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皇帝的生活,人们总是有诸多想象,特别是距离我们较近的明清皇帝,更是频繁出现在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之中,迎合了大家的向往。但是,历史上,真实皇帝的日常生活可能并非如此,特别是清朝的皇帝,受制于祖宗遗制,成为了最为辛苦,也最没有自由的皇帝。
在日常生活中,皇帝的一天也与影视、文学等呈现的颇为不同。比如清代皇帝的饮食生活不像民间所传的那样奢华,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受祖宗遗制的约束,因此清朝的皇帝都尽量不待在宫中。又比如御厨师的家大多数在北京西郊海淀,而且收入也并不如人们通常想象中的那样高,正如文中所说,即使地位最高的御厨师,也不过领七品俸禄而已。普通的御厨师,每月收入不过五六两银子。
作为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溥杰是一位书法家,但少有人知的是,溥杰夫人爱新觉罗·浩却对中国宫廷饮食研究颇深。爱新觉罗·浩是一位日本人,原名嵯峨浩,1937年与溥杰结为伉俪。在她所著的《食在宫廷》一书中,记录了她向晚清宫廷御厨和皇室人士学过并会做的166种宫廷菜点的来历、用料、做法、注意事项和食用方式等内容。在这些菜点之外,爱新觉罗·浩也记录了许多清朝简史、明清宫廷秘闻、清朝皇帝的饮食生活等内容,本文所选取的部分就是如此。显然,作为一日生活的重头戏,了解清朝皇帝的日常饮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还原皇帝日常生活的一天。
以下内容节选自《食在宫廷》一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食在宫廷》(增补新版),[日]爱新觉罗·浩著,马迟伯昌料理校订,王仁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8月版。
作者丨[日]爱新觉罗·浩
摘编丨安也
清代皇帝的饮食生活
不像民间所传的那样奢华
中国历代皇帝的生活,没有像清朝皇帝那样刻板的。因为清朝皇帝过于固守祖宗遗制,可以说皇帝是完全没有自由的,他们的一切都遵从祖宗的家法,公式化地度过一生的时光。
皇帝的饮食生活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谈论皇帝饮食生活的时候,最好先说说皇帝一天的起居规制。根据清朝宫廷惯例,皇帝在宫中时,早晨寅正三刻
(4时)
必须起床。在宫廷的专用话语中,把这叫作“请驾”。如果皇帝因为年幼还未理朝政,则允许再睡一会儿。一般说,起床后早晨6点必须去南书房读书。
养心殿
一到早晨4点,专门负责这件事的太监就来到皇帝的寝宫,大声说:“已经到请驾的时候啦!”连喊三声,皇帝必须立刻起床。接着,皇帝身边的太监随侍皇帝盥漱。然后,皇帝进食冰糖燕窝一品,这是用冰糖和燕窝煮制的甜点。接下来是早晨的觐见,即皇帝要准备去接受百官的觐见,从内宫乘轿去太和殿,前面是四名护卫,后面跟随着数名太监。返回的时候也是这样。回到内宫稍事休息,卯刻
(6时)
时再起床,辰刻
(8时)
进早餐。乾隆十九年
(1755)
五月十日的早餐记录是这样的:
肥鸡锅烧鸭子云片豆腐一品(肥鸡和锅烧鸭子再加上豆腐制成的菜)——厨师常二做。
燕窝火熏鸭丝一品(燕窝和熏鸭肉丝)——厨师常二做。
清汤西尔占一品——厨师荣贵做。
攒丝锅烧鸡一品(细切的锅烧鸡)——厨师荣贵做。
肥鸡火熏白菜一品(肥鸡熏制后再加入白菜制成的菜)——厨师常二做。三鲜丸子一品(肉丸子一品)——厨师常二做。
鹿筋炮肉一品(鹿筋用旺火烧制而成的菜一品)——厨师常二做。
清蒸鸭子糊猪肉喀尔沁攒肉一品(用盐汤渍的鸭子和猪肉)——厨师荣贵做。
上传炊鸡一品(宫中叫作炒鸡菜一品)——皇帝指定做的菜。
以上为正菜。
竹节卷小馒头一品(方形小馒头)
孙泥额芬白糕一品(夹着枣馅的白糕)
蜂糕一品(用米粉、面粉和蜂蜜蒸成的蛋糕样点心)
珐琅葵花盒小菜一品(饰有葵花纹的珐琅盒盛的酱小菜)
南小菜一品(苏州小菜)
炭腌菜一品(用盐长时间腌成的菜)
酱黄瓜一品(用酱油腌的黄瓜)
苏油茄子一品(花椒油拌茄子)
以上为酱小菜。
粳米饭一品(米饭一品)
以上为主食。
乾隆十九年二月初十的一份皇帝膳单
以上所记的是清朝最兴盛时期的皇帝饮食,即使这样我们也可以知道,清代皇帝的饮食生活根本不像民间所传的那样奢华,只是到了西太后时代,才如德龄女士所说的那样奢华。
早餐一结束,皇帝必要看上奏的奏折。这是各省上呈的文书,详细看完之后都要批示,然后送到军机处。接着接见满汉军机大臣,商议重要的朝政和从军机处送来的每日“见起”。“见起”和“早朝觐见”不同。“早朝觐见”是一种仪式,“见起”则是讨论政治的中心问题。在清朝的祖制中,引见对于地方官员的任命和升迁是必要的。引见是在觐见的时候拜见皇帝,是时被任命的官员不能直接和皇帝说话,一直跪着,按照顺序,一个人一个人地唱诵着自己的履历和祖宗三代的情况,然后退下。
乾清门御门听政处
根据清朝祖制,“见起”时,如果皇帝未成年,除摄政大臣在场以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许入内,太监也不能跟随左右。这只实行于极其亲密的满、汉官员。在这种场合,不用担心诸如刺客之类的危险。其所以对于任何的嫌疑也无须防备,是出于君臣以诚相待的缘故。再者忠于清朝的汉族官员非常多,这也可以说是又一个原因吧。
王公大臣的红绿头签(宗室王公用红头签,文职正三品以上和武职正二品以上用绿头签),因为在皇帝膳前呈递,故称“膳牌”
“见起”没有时间限制,“见起”数小时也是常有的事。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广东、广西两省吸鸦片的人很多,咸丰帝因担心鸦片之害而任命林则徐为两广总督。据说“见起”时,皇帝曾对林则徐说:“鸦片的害处,正像你也知道的那样。你很有才干,我希望你务必根绝此害。倘若此害未除,你我都没脸见九泉之下的祖先。”说完,皇帝泪如泉涌,林则徐也激动得哭倒在地上。像这样君臣以诚相待、忧国忧民的事不止一两件。“见起”结束时,往往已是下午1点钟了,此时皇帝回寝宫或是去别的宫殿吃点儿点心。
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受祖宗遗制约束
午餐是在未刻
(下午2时到4时之间)
进行,其数量、种类和早餐差不多。午餐后一般午睡一小时,这也是清朝宫廷的习惯。醒来后的活动有:召集著名学者讨论学问的“经筵”,同太后、皇后、妃嫔聊天。皇帝在宫中的娱乐,只限于看戏、写字、看书或画画等,其他的一律不允许。
晚餐也和早餐、午餐大致一样,即使饮酒也没关系,但是皇帝未成年时,太监则站在皇帝的膳桌前,待饮到一定程度时,便对皇帝说声“止饮”。皇帝在饮食方面最受约束的,莫过于不能同皇后、妃嫔一起进膳了,但和皇太后共进饮膳则没关系。虽然皇帝自己去皇后或妃嫔居住的地方是不碍事的,但这是非常麻烦的事。皇帝驾到某宫时,皇后或妃嫔务必跪在宫前迎接,进去后坐到龙座上,皇后或妃嫔要行三拜九叩礼。因为这样太繁缛,所以清朝历代皇帝很少到皇后或妃嫔的宫里去,而是将皇后或妃嫔召到自己的寝宫。
召时要有一种暗示,一般是皇帝将当日的晚餐赐给皇后或妃嫔。例如乾隆三十八年
(1773)
七月六日,皇帝将晚餐赐给了顺妃,而当天晚上乾隆帝就“迎接”了顺妃。
(康熙)成套餐具
“早朝觐见”是皇帝生活中最头痛的事,对大臣们来说也是最大的难关。赶上春、夏、秋三季问题还不大,如果遇上冬天北京的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加之觐见的太和殿非常大,而且没有暖房设备,所以殿内格外寒冷。不过皇帝的旁边有太监生的炉子,大臣们待的地方可就冷得不能待了。因此,当时一当上大臣的人,都置一件貂皮大衣以抵御严寒。
光绪初年,军机大臣倭仁是著名的义理学家和名臣,这位老先生为官非常清廉,甚至连买貂皮大衣的钱都没有,最后终于被冻死。后来袁世凯称帝时知道了这件事,就命人在太和殿龙座的两边安设了两个大暖炉,直到现在这两个大暖炉还在太和殿内。除了以下三种情况以外,这种“早朝觐见”一直到清朝结束也没有被废止。
第一是皇帝出巡、到承德离宫避暑或是在圆明园而不在北京皇宫。
第二是皇帝患病。
第三是有大功的大臣去世或是表达哀悼之意的时段。
除了这三种情况,清朝皇帝没有权力取消“早朝觐见”。像明朝的武宗皇帝那样好几年也不早起,甚至连群臣也不认识的事在清朝是没有的。
以上是清朝皇帝生活的大致情况。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受祖宗遗制的约束,因此清朝的皇帝看来都尽量不待在宫中。例如,康熙大帝经常在承德离宫、乾隆帝时常在圆明园、西太后则往往在颐和园,都是出于不能忍耐宫中约束的心理。西太后是一位非常聪明的人,她知道将海军经费转用于建设颐和园是不得人心的事,但又克制不了自己的欲望。看来建设颐和园的事也是历史上的一个矛盾。
皇帝不在宫中而住在皇家园林等地方时,其生活是比较自由的。第一,不进行“早朝觐见”也不碍事。第二,进膳时即使皇后或妃嫔在场也无妨,一切礼节都比宫中简单,但像百姓那样无拘无束还是不行的。每日的“见起”照常进行,上奏的文书必须给予批示,离北京皇宫的时间过长必会受到大臣的忠告。
以上稍微说了下清代皇帝的生活情况,下面我想介绍一下御膳房是怎样供应饮食、皇帝进膳方式是怎样的等。
皇帝饮食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由内务府来统领
皇帝的饮食生活绝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奢华,但是其机构却是非常庞大的。总而言之,皇帝饮食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由内务府来统领,膳房也归内务府管辖。
在宫廷内的皇室成员中,有皇太后、皇后、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另外有服侍皇帝的宫女、太监和在宫中服务并归内务府管辖的外廷执事,以及为皇帝服务的画家、服装师、园艺师,还有干力气活儿的“苏拉”等。此外,也有许多人在皇宫以外的离宫、园、庄等地方。这些人虽然不能和在皇宫服务的人相比较,但也有相同职务的人。
这样,再加上和皇帝有亲戚关系的人的服务人员,其服务人员的人数虽然不固定,但总之可达数千人。通常人们会觉得这些皇室成员及其服务人员的饮食均是由御膳房来提供的,而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儿。御膳房是专门为皇帝一个人设立的,不用说皇太后和皇后的膳房也是有区别的。皇帝一家子的生活费虽说是“空份”,但也是由内务府来管理的。因此我想详细介绍一下皇帝的御膳房的机构情况和它每天是怎样为皇帝服务的,再有皇后和妃嫔的日常饮食虽说是所谓的“空份”情况,也想对其加以说明。我想这样一来清宫饮食生活的情况大体上也就清楚了。
我在前面已经简略介绍了御膳房的机构情况,这里想稍微分析一下它的地位和工作。正像我在前面所说的那样,在御膳房中,有荤局、素局、挂炉局、点心局和饭局等。现在要说明的是,御膳房每天是怎样为皇帝提供饮食的。
皇帝的御用酒具——金錾云龙纹执壶、金杯
最使御膳房头疼的是,皇帝常常不一定在膳宫进餐。皇帝想用餐时,御膳房要不分时间、地点必须供应。例如皇帝散步时,点心局要把许多点心和茶放进两个圆笼里,由五六个人担着跟随在皇帝的后面,如果皇帝说“想吃点心或者是茶”,一分钟以内必须端上来,所以御膳房开餐没有固定的场所。御膳房的事务虽然归内务府管,但其烹调的地方却是不固定的。例如皇帝想在养心殿进膳时,御膳房的人必须到养心殿侍候。在颐和园进膳时,御膳房的人则必须随侍到颐和园。由此可以看出,御膳房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就是因为皇帝进膳的时间和地点不固定的缘故。
慈禧在颐和园仁寿殿前乘舆照。前右为大总管李莲英,左为二总管崔玉贵
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御膳房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准备了小炉子,以便用“行灶”烹调。二是“热锅”,“热锅”有两种式样,一种是冬天用的银碗,碗有两层,上层是菜肴,下层是汤,这种碗很美,和食物一起端到膳桌上。另一种是由二分厚的铁碗和两块很厚的铁板构成的器物,把做好的菜肴放入铁碗中,烧热两块铁板,一块放在碗下,一块盖在碗上,如果皇帝说“传膳”,就能把铁碗中的菜肴拨入瓷碗里供膳了。
清宫黄花梨木酒膳食挑
皇帝的饮食非常注意温度,米饭、粥和点心等虽然是由饭局和点心局的面点师做的,但服侍皇帝的却是太监。皇帝进膳时,粥或点心要先放到别的桌子上,太监把这些吃食一样一样分别盛入许多碗里,然后摆在皇帝面前的膳桌上。在皇帝进餐的过程中,太监要先用手一个个地摸摸碗,看看温度是否正好,然后再请皇帝享用。
御膳房特别下功夫钻研的,是历代皇帝的口味和爱好,为此御膳房上面的内务府不得不向皇帝的贴身太监请教。本来御膳房是由内务府掌管的,这样一来实际上管理御膳房的不是内务府而是太监,其原因就在这里。如果是皇帝特别喜欢的食物,御膳房每天都要预备。乾隆帝喜欢苏州菜和鸭子菜,在每天的御膳食单上这些菜不断。乾隆帝不大喜欢鱼翅,因此在御膳单上就经常没有鱼翅。鱼翅类的菜品大量出现在宫廷的膳桌上,据说是西太后以后。
紫禁城宁寿宫慈禧膳房一角
皇帝吃的东西不管是什么,御膳房都要把制作者的姓名写在膳单上。皇帝指定美味时,御膳房要立即照办。如果菜点做得好,皇帝要行赏,御膳房又有责任事先把赏金和物品准备好和保管好。这里所说的“膳单”,在清朝宫廷的专用语中叫作“照常膳底档”。由顺治帝进入北京,直到“满洲国”的出现,“照常膳底档”制度一直实行而没有变化。每天,御膳房执事都要详细地将皇帝一天所吃的东西记在膳底档上,然后请内务府大臣过目,再作为文书保存起来。宫中的“四执事库”是保存这些文书的地方。有关皇帝衣、食、住、行的文书,均在这里专门保存,其中以御膳房的文书为最多。
乾隆十二年(1747)十月初一的皇帝膳单
出自御膳房的菜大部分是御厨师每天根据自己的考虑做出来的,这是必要的。但也有皇帝指定的,所以在御膳房中最高的技术是每天怎样做才能满足皇帝的口味。御膳房除了专门准备皇帝的饮食以外,还要预备皇帝高兴的时候赏给宫中的皇后、妃嫔和外廷大臣的美味。在宫廷内,皇帝把美味作为赏品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对其所宠爱的妃、嫔更是如此,而把美味赏给宫廷外的人则比较少。一旦赏给宫廷外的人,御膳房发财的机会也就来了。据说西太后曾赏给袁世凯一只烤鸭,袁世凯就给了送烤鸭的人一万两银子。
御厨师的家大多数在北京西郊海淀
御膳房的厨师大多是内务府的旗人。作为专职者,除了一部分是在乾隆时代从浙江来的以外,其他的都是世袭的,这种情况在清朝三百年间几乎没有变化。
御厨师的家大多数在北京西郊海淀。作为特殊的阶层,他们的家庭非常殷实。因为家属都有事干,所以生活富裕。民国以后,这些人家道逐渐衰落,他们的子孙有开餐馆的,也有不忘昔日主人而跟随“满洲皇帝”继续当御厨师的。一般人认为御膳房厨师的待遇一定非常好,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即使地位最高的御厨师,也不过领七品俸禄而已。普通的御厨师,每月收入不过五六两银子,当然也有一些其他收入。
比如:第一是利用买各种原材料和蔬菜的机会。因为他们能够辨别物品的优劣进行选择,所以内务府便直接派他们去采买,于是其中财源大开。北京地安门外离皇宫最近,又是内务府八旗的根据地,所以很多人在那里做和皇宫有关系的买卖。这些人不是御膳房的厨师,他们的孩子、亲戚甚至亲友等,都赚皇帝的钱。西太后垂帘听政时,曾调查过御膳房的财务。西太后吃的鸡蛋每个需银二两,而当时用一两银子能买一百五十个鸡蛋,由此可知他们是怎样赚钱的。第二个赚钱的方法是,他们同地安门外的几家饭庄串通一气,销售御膳房剩下的原材料。当时地安门外的会贤堂和福全馆,就是因为买御膳房剩余的原材料而发财的。
清朝宫廷非常严格,内务府却很腐败。本来内务府的八旗和其他八旗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内务府八旗到底是皇帝的用人,受种种制度的制约,专门为皇帝服务,只听从皇帝的召唤,但在内务府当差的人,却变着法儿地赚皇帝的钱。
清朝历代皇帝都受家法的约束,不沾这些小事的边。皇宫外的各机构也无权过问这些事,因此内务府的势力日益扩大。他们不关心政治,只算计皇帝心里想的。民国以后,清朝政权不保,一般的旗人没有出路的时候,内务府的旗人仍然有钱,并继续担当宫中的差事。在“满洲皇帝”出清宫之前,皇帝同我丈夫溥杰一看当时的情况,连再当皇帝的野心也没有了。经常合计着到外面去玩,可又时常被内务府的旗人挽留。他们大概是怕没有皇帝就没了饭碗,从而失去发财的机会吧。
本来在满族人中,内务府的旗人不能同贵族结婚,他们的地位是很低的。我在“满洲国”宫廷的时候,有一位侍卫官叫存耆,他父亲增寿是清朝宫廷内务府的人,后来成了富翁,民国后和贵族结了婚,恐怕他自己也成贵族了吧。正像我在前面所说的那样,在皇帝的家属中,也有皇太后、皇后和贵妃等八个等级之别,这在明、清两代都是一样的。
根据清《宫中则例》,身份在妃子以上的,生活独立;妃子以下的,则根据皇帝的指示而生活。皇太后、皇后的地位虽然高,生活费不固定,但还是有不能同皇帝比的限制。皇后和妃嫔的生活费用都由内务府提供,每天的生活费有一定的预算,用专用术语来说,这叫作“空份”。空份和身份是根据皇帝的喜厌来决定的,同时也考虑其实际情况。如果生了皇子或皇女,那么空份就增加三分之一。假如受到皇帝的宠爱,或近侍于皇太后,或因经常为皇帝服务而有功,那么根据清《宫中则例》,就受到赐字的殊荣。一赐字,就意味着增加空份。
西太后垂帘听政于同治、光绪两代,计赐字十六个。这十六个字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这是清代后妃赐字的最高纪录。每赐两个字,每年的加餐费即空份就增加二十四万两银子。十六个字,计增给空份之外二百八十万两银子的生活费。根据清《宫中则例》,从“答应”渐渐升至贵人、妃、贵妃,最后升至皇后和皇太后是可能的。
但在清朝宫廷中,晋升却是相当困难的。最重要的是要生皇子,如果这位皇子能继承帝位,那么就能够登上最高的台阶。在这方面,明宫不像清宫那样严格,所以在明朝宫廷中多次发生妃嫔事件。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曾发生宫女谋杀皇帝的事件。
原来,嘉靖帝最初喜欢宫女杨金英,并许诺将她升为妃。但后来嘉靖帝又喜欢上曹宫女了,并把曹升为端妃。杨金英认为希望落空,便于嘉靖二十一年十月的某天夜里,趁皇帝熟睡之机,用绳子要把皇帝勒死,幸亏绳子错了扣,皇帝才没被勒死。宫女张金莲将此事报告了皇后,皇后急急忙忙亲自把皇帝救了出来。这件事在《明史》中写得非常详细。像这样的事,在清朝宫廷一次也没有发生。
慈禧太后照片,上方横联上写着她的一长串徽号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是皇帝和一位宫女的儿子。明光宗稀里糊涂地和宫女发生了关系并生了崇祯帝,又稀里糊涂地把这位宫女赶出了皇宫。后来崇祯当了皇帝,怎么也没能打听出他母亲的下落。当时在民间有一幅肖像,崇祯帝亲自乘车从正阳门将他妈妈的肖像迎进宫中,刚让上了年纪的人判定完,崇祯帝就失声痛哭起来。像这样悲惨的事在清朝宫廷中一件也没有。
妃嫔空份以外的收入
要看是否能得到皇帝欢心
在妃嫔的日常生活中,空份以外的收入要看是否能得到皇帝的欢心。如果得到皇帝的欢心,就能得到许多赏品和金钱。妃嫔们脾气不一样,其中有喜欢交换物品的,也有让太监去买东西的,还有把攒的钱送回自己家里的,这些都不受约束。妃嫔之间也重交际。例如赶上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和生日,都要互相送礼品,宫廷也允许她们举行宴会招待。皇帝、皇后、皇太后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万寿节和千秋节时,均得到所有妃嫔献的礼品,而皇帝、皇后和皇太后也回赐给她们物品,但妃嫔以下的则没有这种待遇。
清宫廷画家绘《月曼清游图·琼台玩月》,描绘后宫嫔妃八月十五登高赏月情形
如果皇太后健在,皇后每天早晨要去给皇太后请安,妃嫔们则没有这种资格。皇后给皇太后请安回来以后,妃嫔们才能去给皇太后请安。妃嫔们每天做完规定的事以后,在闲暇时读书是很必要的。教我的人在宫中被称作“内教习”,通常一个月有几天是读书的时间。妃嫔们如果喜欢书画,可以上奏皇帝,皇帝便会命内务府派内教习来。
储秀宫前的宫女
光绪帝最宠爱的是珍妃,她的内教习是著名学者文廷式。珍妃非常有学问,是一位能写善画的人。妃嫔们还必须学做针线活。其原因是,皇帝心情好的时候经常命妃嫔们献手艺。在乾隆二十六年
(1761)
四月二十二日的记录中写着:“皇帝把黑白赤青黄五色丝和金丝做的钱包带回宫中,命慎嫔做。”像这类事在宫中不止一件。在清朝宫廷中,每月要演两三天戏。这既是祖宗遗制,也是宫中的娱乐之一。但是,除了皇帝和皇太后作为奖赏许可妃嫔看戏之外,一般没有参加的资格。有意思的是,在妃嫔中间也有贫富差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皇帝喜厌不一,妃嫔性格各异,有好花钱的,也有交换礼品入迷的,还有因受皇帝的宠爱得到赏品而成为富人的。
所谓“空份”也是有一定规矩的。把妃嫔的地位和其所居的宫作为一个单位,可叫“储秀宫的空份”“钟粹宫的空份”等。把这种空份单写出来是十分麻烦的。从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到太监、宫女、御厨师和用人的姓名,从执事人员及贵人、常在、答应等人的姓名和妃嫔的身份,都应一一填写清楚。通常各宫必须设太监总管一人,其权力是相当大的。不用说太监、宫女、执事和用人等听其指挥,就是妃嫔们的行动也得受其制约,甚至皇帝不宠爱的妃嫔也很容易被他们所害。太监、宫女以外,一切在宫中当差的人都不能同妃嫔们见面。如果万一在路上碰到了妃嫔们,必须立刻转过身去,这在清朝宫廷用语中叫作“回避”。
光绪时期的宫廷腰牌
这样的“空份”都由内务府负责应酬。在内务府这样腐败的机构中,是有许多卑劣的做法的。对于不能得到皇帝宠爱的妃嫔,他们会用自己想出的种种办法不让她们出来。他们用很坏的米换走好米,随意抽走调料和蔬菜。看来他们发财的办法确实令人感到惊奇。
总而言之,虽是妃嫔,世态炎凉却是不一样的。以上是皇帝及其宫廷内亲属的简单情况,我想看到这里您对于他们的饮食和日常起居也就比较清楚了。下面想简略介绍一下宫廷中一般人的生活。能够住在宫廷的人,有内廷和外廷之别。外廷指东华门、西华门和午门一带,在这些地方当差的人很多,他们不能在宫中吃饭。乾清门的侍卫等都实行交替制,再加上靠近皇宫,所以都去皇宫外的饭馆吃饭。
所谓内廷是指三大宫殿的后面、所谓的皇宫内苑,在这里当差的人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不许随便出入,因公务从内务府带腰牌来才能出入。他们一两个月才准许回一趟家,因此他们要在宫中食宿。但宫中没有专门为他们服务的饮食设施,所以他们的饮食都由各宫的膳房主理。尽管这是不许可的,但已成公开的秘密,而且各宫的厨师也把这个作为发财的办法,厨师们把空份剩下来的东西卖给他们,从中得到钱财。这些事本来没有说明的必要,为了介绍宫廷生活的全貌,所以才补充这几句。
本文选自《食在宫廷》一书,较原文略有删节修改,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编辑丨张婷
校对丨危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