思考和行动。这样当人类善待保护自然的同时,相对的自然必然会反馈回报反作用于人类。这样的良性循环,人类与自然将会共同和谐发展。相反人类对自然,如果自觉升高了人性,那么这种人性活动就会支配人类,以骄傲和不满足的心态,固执地站在自我的角度去感觉、思考和行动。这样,当人类不断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相对的自然必然会给予报复制裁反作用于人类的过程。这样的恶性循环的过程,人类将会自食其果。

以上只是简单的分析探讨了人类社会中一般的、自然的、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然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为什么会显得那么特殊复杂、令人费解呢?我认为,从个人方面讲,一方面,因为人性受遗传因素的制约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人性有强弱之分。另一方面,人性活动的方式会随着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而变化。再从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而言,如果只是单纯的两人关系,那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但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各种关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又相互制约。所以,目前人类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才会变得错综复杂、是非难分。

人与自己

如果人性活动作用于他人、社会和自然是“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那么人性活动作用于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的过程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人对自己来说,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人的主体是人性,客体是人的身体,人的身体可以产生感觉,而感觉可以支配人的思考和行动,因而人的客体就是人的感觉、思维和行动。所以人性活动作用于自身的过程必然也是“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例如,如果人对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升高人性(主体),那么这种人性活动才会支配人以积极的心态去感觉、思考和行动作用于自我(客体)因为人以积极的心态去感觉、思考和行动,所以就可能取得初步成功的同时,相对是有了成功经验的积累,无形之中就会产生一种自动升高自我的感觉来反作用于人性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良性循环的过程,人就有可能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因此说自信的人容易成功。(注:人以积极的心态去思考和行动,其本质就是自动降低自我的表现。)

相反,人对自己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人性(主体),那么这种人性活动就会支配人以消极的心态去感觉、思考和行动来作用于自我(客体)。因为人以消极的心态去感觉、思考和行动,所以只能收获失败的同时,相对是有了失败经验的累积,无形之中就会产生一种自动降低自我(客体)的感觉来反作用于人性的过程。一旦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的过程,人就有可能一步步地走向失败。因此说自卑的人总是与失败结缘。(注:人以消极的心态去思考和行动,其本质就是自动升高自我的表现。)

从以上人性活动作用于他人(包括社会和自然)和自己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性活动与客体的关系都是“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

2、物质运动与自然的关系

如果人性活动与客体之间的互动规律是“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 ,那么物质运动与自然之间的互动规律是不是“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呢?下面我们以“直觉过程”的认识方法去重新观察感觉自然科学中物质运动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过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过程:A物体作用力于B物体的同时,相对的也是B物体反作用力于A物体的过程。

物体作直线运动的过程:某物在某点的同时,相对的也是不在某点的过程。

物体作圆周运动的过程:物体对圆心产生向心力的同时,相对的也是圆心对物体产生离心力的过程。

大气运动的过程:空气由高压向低压方向运动的同时,相对的也是低压的空气向高压方向运动的过程。

地壳运动的过程:地球内部物质由压力大的地方向压力小的地方运动的同时,相对的也是物质由压力小的地方向压力大的方向运动的过程等等。

由此可见,物质运动与自然之间的互动过程和人性活动与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一样都是 “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同时相对的互动规律”就是人性、社会和自然唯一可以统一起来的客观规律。

五、人性活动的发展过程是物质运动的自然发展过程的反映

1、人性活动的自然发展过程

如果人性活动与客体之间的互动规律是“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那么人性活动与客体之间互动的自然发展规律就是:人人竞争人性得到满足的同时,相对的是人人享受不满足的无限循环的永不满足过程。简言之,人性活动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发展规律是“同时相对的满足又不满足的永不满足的过程。”在这无限循环的过程中人类社会文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也就是说,是人类的人性活动与客体之间互动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的发展。(注:享受包括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对他人、社会和自然自觉降低人性这是高级的精神享受)。

2、物质运动的自然发展过程

如果物质运动与自然之间的互动规律是“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那么物质运动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发展规律就是:物质竞争吸收自然“能量”(改变内部结构)得到满足的同时,相对的是释放“能量”回归自然(又改变内部结构)不满足的无限循环的、永不满足的过程。简言之,物质运动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发展规律是,“同时相对的满足又不满足的永不满足的过程”。在这无限循环的过程中产生了生命物质,以及生命物质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发展,其中的一个分支进化到人。也就是说,是物质运动与自然之间的互动的发展规律推动着自然的进化发展。

例如,生物进化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生物活动与自然运动“同时相对的互动发展过程”。也就是说,自然环境选择了生物活动的同时,相对的也是生物活动选择了自然环境的过程。在这无限循环的、同时相对的选择和被选择的过程中,生物界才会显现出如今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生态景观。

同理,社会进化的发展过程,是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同时互动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社会环境选择了个人活动的同时,相对是个人活动也选择了社会环境的过程。在这无限循环的、同时相对的选择和被选择的过程中,人类社会才会分化为各行各业,出现了如今繁荣兴旺的社会景观。

人类进化的发展过程,同样的也是这样的一个“同时相对的互动发展过程”。比如说,人类的人性活动,利用科技的力量创造出那么多的人造物——化学物、机器、电脑等等,来作用于自然界和人自己,同时相对人造物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和人的思维与体能结构。在这无限循环的、同时相对的改造与被改造的过程中,地球上才会显现出如今绚丽多彩的人化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发达的思维与多姿的身体结构。

由此可见,物质运动的发展过程和人性活动的发展过程一样都是“同时相对的满足之满足的永不满足的过程。”

如果生物进化的发展过程是自然运动和生物活动“同时相对的互动发展过程。”那么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不全面的。因为他只着重强调自然选择生物的一面,而忽视了生物也可以选择自然的一面。所谓的优胜劣汰和弱肉强食的竞争法则,那只是生物竞争食物的表面现象,并不是竞争的本质和规律。我认为,真正的生物进化的发展规律是“同时相对的选择与被选择的发展过程。”

六、环境(包括自然、社会和家庭)可以制约人性活动

首先,自然是物质世界的主宰,是她创造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并制约着万物按规律运行。人是自然物的一员,人性是自然创造的最高成就,因而也只能受制于自然。

其次,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一旦脱离了社会就会失去了生存意义,这样就如动物一样。因此,社会也可以制约人性活动。同时,人也是家庭中的人,所以,家庭也可以制约人性活动。

试想,假如人类对自己自觉降低人性的话,那么这种人性活动就会支配人类以消极的心态去感觉、思考和行动。这样,人类就会刻意地逃避学习、劳动,不学习就不能够认识自然,不劳动自然就不会回报。那么,人类靠什么去求生存?正常的社会、家庭能许可吗?

再想,假如人类对他人、社会和自然,自觉升高了人性,这种人性活动就会支配人类,以骄傲的心态固执地站在自我的角度去感觉、思考和行动。这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和谐共赢吗?(注:不和谐起冲突,其本质就是起制约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环境可以制约人性活动——对自己必须不断地自觉升高人性;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必须自觉降低人性。只有如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达到既竞争又和谐的全面发展。(注:竞争的本质是自觉改变人性活动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同时,相对是社会必然会给予认可回报的过程。而不是打败他人。)

七、能量守恒定律可以制约人与人之间人性互动的方向

我们知道能量自然传递的过程是由高向低,由强向弱自然降低守恒的过程。那么它是怎样制约人性活动的方向呢?

我们只要设身处地地去感觉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就不难发觉。比如夫妻关系,如果强者(他或她)能首先自觉降低人性,那么,这种人性活动才能支配人以谦虚、感恩和付出的心态,设身处地的站在弱者的角度去感觉、思考和行动。这样,强者就会为了弱者而真诚无私地去尊重、关心、帮助弱者的同时,相对弱者来说,同样也会以相似的方式回报反作用于强者的过程。(注:强与弱只是暂时、相对的,而且还是可变的。所以说,人人必须对他人自觉降低人性,才能以自己的强项去帮助他人的弱项,这样的强弱互补,人际关系才能和谐)。如此良性循环,夫妻关系肯定和谐美满幸福。相反,如果任何一方对另一方自觉升高人性,那么这种人性活动就会支配人以骄傲的心态,固执地站在各自的角度去思考与行动,这样各自都会为了自己的尊严和利益,而会在有意或无意中伤害到了对方的同时,相对的双方必然会以各种相似的方式给予报复反作用于对方的过程。这样恶性循环,夫妻关系肯定不和谐。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夫妻关系如此,举一反三,上下级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无不如此。推而广之,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

试想,假如人际关系中,强者首先自觉降低了人性,这种人性活动才能支配强者以谦虚的心态首先站在弱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感觉、思考和行动。同时,相对于弱者来说,强者在弱者心中的形象是不是不会降低反而是越来越高了吗?相反,假如是弱者对强者首先自觉降低了人性,这种人性活动就会支配弱者只能以卑微的心态站在自我的角度去感觉、思考和行动。同时,相对于强者(包括周边的人)来说,弱者在强者心中的形象是不是会越来越低了吗?(注:因为弱者的地位低下,所以对强者是不能降低人性的。降低人性是需要有落差空间的,就如住在房子高层的人与低层人的视角是不一样的,住在高层的人的视角可以通览远处与近处的风景,而住在低层的人的视角就只能限制于近处的风景。除非弱者的某个方面强于对方,才有能力对强者自觉降低这一方面的人性。)

再想,假如一个地位很高的人,对一个地位低微的人,能自觉降低人性,比如放下架子尊重对方,与其做一个平凡的动作握握手或一句问候。那么,相对于地位低微的人来说,反应就会很激动,有时甚至会热泪盈眶。相反,假如一个地位低微的人,对一个地位很高的人,做了一个同样的动作握握手或问候。那么相对于地位高的人来说,反应会不会一样激动呢?答案可想而知。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能量守恒定律可以制约人与人之间的人性互动的方向,对人强者必须首先自觉降低人性,这样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和谐。这是人们的人性活动遵循了能量自然传递守恒规律的必然现象。相反,只要任何一方对另一方自觉升高人性,这样人与人的关系必然会产生冲突。这是人们的人性活动违反了“能量”自然传递守恒规律,被规律所制裁的必然现象。

演绎推论

一、解释人类的意识现象

如果说“人性”与“物质”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逻辑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是人性活动的顺利或受挫,满足或失落的具体表现。这如同自然界中的阴、晴、雷、雨是物质(能量)的运行流畅或阻滞的具体表象。它们的关系就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人的情感(感动和激动)是势能差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比如,一个权力威望非常高的人对一个地位低的人,哪怕是以一个平常温和的言行作用于他,对于地位低的人来说,往往都值得他们感动甚至激动的热泪盈眶,不能自已。例如,文革中的毛泽东接见红卫兵的场面就是很好的见证。相反,如果一个地位低的人对一个地位高的人,用同样的言行作用于他,对于地位高的人来说,会不会产生如此的感动和激动呢?可想而知。因此,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

人的情感冲动是人性活动发生激烈的相互碰撞的结果。这种结果会导致人性结构的变化,消失“自私”转化为巨大的“自尊”。比如,两人吵架或打官司,双方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对方升高人性,这样,有时就会为了各自的人性得到满足,就是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又如,两军对仗,拼个你死我活,那前赴后继的场面就是人性中的“自私”转化为巨大的“自尊”的见证。这是物质与物质的激烈碰撞导致消失其“质量”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在人类社会中的反映。

人间的亲情、友情是自然界中各种“场”在人脑中的反映。比如,夫妻情是异性相吸、产生磁场的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父子、母女、兄弟姐妹情是磁场力的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朋友、民族、国家、人类之情是通电的物体产生电场力的反映。

还有人的各种习惯也是物质运动的惯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比如,想要培养或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必须在外部环境和自我意愿的共同作用下才有可能。如果没有外部条件的作用,只凭自我意愿,那么,人的习惯就会终生保留下去。就像物质运动的惯性必须靠外力作用下才能改变方向。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那么物质运动就会一直朝着原来的方向不停地运动下去。

由此,我认为,人类的人性活动尽管千变万化,但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答案的。并且我们也可以把人类前人探索认识自然所发现的各种规律应用到人类社会活动中,来指导教育人类的人性活动朝向自然美好的方向发展。

二、价值观(即价值标准)

如果以上的结论成立,那么我们就可以导出以下不同于传统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或主导人性活动的“价值观”是:人人对自己,必须坚持自觉升高人性,这样的人性活动才能支配人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感觉、思考和行动。只有如此,才能自觉地不断地挖掘内在潜能,竞争为社会作最大贡献的同时,相对的才能在社会的认可回报中,创造和实现自我价值,并享受到物质文明的生活。同时人人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必须自觉降低人性,这样的人性活动才能支配人以谦虚感恩和付出的心态,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感觉、思考和行动的同时,相对的才能在对方的反馈过程中,享受和提升自我价值,并过上精神文明的生活。

简言之,人生的“价值观”是,对自己必须自觉升高人性,这样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必须自觉降低人性,这样才能为其付出的同时,也是享受并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

(一)、人生观

根据以上的“价值观”,我们就可以导出以下新的人生观。

生与死

如果人性活动与客体的关系是“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那么生与死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即人在生的同时,相对的就是死的过程。生是主动的,人可以把握的,而死是被动的、自然的过程。因而,人生在世,只要好好地活着,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时刻不忘爱自己,即对自己自觉升高人性。同时也爱他人,即对他人自觉降低人性。那么,对于死亡的到来,就是自然而美好的过程。

“心”与“身”

如果人性活动与客体的关系是一个“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那么“心”与“身”的关系同样是“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人的“心”即是人性。而人的感觉、思维和行动,即是人的“身”。因为人性可以支配人的感觉、思维和行动的同时,相对是人的感觉、思维和行动也可以反作用于人性的过程。所以,“心”可以支配“身”的同时,相对是“身”也可以反作用于“心”的过程。

善与恶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根据以上的“价值观”,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坚持对自己自觉升高人性,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坚持自觉降低人性,这就是善的源头。相反,对自己自觉降低人性,对他人、社会和自然自觉升高人性,这就是恶的源头。

试想,古今中外所有好的、善的、美的行为,不都是对自己,以努力思考、勤奋学习和辛勤劳动的付出,来取得社会的认可回报;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以谦虚、感恩即付出的心态,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尊重、关心、爱护和帮助的付出吗?因此,我觉得,对自己坚持自觉升高人性,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坚持自觉降低人性,这就是善。因为人必须有人性活动这个善的因,然后才会有人的言行这个善的果。

相反,古今中外的所有坏的、恶的、丑的言行,不都是对自己想不劳而获,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凡事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感觉、思考和行动所酿成的恶果吗?因此,我觉得对自己自觉降低人性,对他人、社会和自然自觉升高人性,这就是恶。因为,人必须有人性活动这个恶的因,然后才会有人的言行这个恶的果。

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地发觉到,善与恶只是人们的人性活动的方向不同而已。因此常言道“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成与败

根据以上的“价值观”,成功的人生就是,对自己不断地自觉升高人性,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感觉、思考和行动;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坚持自觉降低人性,以虚心、感恩和付出的心态,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社会和自然的角度去感觉、思考和行动。试想,古往今来,所有真正成功的人士不都是有意或无意地遵循着“人的价值观”而成就的吗?相反,所有真正失败的人士,不都是有意或无意地违反了“人的价值观”而造成的吗?

自爱和他爱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人都会说“我爱你”。但是,到底什么才是爱或爱是什么,却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根据以上的“价值观”,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爱可分为自爱和他爱(他爱包括恋爱)。自爱是人对自己坚持自觉升高人性;他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坚持自觉降低人性。恋爱是异性男女的相互吸引,是动物的本能。但是也离不开自爱和他爱的付出。

自爱与他爱的关系如同物质首先要吸收储存能量,然后才有能量的释放。也就是说,人必须首先有自爱的体现,然后才会有他爱的付出。试想,假如一个人连自己都不自爱,那么,他还能有什么能力去付出爱吗?哪怕连他自己的生活还需要他人为其付出呢!

附:着重说明一点,爱也是一个“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倘若只是长时间的单方面的给爱,那么就会很容易滋长对方“以自我为中心”的依赖心理。这就是“溺爱”。

爱与情

爱与情的关系,爱是情的纽带,有爱才有情,无爱便无情。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有不尽其数的夫妻之间感情破裂、婚姻解体,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之间的反目相向,互相仇视、互相残害等等的反常现象,究其原因,都是人们有意或无意中对他人不断地自觉升高人性,这种人性活动就会支配人以骄傲自负的心态,凡事都是首先站在自我的角度去感觉、思考与行动所酿成的恶果,也是人们无意中违反了能量的自然运动守恒规律,被规律所制裁的必然现象。所以说人类只有对他人自觉降低人性,即自觉遵循能量的自然运动守恒规律,人世间才会产生爱与情。

幸福观

幸福是什么或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而一。根据以上的观点,我认为,幸福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释。

从个人方面讲,幸福是一种人的感觉,这种感觉的产生来自于人性的满足。虽然说,我们每个人人性的结构是相同的。但是,因为人性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制约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人性有强弱之分。比如,有的人自尊心强,但自私心却弱。有的人自尊心弱,但自私心却强。有的人自尊心和自私心都强。有的人自尊心和自私心都弱,等等。因此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感是不一样的,而且是相对而言的。比如,同一件事,对于A来说是幸福的,但是对于B来说却是不幸福的。又如,同一件事,在某个时间段里,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幸福的,但是在另一个时间段里却是不幸福的。

从人性活动的发展方面讲,由于人性活动的发展规律是“同时相对的满足又不满足的永不满足的过程”。因此,当我们感觉到幸福的同时,相对的又是感觉不满足的过程。所以,人们往往会觉得幸福感很短暂,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这是人性活动的发展规律在起作用。

从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讲,因为人是生活在家庭、社会和自然中,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又是“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纯粹的个人的幸福而言,幸福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试想,假如一个人事业成功、物质生活幸福。但是家庭关系处理不好,他能幸福吗?再想,假如一个人事业成功,家庭和睦,但是没有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比如那些腐败的贪官,他们能幸福的长久吗?再往大的方面想,虽然当今人类的物质生活比较幸福,但是如果没有从根本上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人类能否持续长久的幸福吗?答案可想而知。

从“价值观”方面讲,人的幸福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自己必须坚持自觉升高人性;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必须坚持自觉降低人性。只有这样的人性活动,才能让人类同时过上幸福的物质生活和幸福的精神文明的生活。

(二)、解答世界性的难题

根据以上的“价值观”,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准绳来解答世界性的难题。

众所周知,当今的人类社会正步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由于全球市场的自由贸易,资本、人才和物资的自由流通与互补,极大地刺激并满足了人性对物质方面(即自私)的需求,同时也符合了“价值观”中的人对自己必须自觉升高人性。所以当今的社会,科学能高速发展,物质财富空前富有。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生活的同时,精神文明却踏步不前,甚至还存在着滑坡的趋势。究其原因,就是人们的人性活动缺少了对他人、社会和自然自觉降低人性。因此,社会上的许多有识之士才会振臂高呼:重建精神家园。

然而,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路在何方?我认为,只要我们以“价值观”为准绳,就可以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比如教育引导人们人人对自己,必须自觉升高人性,这样才能竞争为社会作贡献;人人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必须自觉降低人性,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共处。只有如此才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根据以上的“价值观”,我们就可以解答人类当前面临的最大困惑——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会冲突不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会越来越恶化的难题。我认为,所有这些难题都是人们对自己自觉或不自觉的升高人性,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同样的也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升高人性。因此才会导致这些困惑的发生和发展。我相信,只要社会上的决策者对公民能自觉降低人性,自觉以价值观为准绳来严格要求自己,并利用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来教育引导世界公民自觉树立理想的价值观。那么人类社会中,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之间就能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三)、改造社会意识形态

根据以上的“价值观”,我们就可以导出一条如何改造社会意识的可能途径。

政治

政治是一门如何管理人的学问。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只要能认识到人性和活动规律以及我们人人都能认同接受的“价值观”。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改善并利用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从人性活动的源头上去把握、教育、引导、管理人,重塑人性,进行各人自治。这样就有可能让老百姓过上平凡、真实、快乐的生活。这不就是我们当代哲学的起点和政治的目的吗?

道德、法律、宗教

道德是以规范的形式倡导教育人性活动,对己必须自觉升高人性;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强者必须首先自觉降低人性。然而遗憾的是,当今的社会道德,虽然比较重视倡导教育人们的人性活动,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必须自觉降低人性。但是却忽视了倡导教育人们的人性活动,对自己必须自觉升高人性。对他人,强者必须首先自觉降低人性。也缺少了提倡教育人们对自己必须自觉升高人性。

法律是以强制的手段去制约人性活动,对己不能自觉降低人性;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不能自觉升高人性。然而遗憾的是,当今的社会法律虽然有制约人们的人性活动,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不能自觉升高人性。但是却没有办法去制约人们的人性活动,对自己是不能自觉降低人性,对他人强者必须首先自觉降低人性。

由此,我们就不难感觉到,当今的社会法律,它起制约人们的人性活动的功能是被动的,滞后的。而道德和教育,它教育引导人们的人性活动的功能是主动的,超前的。

宗教是以信仰的方式,倡导教育人们的人性活动,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必须自觉降低人性。特别是对自然更为崇拜和敬仰,然而却缺少倡导教育人们对自己必须自觉升高人性。

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如何为人。因此,我认为:首先教育者自己必须懂得如何为人。即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准绳去学习做人。这样才能给受教育者起引领的作用。其次,教育者必须首先对受教育者自觉降低人性,这样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去感觉、思考和行动。也就是说教育者要放下架子,尊重受教育者,这样才能与其产生良性互动。在双方的互动过程中,再去教育、引导受教育者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传授科学知识就容易多了,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不能产生良性互动,那么,教育就是件困难的事,往往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注:当前我国教育界所推行的素质教育其本质就是教人如何为人。)

附:为了进一步验证上面的教育观点,我想借此机会与读者朋友分享一些如何教育引导孩子(幼儿)的个人感觉经验。我是一个六十几岁的老农,现时在家帮儿子带孩子。因为我有充足的时间经常与孙子一起玩,所以也就结识了许多邻居家的小孩。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我有意地用上面的教育观点去与孩子们相处,取得了可喜的验证。比如,我对孩子,首先自觉降低人性,即放下架子,保持童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感觉、思考和行动。经常与孩子们一起玩游戏,并在游戏中教孩子一些为人的基本常识和一般的科学常识。在玩的过程中,我尊重孩子,认真地倾听他们的话,一视同仁地把每个孩子都当成朋友,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这样孩子们也非常尊重我,也喜欢听我的话,毫不夸张地说,许多孩子听我的话胜于他们的亲人。他们有什么好奇的,快乐的,或者伤心的事都会找我分享,遇到矛盾分歧也喜欢找我评判解决。我在孩子们的心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孩子王。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凡响的效果呢?我想肯定是因为我对孩子们自觉降低了大人的尊严,所以我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不是降低,反而是升高了尊严。

试想,如果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有了这样的良性互动,那么教育不就可以事半功倍了吗?举一反三,在此建议,社会上的领导、老师、家长等等,即所谓的教育者,不妨一试。

哲学

根据以上的“价值观”,中西哲学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互补,融会贯通。

中国哲学的主流偏向于倡导教育人们的人性活动——对他人必须自觉降低人性。比如,儒家提倡教育人们对他人必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等的仁爱思想。道家提倡权力者必须“无为而治”、“谦下包容”如水品质的思想。佛家倡导人们对他人必须“慈悲为怀”、“宽容大度”等的“博爱”思想。因此中国人情感厚重,关系牢固,治国倾向于“德”治。然而遗憾的是,中国哲学不但没有提倡人性活动——对自己必须自觉升高人性。而且还有意或无意中压抑了人性活动——对自己只能自觉降低人性。比如,儒家的继承者还提倡人必须“存天理,去人欲”等。佛道两家则倡议人必须“清心寡欲”、“脱离尘世”、“修道成佛”等。因此,中国近代的科学发展比较滞后。(注:对自己自觉降低人性其实就是自觉降低对“名利”欲望的追求。)

西方哲学的主流则偏向于提倡教育人们的人性活动——对己必须自觉升高人性。比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尼采的“人就是自己的人生上帝”、“超人”等等。因此西方人的个性比较张扬,他们向往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敢于怀疑、反抗并超越权威。所以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比较快。虽然西方的宗教也倡议人们必须遵守《圣经》里的黄金法则“无论何事,你愿意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但是因为宗教缺少科学的支撑,所以不能与主流哲学抗衡。因此西方人情感淡薄,关系松散,治国着重于“法”制。

总之,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由于目前还没有认识到人性是什么,以及人性活动的规律,所以人们还无法控制、驾驭人性活动遵循自然规律运行。因此,当代人性活动正处于空虚、迷茫的境地。

哲学是统一一切学问的万学之学。所以,我认为,人类想要认识和改变自己(包括他人、社会和自然),当务之急就是必须重新建立一种全人类共同且适用的新哲学。(注:其实人在认识改变自己的同时,相对的也是在认识改变对象的过程。)

理想的社会结构

根据以上的“价值观”,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理想的社会结构必然是一个健全的有机整体,就像一个人的健康的肌体结构一样,有脑神经循环这样最高的指挥系统,有高度完善的血液循环系统,有消化和排泄系统等;有大脑、心脏、肝、肺、胃肠等;有头、手、脚等等。总之,人的肌体是由亿万个不同的单个细胞有机地组成,每一个细胞都有各自的位置和功能。(注:这里的每一个细胞,就像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自觉不断挖掘潜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为社会作最大贡献。)细胞与细胞之间既互相竞争又互相补充。(注:这里的细胞与细胞之间,就像人与人之间,对自己必须自觉升高人性,这样才能产生竞争;对他人必须自觉降低人性,这样才能互补。)它们都能为整个有机体尽到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都能平等地享受到整体对其的关爱和保护。尚若哪一个系统或哪一个细胞出了故障或受到外界的伤害,最高指挥系统就会发出指令,马上调动一切机能去补救。我想,如果人能在这样一个理想的、自然的社会结构中生活,那就是人类世代所追求的真正幸福的快乐的生活。

三、重解哲学范畴

如果以上的结论成立,我们就可以重新解释哲学范畴。

思维与存在

如果人性活动可以支配人的感觉、思维和行动,不同的人性活动可以支配人不同的感觉、思维和行动。那么我们就可以这么认为,思维和存在不能构成对应关系,真正能构成对应关系的是人性与物质。因此,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人性与物质,而不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人性与精神

人的精神是人性活动的产物。比如,一个人如果对自己自觉升高人性,那么这种人性活动才会支配人以积极的心态去感受、思考和行动。由于人的心态是积极的,所以这个人的精神一定是坚强、乐观的。相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自觉降低人性,那么这种人性活动就会支配人以消极的心态去感受、思考和行动。由于人的心态是消极的,所以这个人的精神必然是脆弱、悲观的。又如,一个人如果对他人能自觉降低人性,那么这种人性活动才会支配人以谦虚的心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思考和行动。由于人的心态是谦虚和付出的,所以这个人的精神必然是高尚的。相反,如果一个人对他人自觉升高人性,那么这种人性活动就会支配人以骄傲的心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感受、思考和行动。由于人的心态是骄傲的,所以这个人的精神必然是自私低贱的。

科学与哲学

科学是以“实证”的方法去探索研究物质的结构、运动、变化、发展以及运动的特殊规律的理论学说。哲学是以“直觉”反思的方法去感觉、思考、探索人性结构、活动,变化、发展以及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物质的结构、运动、变化、发展以及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学说。打个比方,科学研究的是“多”,而哲学研究的则是“一”。“一”可以启示引导“多”,而“多”则可以证实“一”的存在。或且说有了“一”,“多”的存在就会有依据,才不会感觉空虚和荒诞。有了“多”,“一”的存在就会得到证实,才会感觉真实可靠。

竞争与和谐

根据以上的“价值观”,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人类社会中,只有人人对自己自觉升高人性,这种人性活动才能支配人以积极的心态去感觉、思维和行动。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产生良性竞争,而只有人人竞争为社会作最大贡献,才能推动人们的物质生活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只有人人对他人(包括社会和自然)自觉降低人性,这种人性活动才能支配人以谦虚、感恩和付出的心态设身处地地首先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觉、思维和行动。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共处,而只有人人和谐共处,人类社会才有精神文明可言。

自由与必然

如果自然可以制约人对自己必须自觉升高人性;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必须自觉降低人性,那么,人是没有绝对的自由,而只有相对的自由。也就是说,人对自己,虽然有凭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职业的自由,但没有不为社会作贡献的自由;对他人、社会和自然,虽然有选择朋友、伴侣、单位、家居等的自由,但没有不为其付出的自由。因此说,人只有相对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受必然所制约。

自由与平等

如果人性是“既是自尊又是自私”,那么,人性就是绝对的平等。但是因为人有选择的自由,所以才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对的不平等。因此可以说,目前人类社会中的所有相对的不平等都是人们的自由选择造成的。(注:有的不平等,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当事人能自由选择的,比如,出生在何时、何地、何家,这对当事人来说是没有选择的自由。但是对上一代人来说,却是一个自由选择的结果。)

无序和有序

根据以上的“价值观”,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人对自己必须自觉升高人性,这是自由的、无序的活动;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强者必须首先自觉降低人性,这是必然的、有序的活动过程。这是,物质粒子吸收能量产生无序运动的同时,相对是释放能量产生有序运动的过程在人类社会中的反映。例如,水分子吸收能量产生无序的布朗运动的同时,相对的是释放能量产生有序的回归自然运动的过程;电子吸收能量产生无序的,由基态跃迁激发态运动的同时,相对是释放能量产生有序的,由激发态跃归基态运动的过程。

时间与空间

如果物质运动与自然之间的互动规律是“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那么,物质运动和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由此我们就可以解释芝诺悖论。

关于“飞矢不动”悖论,我认为,飞行中的箭在某点的同时,相对的又不在某点,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也就是说,物体运动和时间的关系是共时性的,即“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芝诺的错误在于把时间和物体运动的关系割裂开来。所以才有“飞矢不动”悖论。

关于“阿基硫斯追不上乌龟”悖论,芝诺犯下了两种错误:一、他把两个不同的过程混为一谈。二、他把物体运动和时间分割开来。

关于“运动场上的机密”悖论,他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把两个不同的运动过程混为一谈。

根据“同时相对的互动规律”我们还可以把自然科学中的四种相互作用力(引力、电磁力、强、弱作用力)在此基础上统一起来。比如,A粒子引力作用于B粒子的同时,相对的是B粒子斥力反作用于A粒子的过程。举一反三,电磁力、强、弱作用力也一样的都是“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这样就可以解答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的问题。

四、宇宙观

如果物质运动与自然之间的互动规律是“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恒星的引力作用于行星的同时,相对的也是行星的斥力反作用于恒星的过程。这恒星的引力与行星的斥力的同时相对运动产生了行星绕恒星的公转现象。

我们知道恒星具有引力,又能释放能量。所以可以说是恒星的能量释放产生了引力。而行星既能吸收能量,又能释放能量。所以可以说,行星吸收能量产生斥力的同时,相对的也是释放能量产生引力的过程。这自身的引力与斥力的同时相对运动产生了行星自转现象。广而言之,宇宙间除恒星(即白洞)只有引力,没有斥力,而黑洞只有斥力,没有引力外,其他一切物质都是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从以上的直觉推理中,我们不就可以回答牛顿关于“引力疑难问题”了吗?自然界根本就不存在着所谓“第一推动者”。(注:因为黑洞内部的低温,所以只能吸收能量,因此连光线也逃脱不了。关于黑洞只有斥力,没有引力,虽然有悖于科学常识,但是,我相信,以目前的科技是完全有能力去验证的。)

如果说物质运动与自然之间的互动规律是“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爱因斯坦的“质能互换原理”理解为:物质在自然高温的制约下,可以消失其质量转变为巨大的能量的同时,相对的是巨大的能量在自然的低温中也可以转变为具有质量的物质粒子。

从以上物质内部质能互换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宇宙运动的过程。

恒星的引力作用吸收了太空中飘流的物质,而物质在恒星内部高温的作用下,产生了热核聚变,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同时,巨大的能量在黑洞低温的作用下转变为具有质量的物质粒子飘向太空(斥力作用)。这无限循环的吸收、转化产生了宇宙运动。所以说,宇宙的本源即是物质的本性,它是“既是能量又是质量”的矛盾结构,宇宙的运动是永恒的。

由此,我们不就可以解答著名的“奥尔伯斯佯谬”(夜空为什么会暗淡无光)了吗?同时,也可以解释恩格斯提出的“宇宙以铁的规律发散出去的能量,必然在另外的地方以铁的规律再集中起来”的论断。也可以解释现代物理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等复杂性理论的基本思想,无序可以成为有序之源,自然界存在着自发地趋向于有序和自组织的情形。换言之,自然界中存在着物质吸收能量,产生无序运动的同时,相对是释放能量,产生有序运动的过程。(附:科学告诉我们,太阳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大火球,中心温度高达一千四百万度以上。它的大气中主要成分是氢和氦,那些氢不断地在太阳内部产生热核聚变反应,释放巨大的能量,并放射出强烈的光芒。试问,如果太阳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那么是什么力量在控制着氢的热核聚变的有序进行而不发生连锁大爆炸呢?或者说在太阳内部的高温高能的环境里氢还能存在吗?)

如果说宇宙的运动过程是“质能同时相对的互换过程”,那么,早在远古时期中国的先哲们就已经感悟到了,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不能用清晰的言辞表达而已。例如,《易经》中的“太极”阴阳互动。“阴”就是“质量”,“阳”就是“能量”。阴阳互动而万物生。也就是说,在“质能同时相对的互换过程”中产生了万物,所以说万物的本原就是“既是能量又是质量”的矛盾结构。又如,《道德经》中的第一章第一、二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认为其中的意思是说:“道”是可以被人感知的,但不好用言辞表达。第二句“无,名天下是始;有,万物之母”。我认为“有”就是“质量”,“无”就是“能量”,“质能同时相对的互换过程”中产生了万物。

所以说“道”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既是能量又是质量”的矛盾结构,也是“质能同时相对的互换过程”。

《道德经》的最后一章,最后一句“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我认为,“天之道”就是自然规律——“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人之道”,就是以上的“价值观”:对自己必须自觉升高人性;对他人(包括社会和自然)强者必须首先自觉降低人性。这就是中国先哲们所追求向往的“天人合一”的真正含义。

行文即将结束。在此,我想有必要用较通俗的语言简单地重新回答前面引言中提出的如何做人的问题。我觉得做人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每个人能自觉地把握好两个过程就可以了。第一,如果你想要取得“名利”欲望的满足,那么自己必须尽最大能力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相对的社会才会给予认可回报于你。第二,如果你想拥有和睦美好的人际关系,那么强者就必须首先尊重、帮助弱者的同时,相对的弱者才会反馈回报于你。“有付出才有 回报”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懂得的简单做人道理。也是人们的本性活动自觉遵循“同时相对的互动规律”的结果。

结束语: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我认为,人类在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人性和活动规律之前,难免会认为自己的人性和活动及其复杂深奥。而一旦被人们所认识,那么显像在我们面前的一切都会变的简单。所以说,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其实并不难,说到底就是怎样应用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去教育、引导改造个人人性活动轨迹顺其自然规律运行。限于本人的能力,以上论证不免粗疏浅薄。自知简陋,许多地方不尽人意,可她却是本人花去二十多年的心血倾心钻研并在许多人的帮助下,反复修改至今才勉强写出的。在此,殷切希望社会上所有关心自己以及人类命运的同仁,大家共同来探讨验证,也许她能为人类建构一个和谐的社会提供一条改造人的途径。同时,还有望为人类认识自然提供一种直观的、简单的、美的新视角宇宙观。这样科学与人文、天与人也许还真能合一哩!

作者:付金富(农民)

日期:2022年10月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