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空婉儿

6月27日,是《陈情令》播出的日子。转眼,《陈情令》已经播出一年了,原以为的“夏日限定”,最后是“来日方长”。今天,“陈情令一周年”上了热搜,有人疑惑:“还是第一次听说电视剧播出也有周年纪念”。

《陈情令》无疑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剧,整整一年过去了,至今大部分人热情不减。吸引大家的不只是《陈情令》的剧情,还有那300G的花絮,演员们的真情实感和努力付出,在《陈情令》里,有的人看到了美好,有的人看到了人性,有的人看到了自己。最后,大家都看到了诚意和感动。

《陈情令》主要讲述了魏无羡和蓝忘机从“不打不相识”到“结为毕生知己”的故事。因为势均力敌,因为三观相同,两人一起惩奸除恶、无愧于心。《陈情令》中塑造了姑苏蓝氏、云梦江氏、兰陵金氏、岐山温氏和清河聂氏五大世家,故事独立又交织,每个人物立体又饱满。

陈情令为什么这么火红(从观众心理主题思想)(1)

《陈情令》剧照

从最初豆瓣评分4.8分,到后来超过8分,《陈情令》评分的变化足见观众对这部剧的认可。《陈情令》在国外的评分甚至高达9.2分,两位主演的关注度一直跃居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榜首。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部未上星的“网剧”好评如潮?甚至横扫东南亚?

陈情令为什么这么火红(从观众心理主题思想)(2)

外网评分

本文主要从观众心理、主题思想、拍摄手法三个角度分析《陈情令》为什么让观众这么“上头”。

01观众心理:格式塔心理,适当留白

每个影视剧都是有生命的,如果说专家的认可,决定了影视剧生命的厚度,那么,观众的认可则决定了影视剧生命的长度。对于“网剧”而言,最重要的便是观众认可。

要取得观众认可,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度和更长远的影响度,那么,就应该了解观众的追剧心理。

随着时代发展,影视产业越来越发达,曾经那些毫无营养、空有其表的“雷剧”已经不再吃香,观众更希望看到一些能体现深度与内涵的优质作品。与此同时,由于生活节奏加快,观众追剧最主要的目的是放松身心,而不是学习知识,所以,只讲究深度、过于压抑的作品也很难得到传播。

简言之,一部受众广泛的作品,既需要一定的深度,又需要给予观众想象和放松的空间,不死板压抑。这就需要作品有一定的“留白”,以满足观众的“格式塔心理”。

所谓“留白”,就是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作品在表达上“点到即止”,让观众意犹未尽。

陈情令为什么这么火红(从观众心理主题思想)(3)

魏无羡(肖战饰演)

《陈情令》改编自《魔道祖师》,对于蓝忘机与魏无羡之间的感情,《陈情令》改编地更为含蓄。他们是互相吸引的毕生知己,是携手共济苍生的志同道合者。“含而不露,哀而不伤”。原著粉可以从若隐若现的剧情中“磕糖”,其他粉丝也不会觉得心理不适,“留白”运用得刚刚好。

《陈情令》的结尾也采用了“留白”的手法。魏无羡与蓝忘机分离后,魏无羡再次回到山上,一曲陈情,一声魏婴,但闻其声,不见其人,引发观众无限想象和讨论。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候,不表达便是最好的表达。

于果说:“艺术电影所涉及的心理功能是期待的功能,或者说当期待受我们的感情控制时,我们可以把它归类于想象力的心理功能。”

这就是著名的“格式塔心理”,也叫做“完形心理”。所谓“格式塔心理”,是指人们会根据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自动进行脑补,进行“完形”。这也就决定了“留白”的重要性。

我们来看这张图,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陈情令为什么这么火红(从观众心理主题思想)(4)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说看到了“五角星”,但是我们仔细看这张图,图中真的是“五角星”吗?其实这是一颗残缺的五角星,线与线之间并不相连,但是我们大脑会自动对它进行“完形”,把空缺的部分补充完整,这便是“格式塔心理”。

我们再看这张图,你觉得图中画的是妙龄少女还是年迈的老人?

陈情令为什么这么火红(从观众心理主题思想)(5)

有些人可能看到了“妙龄少女”,有些人可能看到了“年迈老人”,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我们大脑“完形”的结果。有些人将中间部分完形成妙龄少女的耳朵,有些人将这部分完形成年迈老人的眼睛,大脑不同的完形,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陈情令》便是抓住了观众的“格式塔心理”,在剧情改编上适当“留白”,让观众在想象中自动“脑补”未知的部分,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还能引发广泛探讨。

陈情令为什么这么火红(从观众心理主题思想)(6)

蓝忘机(王一博饰演)

02主题思想:剖析人性,人物立体

《陈情令》不是一部简单的仙侠剧,其中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立体的,从每个小人物中,我们能读出共性,探讨人性。这种通过小人物表达命运与人性的手法堪比《红楼梦》

剧中魏无羡与蓝忘机的知己情感天动地,云梦三姐弟的亲情也催人泪下。她叫江厌离,温柔又坚定,善良又执著。她最厌别离,却又不停地经历生离死别。从目睹家族被灭、父母双亡,到看着江澄自暴自弃,阿羡被人诬陷,最终为救阿羡,身陨不夜天。

“无别无离,无怨无悔,可还闻得一声阿羡?意难平,笑问苍天,回首却,不觉已过经年。”

师姐与阿羡的生离死别,既彰显了人性之善,也彰显了人性之恶。如果没有人性的贪婪与卑劣,又怎会有血洗不夜天的悲剧?金陵丧夫丧母,师姐家破人亡,魏婴绝望赴死,蓝湛悔恨等待,这一桩桩,一件件,又有哪一件不因人性而起?

陈情令为什么这么火红(从观众心理主题思想)(7)

江厌离(宣璐饰演)

“许我一生锄奸扶弱,无愧一心”,魏婴做到了,以生命为代价。

“我想带一人,回云深不知处,带回去,藏起了”,蓝湛做到了,以16年漫长的等待为代价。

“你说你仰慕我,那么为什么在你仰慕我的时候,我没有见过你。而我一人人喊打,你就跳出来摇旗呐喊。你的仰慕也太廉价了吧?你说你和我势不两立,你的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对我有什么影响吗?你的憎恶与仰慕都如此地廉价,怎么也好意思拿出来叫嚣!”

魏无羡在不夜天时说的话直击人性,所谓“墙倒众人推”莫过于此。肖战曾在采访时说希望自己像魏无羡那样,坚守自己的理想,哪知一语成谶,现在的肖战正在经历魏无羡不夜天时的状态。

陈情令为什么这么火红(从观众心理主题思想)(8)

薛洋因为小时候悲惨的身世,便将仇恨转移到世人身上,害得晓星尘误杀知己宋岚,最后被迫自杀;温逐流为报恩,不惜以他人性命为代价;金光瑶因为当年“一脚之恨”,不惜杀父杀妻杀子。他们是典型的“反派角色”,但是观众却恨不起来,究其原因,在于人物的立体性。

《陈情令》中的人物大多为圆形人物,而不是扁形人物。这里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人物是立体的,而不是单一的。

陈情令为什么这么火红(从观众心理主题思想)(9)

薛洋

03拍摄手法:草蛇灰线,伏行千里

《花月痕》中写道:“写秋痕,采秋,则更用暗中之明,明中之暗……草蛇灰线,马迹蛛丝,隐于不言,细入无间。”

所谓“草蛇灰线”,是指一条蛇从草丛中爬过,不会留下脚印,但是会留下若隐若现的痕迹。简单来说,在作品中使用“草蛇灰线”,就是“埋伏笔、留悬念”。

一部好的影视剧,要想吸引人,“伏笔”至关重要。但是伏笔的设置需要逻辑在线,既出乎观众意料,回过头来又让观众恍然大悟,感觉情理之中。

《陈情令》中便多次运用了“草蛇灰线”这一手法。在开篇时,魏婴在绝望中跳下悬崖,江澄“怨恨”地刺了一剑,但是剑落之处,并非魏婴,而是悬崖。开篇导演就采用了“草蛇灰线”的方法,暗示了江澄与魏婴微妙又复杂的关系。江澄对魏婴,有恨有怨,但更多的是关心与担忧。

陈情令为什么这么火红(从观众心理主题思想)(10)

魏婴在姑苏蓝氏听学时,魏婴表达了一个看法:“灵气也是气,怨气也是气。怨气为何不能为人所用?”这为后来魏婴另辟蹊径、修炼鬼道埋下了伏笔。

在魏婴和蓝湛屠戮玄武时,魏婴获得了一把“玄铁剑”,这也是一伏笔,为将来魏婴修炼阴虎符做铺垫。

在玄武洞中,魏婴身受重伤,让蓝湛给他唱一首歌,蓝湛唱了一首《忘羡》,这也为16年后蓝湛认出魏婴做铺垫。

诸如此类的“草蛇灰线,伏行千里”的手法,在《陈情令》中数不胜数,这正是导演和编剧安排的巧妙之处。观众在观剧之时,心中怀有悬念,看到后面恍然大悟,大赞剧情的逻辑性与巧妙性。

陈情令为什么这么火红(从观众心理主题思想)(11)

结语

《陈情令》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剧,它能获得如此成绩,一方面在于演员“共情式”的演技;另一方面在于服化道的用心、音乐的感染力。有人说《陈情令》是一部从主演到背景墙都认真拍戏的剧作,此言非虚。

《陈情令》抓住了观众的“格式塔心理”,采用“留白”的方式,给予观众想象的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同时,在主题表达上,《陈情令》不局限于简单的情情爱爱,而是探讨人类的共性,直击人性,试图让每个角色都立体而生动,给予每个角色血肉。在拍摄手法上,《陈情令》采用“草蛇灰线”的手法,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以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陈情令》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是一种必然,否则也不会有如此多的观众直呼“真香”。

作者介绍:星空婉儿,今日头条签约作者,青云计划获得者,一个酷爱读书、酷爱旅游的汉语言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座右铭: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希望能以文会友,欢迎大家一起畅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