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多数情况下专业认同会等同于职业认同,主要提出概念包括:Olesen定义专业认同是个体在主观上的感受,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所学专业所能感受到的平衡和一致程度。
Welmond则认为专业认同是指学生觉得所学专业可以让人精力充沛并具有竞争意识,能够有较好的职业发展的同时还能够追求学术的真理和承担相关的责任。
Sullivan则认为专业认同是一个有效且重要的工具,能够在主观上改变思想,它包括职业具有的发展前景、选择职业的动机、对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和价值观等。
秦攀博认为专业认同是学生先要充分了解所学的专业,对专业的内容、技能等了解后,在此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接受与认可,通过外显行为和内心的匹配感受表现出来,是一种情感、态度认识和行为的移入过程。
秦丹等人认为专业认同指对于所学专业,学生个人存在着正面的评价和积极地感知,影响着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对以后工作的态度王顶明的研究说明专业认同在性别、专业类别、年级上存在差异,学生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显露自己的能力直接受到专业认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
李志等人的研究表明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学校层次、年级、专业选择意愿和专业类别,这些因素在专业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周三的研究表明专业认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和学生个人等。
益菲提出影响因素包括:对待消极状况能否理性应对、个体与专业的匹配程度、个体是否专业深入研究、同专业别人的高专业素质、在专业活动中是否胜任和有价值感、专业学习中的个人成长等等。张萌和李若兰的研究表明,专业认同对学习投入和学校归属感都显著相关,说明学校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都受到专业认同的影响。
于奇等人的研究表明定向工作的医学生专业认同度低于非定向,因为其多数不是自主选择的专业。纪凌开等人对大学生专业认同度对抑郁机制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专业认同越高,那么大学生抑郁倾向可能越低。
曾颢等人认为学业导师制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自我扩张在其中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陈奕荣和吴仲良研究表明专业认同在特殊教育师范生和学习投入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
Cohen-Scali认为专业认同水平受到早期的教育、家庭教育经验和社会的工作经验的影响。Noble等人在对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进行研究时,认为学生在课程上所学的经验会影响其职业认同水平,所以专业认同的形成需要在整个课程中渗透。
因为疫情的原因,最近国内外专业认同的相关研究很多是关于医学生和护理学学生的。Zeyu等人研究表明约86.7%的中国护生认为疫情积极地影响了护理的形象,这也大大提升了他们的专业认同度。同时Wang等人研究发现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专业认同也存在相关关系,这表明发展专业认同可能有助于医学生促进心理健康。
Jepsen等人最先提出了职业决策这一概念,认为职业决策时一个认知过程,即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和所了解职业的就业前景做出的职业选择。职业决策困难这一概念最早由凯恩斯提出,他认为人们为了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断衡量考虑的过程就是在进行职业决策,这一过程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而找到自己的目标职业。
在我国,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龙立荣和彭永新,他们认为职业决策困难是个体在进行职业决策时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这一困难。谢宝国和夏勉也给出新的定义,认为困难主要包括三种:一是个体能力不足以进行决策;二是不知道在已有职业里选择哪一个;三是在决策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关于人格特质的研究包括:张树凤等人对人格特质中的自立人格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进行研究,以特质焦虑作为研究路径,得出它们均与职业决策困难显著负相关,并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说明女性的人格特质和情感策略均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决策。所以,我们在进行职业教育和规划时可以针对不同的人格特质进行。
胡维芳等人对高职生职业决策困难进行研究,研究得出工科的高职生对于职业决策更明确和具体,而文科的相对宽泛,具有条理性强、责任感高、情绪越稳定的人也有更清晰的职业决策。
方小婷等人的研究得出具有主动型人格的学生,其会有更多的探索精神,会积极主动地收集关于职业的相关信息,降低职业决策难度。沈雪萍在自己修订的职业决策困难问卷的基础上,将职业自我效能感作为动机因素、使命感作为情感因素作为中介探究主动型人格对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从而定制合适的干预手段。
沈雪萍的研究和皮陆杨等人的研究均都证明了主动型人格与职业决策困难显著负相关,其中主动型人格还可以通过家庭、朋友和他人的支持,自主、关系和能力的需要对职业决策进行影响。张书皓等人的研究显示自我意识也是影响职业决策的重要因素,通过教育和指导等一些列方式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因为教育观念的不同,国外更早的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Duru等人的研究同样表明,职业决策困难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并认为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从而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了解自己适合的工作,再进行职业决策。
所以,影响职业决策困难的人格特质有很多,通过研究了解这些人格特质从而降低职业决策困难。
关于家庭和社会因素影响的研究主要包括:吕英建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得出在性别这一维度上职业决策困难存在差异,同时父母教养方式也存在巨大的影响,他认为在温暖和支持理解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有更高的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感,更容易选择适合和自己的职业,实现自我价值。
徐芃等人对职业决策困难水平进行数学建模分析,发现多个因子可以做出预判,可以通过此手段分析出可以通过干预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这些因素可以为我们之后研究职业决策困难提供思路。
张平等人通过研究社会支持在幸福感和职业决策困难中的影响,在职业决策困难水平较低的时候,社会支持和幸福感存在负相关。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社会支持度较高的家庭,学生可能具有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求职过程就会相对容易,但同时他们会有较低的成就感和效能感,导致幸福感水平较低。
薛艳对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和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认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要培养女性的独立性格,促进双性化人格类型教育,通过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共同努力,帮助女大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促进就业。
刘玎和卢宁将职业决策困难作为中介变量,探究其与网络成瘾和成熟动机的关系,并认为如果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指导,那么可能会改善网络成瘾的现象。
针对以上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建议,有助于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决策。杨光萍和谢宝国的研究说明,不同家庭社经地位的同学会带给学生不同的资源和眼界,从而间接地影响到职业决策。
韩春红的研究认为男性会受到更多外部原因的影响,从而导致职业决策困难。吴智军和杨叶玲则认为高校资源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产生影响,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扎实、不全面,所以不能系统的进行职业决策。
李晓等人的研究也说明家庭经济水平对职业决策存在影响,这可能说明家庭经济影响学生所能收集到的资源和就业信息,从而造成职业决策困难。
杨强等人对亲子依恋和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职业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安全的亲子依恋会降低职业决策困难的程度,可见原生家庭对职业决策困难存在非常显著的影响。
王艳辉等人认为在教师和家庭的帮助下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能够有效地降低职业决策困难的难度。Parola和Marcionetti的研究也显示父母的支持对职业决策起了关键作用,父母缺乏参与则会加深职业决策困难的程度。
所以综上所述,影响职业决策困难的因素多种多样,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人努力相互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