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大年初六,午饭过后,66岁的李新福溜达到村边的自家地里,边散步边琢磨起今年备春耕的事儿。

“这地变好了,咱种地更来劲啦。”李新福是吉林市桦甸市公吉乡大肚川村农民。村子东侧紧挨着大肚川水库,李新福家的玉米地在水库下游的河道旁。

干枯的河道荒滩让人触目惊心(观长白在这里)(1)

桦甸市水库生态

“全是洼地,经常被淹,眼瞅着上火,却没啥好办法。”李新福聊起前几年的境况一再叹息,村里很多地都是洼地,遭水淹是常事儿。

这两年,李新福种地咋来了劲头?水库淤泥还田,让李新福家的洼地变成了良田。

在李新福家的地头,放眼望去,平整后的耕地高出路面近1米。“都是从大肚川水库库底清出来的淤泥,政府免费为咱们村民平铺到低洼耕地上。”李新福抓起一把黝黑的土,不住赞叹,“洼地变高地,土老好了,贼有劲儿,这可真是让咱农民受益的好法子。”

干枯的河道荒滩让人触目惊心(观长白在这里)(2)

改良后的耕地

在桦甸市水利局局长曹辉看来,“淤泥还田”这个好办法,是迫于形势的“巧作为”。

桦甸市有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37座。“基本建成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曹辉介绍说,长年水土流失形成大量淤泥沉积,多数水库处于“带病运行”状态,清淤扩容刻不容缓。

2019年,桦甸市将水库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列入市重点项目,启动实施了生态修复、清淤扩容和生态防护三项工程。

与李新福几乎同龄的大肚川村水库,60多年来迎来首次清淤,理出约26万立方米淤泥。

干枯的河道荒滩让人触目惊心(观长白在这里)(3)

冬季抢抓水库清淤工程

从水库清出的淤泥占用库区周边大量土地且影响环境。淤泥该往何处去?桦甸市积极探索“淤泥还田”模式,解决淤泥稳定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

“咱们淤泥还成的田,已经种了两年。”李新福还清晰记得,村里启动淤泥还田,水库淤泥被村民们一车车拉进田里,眼见着洼地填平。

“淤泥能是好土么?”最初,李新福心里也有顾虑。听说库区堆积的淤泥全部经过有关部门检测,李新福的心才稍稍踏实。

桦甸市对库区淤泥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全部符合农用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且富含有机质、氮、磷等养分。“如在淤泥中检测出有害物,我们将先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置,再转运至集中安置点进行堆肥化处理。”曹辉介绍说。

检测在先,试点紧随其后,桦甸市鼓励水库周边村民“就地取材”,有效减少运费支出。因此,大肚川村得以率先将淤泥用于水毁土地回填平整、低洼劣质耕地改良和中低产田改造。

干枯的河道荒滩让人触目惊心(观长白在这里)(4)

水库淤泥回填低洼劣质耕地

“每亩地少用20多斤肥,还能增产20%。淤泥变成了咱们的宝贝耕地。”淤泥还田改善土壤,提升肥力,让李新福和村民得到了实在的收益。淤泥还田也在全市推广开来,桦甸市农业部门定期跟踪、观察地块农作物生长状态,检验淤泥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如今,桦甸市八道河子镇小孤山水库清淤蓄水后,水面垂直深度由1米多增加到4至5米。上游有泉水源源不断注入,小孤山水库冷水鱼养殖远近闻名。水库周边,用淤泥建设起绿化带,装点了这方秀水。

目前,桦甸市已完成水库生态修复、清淤扩容工程,新增绿化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清出淤泥450万立方米,去年淤泥还田地块扩大到560多公顷。

“淤泥还田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曹辉说。

文字:祝大伟

图片视频来源:桦甸市委宣传部

LOGO设计:姜 迪

策划:孟海鹰 祝大伟

统筹:朱思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