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赖英智 新音响New Audiophile

海芬尼4000瓦功放(最佳推荐神奇的超高音)(1)

很久没有做最佳推荐了。音响器材声音效果犹如青菜萝卜牛肉,发烧友各有所好,不可能有一致的标准。发烧线材尤其如此,我一直认为那是佳肴上桌前的最后调味,厉害的厨师只需洒上一点葱花香菜,或者几颗胡椒提鲜,美味就此完善。但有一种产品是每个人都可以用,而且几乎都会有明显效果,当然必须做最佳推荐,德国汉诺瓦Hanowa Moon II超高音就是新鲜上榜名单!!如果只把德国汉诺瓦Moon II当成普通的超高音,真是暴殄天物了!没有错,汉诺瓦Moon II的确是一只非常好的超高音,在超高音产品种类不多的市场上,凭借着延伸到60kHz仍响应平滑,峰值输出124dB的超凡特性,而且具有丰富调节功能,它已经能在音响界扬名立万了。但汉诺瓦给它一个独特名字--舞台声场扩展器,这正是Moon II的真正价值所在!

●型式:超高音喇叭

●使用单体:丝带高音×2

●频率响应:8kHz-60kHz

●灵敏度:95dB

●最大声压输出:108dB(峰值124dB)

●分频点:10 kHz/12 kHz/14 kHz/16 kHz/20 kHz

●阻抗:4欧姆

●扩散角度:116°x 116°

●尺寸:119×183×164 mm

●重量:2.6kg

超高音产品不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理论上人耳听闻上限是20kHz,能发出20kHz以上的超高音有用吗?二方面现代的音箱高音延伸多半都可达到25kHz或更高,所以才会有美国西湖Westlake老板Glenn Phoenix说加超高音愚不可及的说法。我认为Glenn Phoenix错了!这么说大概会得罪很多西湖音箱的拥簇者,其实科学家在研究人耳可听闻频率时,是以单独频率为准,也就是说必须单独听见指定频率才算,但真实世界中不太可能出现单一波形的声音,大部分音乐都是由数种频率组成的复合波形,就像数学算式一样,是A B C=X的叠加而成。

因此老发烧友会发现,即使因为年纪渐长失去对10kHz以上频率的敏感度,但我们还是能清楚分辨20kHz以上极高频泛音构成的空间效果。更何况很多音箱标示的频率响应,会受到聆听距离、离轴响应等因素自然衰减,波长很短的高频影响更大,实际到达耳朵时最高可能只有15kHz左右。额外加上超高音喇叭,为了就是补足空间自然衰减,让音乐的表现更全面,让音场的建构更立体。

海芬尼4000瓦功放(最佳推荐神奇的超高音)(2)

有一组数据很有趣。现代新设计的音箱都想尽办法提高带宽,高频超过50kHz的音箱就为数不少:

Avalon Eidolon Diamond : 100kHz

Estelon XB Diamond mk2 : 60kHz

JBL DD67000 : 60kHz (± 6 dB)

Kharma Exquisite Classique : 90kHz

Magico M2 : 50kHz

Marten Coltrane 3 : 60kHz

TAD Reference One : 100kHz

比较传统的设计者却认为20kHz也足够使用了,例如

ATC SCM 100 : 22kHz

B&W 801 D4 : 28kHz

Burmester B80 II : 25kHz

Rockport Aquila : 20kHz

Spendor SP100R2 : 20kHz

Wison Audio Sasha II : 27kHz

理论上超过20kHz声音只有家中的猫狗和树上的蝙蝠才听得到,前面提到,发烧友却能真切感觉得到,因为极高频可以让声音更透明、更有表现力,提供更多 "难以言喻" 的水分、空气、余韵。不仅如此,极高频甚至可以改变全部可听频段,透过大又笨重的低音单元发出的声音其细节必有损失,加入超高音正好弥补中低音单元反应不及的细微处。

以数字音源所用的升频补插处理举例,超高音喇叭也可视为模拟的捕插,只不过它是在最终端直接补插入声音。当然高频过多会破坏音响系统的平衡度,造成音色偏亮,甚至尖锐、刺耳让耳朵受不了,所以其实我们要的极高频的质,而不是量。使用古董音箱、全音域、同轴、老式号角音箱的玩家,或者希望音响听起来更透明、音场更立体、水分、空气、细节多一点,都可以尝试搭配超高音喇叭。

海芬尼4000瓦功放(最佳推荐神奇的超高音)(3)

汉诺瓦Moon II舞台声场扩展器的频率响应可到70kHz以上,由于丝带高音又薄又轻,最高灵敏度可达120dB(在20kHz处测得),加上分频器后仍有95dB,远超过大部分音箱

汉诺瓦Hanowa Moon II舞台声场扩展器选用两只订制的丝带式高音,一前一后独立反相发声。乍看我以为Hanowa采用了气动式单元,这种结构把很薄的振膜反复折叠,就像手风琴挤压发声一样,振膜面积大因此灵敏度高,但因为振膜阻尼不行也没有冲程,不适合做低音,德国Elac很早就拿来当高音使用。气动高音受限于振膜材料与厚度,极高频延伸并不出彩,售价四千多元的蒙多福Mundorf AMT23CM气动高音,标示的频率响应才到33kHz-6dB,灵敏度也只有90dB,我们在丹麦贵丰Gryphon的音箱上可见其踪影。Moon II使用的丝带单元是在一片超薄聚醚酰亚胺(PEI)薄膜上黏贴导电材料,厚度仅0.004mm(4微米),几乎没有什么重量。

这种由美国GE公司研发的超级工程塑料具有极佳耐高温以及抗化学性、阻燃、电气性、高强度、高刚性等优点,甚至可替代金属材料。PEI材料用在音响上并非创举,如此高音单元却是首见,由于又薄又轻,最高灵敏度可达120dB(在20kHz处测得),加上分频器后仍有95dB,远超过大部分音箱。极高频延伸到70kHz依然没有太多衰减,厂方很保守的只标示为60kHz,要知道德国的陶瓷高音,40kHz以上频响曲线已经惨不忍睹,并非所有贵价单元都可以当超高音使用的。

海芬尼4000瓦功放(最佳推荐神奇的超高音)(4)

汉诺瓦Moon II舞台声场扩展器使用的订制丝带高音,厚度仅0.004mm,几乎没有什么重量

由于Moon II的丝带单元最佳工作范围在10kHz-40kHz之间,完全可以弥补一般音箱的高频自然衰减,所以原厂设定了10/12/14/16/20kHz共五个分频点,二阶12dB的斜率透过精密电阻衰减完成,较高斜率固然有减少主音箱染色的好处,但衔接处未免过于突兀,所以Moon II用较低分频斜率过度。五个分频点加上多个音量调节,加起来就有数十种变化,搭配灵敏度86dB至96dB的音箱都没问题,已经涵盖市场上绝大多数的音箱产品了。

Moon II整个分频器用量不错,日本Alps六段开关(分频点切换)、高精度线性音量衰减器(每段10dB),透过英国ClarityCap电容与银箔电容来调声,内部接线用了汉诺瓦的参考级线材,焊锡都是含银材料。因为Moon II是前后双向双单元发声,所以取消了正相、反相的切换功能,摆位上反而更具弹性。前方的丝带单元可以手动关闭(后方的不能关闭),方便发烧友快速实时比对前后差异。

海芬尼4000瓦功放(最佳推荐神奇的超高音)(5)

原厂建议调整时最好从20kHz分频点开始,逐步往下切换,达到既能丰富小提琴与钢琴的色彩,又不会明显突出的程度。高频量感不要贪多,透过音量旋钮控制让Moon II的灵敏度比主音箱小个2dB左右,若有似无的才不会造成相位困扰。丝带式单元与一般金属、陶瓷单元不同,谐振点很高,失真很低,理论上不会改变主音箱的音色与质感,如果发现有此现象,就得提高Moon II的分频点或降低音量。Moon II超高音使用铝合金箱体,不但能吸收微小振动,还能最大程度降低音色的干扰,不过我觉得铝白色面板与喷砂灰色侧板太过抢眼,据悉原厂将有黑色阳极处理与木皮版本可选择,搭配上就更宽泛了。

把分频点设在20kHz还有意思吗?当然有!Moon II分频点定得越低,与主音箱重叠区域较多,听到的小提琴等高音乐器不但不会偏亮,反而更有厚度与重量感,但也的确会影响主音箱本身的音色。把分频点设在20kHz由于正是丝带单元效率最高处,Moon II还会把声音讯号往上拔升,很明显地带来更广阔空间效果与更好的泛音飘逸感。

海芬尼4000瓦功放(最佳推荐神奇的超高音)(6)

你可能注意到了,汉诺瓦Hanowa Moon II的丝带式高音并非竖直安放,而是横向安放。与其他超高音产品单纯只增加延伸不同,汉诺瓦还希望透过Moon II来拓展音场,所以才叫舞台声场扩展器。一般把带状高音单元竖直安放,目的无非是增加左右扩散性并限制垂直扩散性,往好处看是减少了天花板反射干扰,实际上我们发现音场的深度与高度也被限制了。Hanowa Moon II标示其扩散角度是116°x 116°,如同最好的球形单元可以形成完整球形波。不但如此,Moon II还在后方安装了一模一样的丝带式单元,也有音量增减,音场扩展调整正是Moon II神奇之处。

海芬尼4000瓦功放(最佳推荐神奇的超高音)(7)

汉诺瓦Moon II舞台声场扩展器在10kHz以上的失真率非常低,基本不会对主音箱造成音色改变

这种前后都发声的设计也称为Bi-pola(双极音箱)或Di-polar(偶极音箱)。双极音箱主要特征是前面和背面发出的声波同相,对摆放的位置要求不高,即使靠墙都可以达到扩展音场的效果。偶极音箱则是前后发出的声波反相,后面的声波通常需要经过一定的反射,对摆放的位置要求较高,不过音场效果更好。偶极音箱假如贴近平坦墙体,反射的效果会减弱,透过一些凹凸不平的表面,比如书架、扩散板或其它装饰材料,声波的往多方向扩散,音场规模与环绕效果就很好了。家庭影院THX规范就建议使用偶极音箱达到最佳环绕效果,不过这种产品设计比较复杂,价位也要高一些,汉诺瓦Hanowa Moon II舞台声场扩展器就属于偶极设计。

海芬尼4000瓦功放(最佳推荐神奇的超高音)(8)

我认为这才是Moon II获得最佳推荐的关键所在!不知道发烧友发现了吗?大部分的Hi-End音响系统,从古董音箱到一些运用新科技的现代产品,很多都很难在音场深度项目得分。的确在音乐厅舞台上宽度要大于深度,录音时调音台也没有控制音场深度的功能,但进行音响回放时,我会更希望声音是从音箱往后呈扇形展开,前低后高层次分明的伸展,就算极大音量时乐器与人声也不会冲到前面,定位结像依然稳定靠后,音场宽深结构依然不乱。

理想状况如此,但我在音响展会上,在代理商的听音房,甚或许多发烧友的系统上,很难得听到良好有序的音场深度,大部分都显得平面,更严重的还会靠前。而加上汉诺瓦Hanowa Moon II舞台声场扩展器,很轻易的,或者说瞬间就能获得音场加深、空间扩大、结像加高、乐团往后退的鲜明变化。音场变得更开阔开放,深度更远更后退的原因,主要是后方单元让回声与混响增加了,透过Moon II舞台声场扩展器还能听到音乐画面变得更缤纷,更生动,非常灵敏的丝带高音让细节丰富又轻松,音乐整体更鲜活愉悦。

海芬尼4000瓦功放(最佳推荐神奇的超高音)(9)

举个例子来说,RR唱片有张《天方夜谭》在英国Watford Colosseum录音,具有温润的堂韵与绝佳的混响效果,还有华丽令人惊艳的乐器质感,尤其是弱音下的小提琴独奏。加上Moon II后可以听到小提琴高把位的能量似乎更凝聚、穿透感更强、演奏者的情感表达更丰富。汉诺瓦舞台声场扩展器虽然不是金属振膜,《天方夜谭》中的嘹亮铜管吹奏,一声声划破空气的气团,带着浓郁的金黄色色泽闪闪发光,铙钹猛击时还显露出暗色中迸发的通清质感,除了解析力好、透明度高,还改变了原本过于温驯柔顺的音色,算是意外中的火花。

不过最让人吃惊的是第三乐章优美柔板之后,突然爆发的一阵金鼓齐鸣,左后方的定音鼓力道持续上升,快速抡击清晰又利落,结像立体得像是要跳出画面,位于舞台后缘的位置则稳定不动。我所做的只是把Moon II背板的音量开到3点钟位置,一个又宽广又辽阔的舞台形状就被勾勒出来,好精彩的演出!

海芬尼4000瓦功放(最佳推荐神奇的超高音)(10)

再来一张RR唱片John Rutter的《安魂曲》,由龟溪合唱乐团与达拉斯女声合唱乐团联袂演出,第7首《Pie Jesu》由长笛缓缓导出女声独唱,然后渐次交错着混声合唱与独唱,充满庄严祥和气息,曲中管风琴扮演重要角色,极低频沉着舒缓衬底,极轻、极沉,却又丰足清晰的极低频真是让人着迷。我的系统自认为音场深度表现不错,铝带高音加同轴单元流畅自然,但却少了一点鲜活感。加上Moon II后合唱团的前后排列更清晰,结像高度提升,左右扩展更延伸,不同声部之间的变化更生动,这些都是可预期的。

意外的是听感上连极低频的清晰度、线条感都发生变化!我的系统调整后管风琴激起的空气轻柔弥散在整个空间,好像棉花一样柔软,又像面团一般有韧性,听不到一点强劲力道,而空气流动却裹住全身,很难形容的感觉。在管风琴铺衬下,舞台上的规模愈加庞大,层次排列愈加明确,过往有一层薄纱现在被掀开了,在Moon II舞台声场扩展器帮助下我反复将这张唱片回放了两次,临睡前还忍不住对夫人说:我们家的音响好好听啊!

海芬尼4000瓦功放(最佳推荐神奇的超高音)(11)

Moon II后方单元的音量要开多大?太大了的确有种唱K加上回音器的错觉,我认为在不影响清晰度,不破坏主音箱平衡度的前提下,可以尽量加大!原本后方丝带单元的音量已经比前方要大很多,但别忘了它得透过充分反射才有最佳效果,音量开得越大,音场深度表现越明确。当管弦乐团与歌唱者都从音箱往后展开分布,大音量下也不前冲,而且空间感历历在目,人声与乐器定位高度拟真,甚至还赠送一丝柔软的质地,让激昂处的乐音更显柔美,这样的汉诺瓦Hanowa Moon II舞台声场扩展器,当然要给它最佳推荐!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