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漫山遍野的绿色孕育了一个又一个村庄,安宁平静的村庄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支教的大学生。近年来,不少大学生选择在暑期前往山村进行为期10天至一个月的短期支教。在他们看来,短期支教既能充实生活,又能丰富社会实践经历,是度过暑期的另一种选择。

山区孩子需要短期支教吗?短期支教又能为小山村带去些什么?参与过短期支教活动的大学生们有着自己的思考与答案。

以下是三位福建大学生关于短期支教经历的口述。

一扇窗:我们带来了些什么?

蓬壶青年支教成员洪力凡:

2021年夏天,我曾跟随蓬壶青年志愿队前往壶南小学参加了20天的短期支教。当时,我并未抱着鸿鹄之志,也知道短时间的实践不能使小山村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我仍有“为山区孩子打开一扇窗”的愿望。

教师去山区支教需要准备什么(短期支教有何意义)(1)

永春县蓬壶青年志愿队合影。受访者供图

壶南小学座落于福建省永春县蓬壶镇的一个小山村,师资力量薄弱,学校里的老师常常承担着一人同时教授多个年级、多门课程的任务。同时,学生们的课程也十分单调,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科目,他们很少拥有上其他课的机会。

或许我们能带来些不一样的东西。支教期间,大家为一至五年级的同学们准备了诗词、绘画、音乐、体育等额外课程。同时,邀请当地有名的南音演唱家为孩子们教唱;邀请永春纸织画协会、永春木偶戏协会等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老师们开授课程。

“我喜欢上小洪老师的音乐课。”最开始的时候,小纸条上努力写得横平竖直的字让我意识到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渴望。尽管20天的时间不能让他们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但能够燃起他们对艺术的兴趣,我已经感到很满足了。

其实,在这次短期支教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支教组织内部仍不够完善——由于参与支教的老师太多,20天内每人只能上五至六节课,导致孩子们无法全面了解课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和山区孩子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近。除了打开他们认识世界的窗,我们似乎也打开了他们心灵的窗。

重重大山不仅切断了山区孩子与外部的交流,也让他们的玩伴局限在山村的小世界中。写下的小纸条、共同玩耍的时光、离别时的不舍……或许,短暂的陪伴是我们能够给予他们的另一份“礼物”。

“短暂的相遇,双向的成长。”回家的大巴上,我在手机备忘录里打下了这十个字,并趴在窗户上和来送别的同学们不停地挥手。我相信,这段经历将始终留存于心。

原来“你好”和“再见”的距离是20天。

一盏灯: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福建师范大学风信子爱心义教团成员陈逸杰:

2022年,是我作为风信子爱心义教团成员,前往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福山小学进行暑期支教的第二年。与上次支教相比,这次我的心态更加平实,无论是过往建立的人际关系,还是曾经的教学经验,都让我有种“再一次回来”的感觉。

近几年,“短期支教就是作秀”等诸如此类的声音在网络上屡见不鲜。从表面看,短期支教确实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将知识融会贯通,也不能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连结。我想,只有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才能竭尽所能做些什么。

他们究竟需要些什么?

教师去山区支教需要准备什么(短期支教有何意义)(2)

福建师范大学风信子爱心义教团与福山小学同学合影。受访者供图

“老师,我原来以为福州、厦门就是很远的地方了,现在才知道外面有更大的世界。”某天课程结束后,有一位学生兴奋地跑过来这样对我说,我记得他的眼睛亮亮的。

当我为学生获得新知识而感到高兴时,心里也不由泛起一阵酸涩。由于教育资源差异,山区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并不全面。于他们而言,世界的构成仅是福州、厦门、漳州和国外。

我还注意到,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如今的小山村远没有过去闭塞,几乎每个家庭都使用着智能手机,而山区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从小和祖父母一起生活,受到的管教并不严格,导致他们习惯用短视频来消磨课后时间,形成“信息茧房”,获取的内容十分有限。

“老师,你们明年还来吗?”临走前,一位叫小风的学生问我。小风是福山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女生,由于父亲独自一人把她和弟弟“拉扯”大,她对世界的好奇和所需要的陪伴被折射到手机中。所以,当像哥哥姐姐一样的“小老师”来教授新奇课程时,她愿意在学校度过暑期时光。

那时候,我们在课上一起交谈“世界是什么样的”,在课后一起打篮球、打羽毛球或是比赛跑步,并且一起吃饭,一起学习。

我感受到,在支教的两周内,因为“新面孔”的加入,山区孩子收获了一种特殊的陪伴。这种陪伴虽不能代替远在他乡的父母,也不能代替在田垄劳作的祖父母,但它就像一颗被种下的爱的种子,正萌芽于心间。

这次短期支教结束后,我对一开始的疑问有了答案。他们究竟需要些什么?我想是更广阔的视野、家长的“补位”、摆脱“信息茧房”的束缚,以及那些陪伴——真挚的、温暖的,或短或长的陪伴。

“轻装一路前行,远处灯火依旧”是在这次短期支教活动的主题语。但是,“灯火”的传递不能仅依靠我们,还应汇集千千万万个短期支教团队的力量。

灯火不灭,于你,于我,于他。

一种思考:短期支教的意义是什么?

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先锋团支部书记林颖菁:

2017年7月,那年我读大一。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在暑期前往云南省密址镇参加了10天的短期支教。这份实践让我意识到自己能够带给当地学生的东西实在太少了。我记得,当时刚与学生们有了交流,时间就画上句号,我不得不离开那里,就像一场“未完待续的梦”。

后来我思考,或许在自己往后的人生规划中,未必会再抽出时间去做支教这件事。于是在2020年7月,我踏上了长期支教的征途。这次的目的地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我用一年时间去做了这件一生难忘的事。

教师去山区支教需要准备什么(短期支教有何意义)(3)

林颖菁在云南省密址镇支教。受访者供图

到了宁夏,我发现长期支教和短期支教有很多不同。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不同,短期支教课程具有趣味性,是偏向于大部分支教地稀缺的体育或艺术类的“第二课堂”,比如我就为云南的孩子带去了陶笛;而长期支教课程则注重考试科目的教学,且在长期支教中,我们仅作为辅助角色。另一方面是融入深度不同,短期支教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体验;而长期支教耗时长,能够让我们真正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了解当地的生活风貌。

但现实中大家对短期支教的看法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短期支教的老师从教学延续性上肯定不如长期支教,毕竟孩子们每适应一位新老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若支教时间太短、老师更换太勤,对教学会产生负面影响。但在我看来,短期支教的意义不在于教授孩子们多少知识,而在于可以给他们带去一点点“走出去,看世界”的信念和动力。

另外,我觉得短期支教其实还是一种“双向奔赴”。对大学生来说,短期支教的意义在于亲身感受日常“看不到的世界”,同时切身实践国家精准帮扶的政策;于山区孩子而言,他们获得的是烈日与农活之外,另一种质感的假期。

“厦门是什么样的呀”“海是什么样的呀”……当我回想起那些单纯的闪闪发光的眼睛,才真正明白,是因为短期支教的经验,让我有了参加长期支教的动力。或许,短期支教是长期支教的铺垫,长期支教是短期支教的延续。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