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ypnosiaVX5

有研究指出,人们享受游戏等文化消费品时,不仅关注其“物质层面的功能利益”,更关注其“意义或内涵”等符号化意义 [1]。为了迎合消费者对符号化意义的需求,厂家自然重视挖掘游戏的品牌潜力;开发衍生作品作为拓展IP价值的重要途径,早已成为一门规模不小的生意。

但是,衍生作开发属于另辟蹊径,结果可能是柳暗花明,也可能在野路子上刹不住车,生产出东家、玩家都无言以对的奇妙作品……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1)

结合了“非对称对抗”理念的《生化危机:抵抗计划》,就有点让人担心

今天,我们就找几个衍生作品谈一谈:它们不一定是质量拔尖的,也未必是糟糕难玩的,但一定是开发思路奇诡让人觉得迷惑的。

支系作品遭遇脑洞设定

1990年前后,以哥特、阴沉、暴打妖魔鬼怪为特色的《恶魔城》突然决定和谐有爱一把,推出了《恶魔特别版:我是德古拉》(悪魔城すぺしゃる ぼくドラキュラくん, Kid Dracula)。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2)

也许是为了拓宽受众群体,KONAMI “萌化”了这个传统的关卡制横版动作。主角变成了“德古拉小子” (Kid Dracula):一个从长眠中醒来,披着父亲的斗篷,对抗魔神加拉莫斯 (Galamoth) 吸血鬼正太。

也不知道那些只玩过西蒙的玩家们有没有因为画风突变觉得困惑;但现在看来,这个豆丁吸血鬼后裔意外招人惦记。

有玩家仔细对比德古拉小子与《恶魔城》系列著名大孝子阿鲁卡多的异同,想要分析他们是不是同一个角色。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3)

这位三头身小朋友就是后来冷艳高贵的大少爷?!

HAL研究所、任天堂还把德古拉小子当彩蛋做进了2018年的《任天堂全明星大乱斗》:在“恶魔城”主题地图里,时不时会映照出德古拉小子的投影。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4)

同样是在支系作品里安排脑洞设定,有的衍生作就捞不到这种待遇,比如《洛克人足球》 (Maga Man Soccer)。

为了扩大品牌影响力,Capcom 在1995推出了这款衍生作品。每逢讨论“最差衍生游戏”、“最差洛克人作品”,总有玩家出来黑这款游戏 [2]。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5)

平心而论,《洛克人足球》是一款合格的足球游戏;另外,游戏公司让当家花旦“不务正业”参与体育运动,也属于业界正常操作(想想打网球的马里奥、开赛车的古惑狼)。怎么轮到洛克人上赛场,就只有嘘声呢?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6)

这游戏大概只能用于证明“元祖洛克人的滑铲就是足球滑铲”

区别可能在于,马里奥、古惑狼玩运动,不违背本来就轻松阳光的世界观;《我是德古拉》弄低幼设定,不影响与牛鬼蛇神作战的系列传统;让身为战斗特化机械战士洛克人放弃专长转而踢球?还在一个三天两头出现邪恶首脑危及社会安定的险恶世界观里?这就真是违和感满满了。

与电影电视的跨界孽缘

在游戏衍生作品中,游戏改编影视/影视改编游戏占比颇大。令人费解的是,这个领域由来已久,却始终佳作寥寥。

就游戏改编为影视剧来说,目前“票房最好”的游戏改编电影应该是《大侦探皮卡丘》。这部电影由同名3DS游戏衍生而来,而这款3DS游戏又是由知名RPG《精灵宝可梦》系列改编而来,来历算是有些曲折。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7)

操着大叔音的3DS游戏皮卡丘(左)与内置死侍的电影皮卡丘(右)

虽然电影《大侦探皮卡丘》票房压了《魔兽世界》一头,还远超《刺客信条》、《波斯王子》、《杀手47》、《古墓丽影》等游戏改编电影,但玩家/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却较为一般,毕竟电影剧情离游戏原作有些远,离影视套路又太近。

电影《大侦探皮卡丘》那不上不小的评分反映出一个有些尴尬的事实,人们似乎总是不待见游戏-影视衍生作品。

奈何游戏-影视的衍生界还真就是迷之操作频发。乌维·鲍尔等改编祸害刚刚销声匿迹,电影版索尼克的魔鬼面容还没从公众记忆里消退,最近育碧就又公布了几个思路有点清奇的游戏衍生剧,其中《看门狗》的改编动画特别让人在意。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8)

从骇客硬汉到赛博JK,这个弯转得特别急

据报道 [3],这部动画剧以“青少年超级黑客在就读的高中里解决犯罪”为主要剧情,剧中出现的黑客技术受《看门狗》游戏系列所启发,但并不与游戏世界观直接关联。原谅我美番看得少,拿不准这剧改出来是啥成色。

这种看不透猜不透的改编思路历史悠久,一个特别古老但也很有意思的例子便是1995年的格斗游戏《街头霸王:电影版》(Street Fighter: The Movie)。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9)

游戏当年的宣传图,简直是“猜猜我在COS谁”谜题

当年 Capcom 想在欧美市场扩大《街头霸王》的影响力,便组织拍摄了一部真人电影。为迎合美国百姓的审美情趣,还特意把故事主角从日本武道家隆改为美国大兵古烈,又请来动作明星尚格·云顿担任主演。

然后这个电影就评价扑街了……其实,大多数格斗游戏改编电影给人的感觉都不太妙,包括街霸后来的《春丽传》、两部《真人快打》、《拳皇》电影版。希望华纳最近筹拍的《真人快打》不要重蹈覆辙呀。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10)

电影版《街头霸王》海报

虽然《街头霸王》电影版饱受批评,但衍生电影的衍生游戏早被安排上了。Capcom 把街机版开发工作交给了 Incredible Technologies。

彼时欧美游戏市场上,如日中天的格斗游戏是以真人实拍动画、暴力血腥闻名的《真人快打》。Incredible Technologies 曾经开发过 《血腥风暴》 (BloodStorm) 并自号“真人快打杀手”,显然是觊觎着格斗游戏界江湖老大的位置。这下知名IP拿到手,还有片场演员与电影素材可供调用,怎能不正面刚一波?

于是这款视觉风格全面走偏的《街头霸王:电影版》就这么令人遗憾地诞生了。

一个“隆 vs 豪鬼”的经典场面,在系列正作里是这样的: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11)

在《街头霸王:电影版》里是这样的: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12)

而现代漫展上的粉丝表演是这样的: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13)

通过对比可以轻松发现,《街头霸王:电影版》的奇葩之处在于,砸进去众多人力物力,结果还不如粉丝制作的还原度高,更像是一个去掉血腥噱头的《真人快打》仿冒品。真是可惜了尚格·云顿等演员,敬业参演换来一场四不像的 Cosplay 秀。

版权旁落后的衍生惨剧

2013年左右,迪士尼收下了《星球大战》版权,转过头来就推出了手游《星球大战:小小死星》 (Star Wars: Tiny Death Star),一款休闲经营像素游戏。

当时部分星战粉丝听这个消息,立马就觉得“星战药丸”。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14)

《小小死星》既是加了脑洞设定的旁系衍生,又算容易出糗的影视改编,更是版权刚刚易主时期的产品:要是米老鼠不懂也不在乎星战,《小小死星》就是剥削品牌商业价值的开端怎么办?

所幸后来事实证明,看似漫不经心的《小小死星》其实值得一玩。粉丝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

这桩小小的波澜反映出,人们似乎认定在涉及IP使用权转让的情况下,衍生作很可能直接做崩。除了星战粉丝,《战锤》系列爱好者也常常忧心忡忡:因为早年 Games Workshop 授权不当,主要游戏开发商THQ还破产重组过,导致游戏开发权散落四方,每年都有质量参差的衍生作冒出来。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15)

近年的战锤衍生游戏有些值得一玩,有些则质量成谜

当然,偶尔也会出现个别精品战锤游戏,所以粉丝们还勉强能对付。1993年,赶上《林克:恶魔之脸》和《塞尔达:卡梅隆之杖》发售的塞尔达粉丝们,才是遭遇了真正的绝望之灾。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16)

这两款作品在《塞尔达》游戏史里还算有些地位,不仅是是少见的横版动作类,亦是第一款允许操作塞尔达公主“美救英雄”的作品……还是两个烂得惊天动地的CD-i 游戏。

从游戏性来说,《恶魔之脸》和《卡梅隆之杖》被很多人视为“不可游玩”,存在操作延迟、判定便秘、关卡鬼畜、交互繁琐、bug扎堆等无数恼人缺陷。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17)

《塞尔达:卡梅隆之杖》游戏画面

更令玩家气恼的是,虽然游戏使用了CD光盘媒介,但画面并没有因此好到哪里去,尤其是过场动画,恶名太大以至于成为了网络迷因。一眼看上去,游戏的动画表现还算凑合: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18)

一旦截图细看,就全是灼烧视网膜的邪神绘图: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19)

真·每一帧都是表情包素材

为祛除精神污染,请凝视正版塞尔达和林克洗眼10秒钟……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20)

这两款灾难游戏来历还有些复杂,与当年主机战争的合纵连横有关 [4]。

那年任天堂眼馋使用光盘的 SEGA CD,先是找上索尼合作自己的光盘主机(结果掰了,索尼只好自行鼓捣 Playstation),然后又找上飞利浦。

这个飞利浦就是卖剃须刀、照明电器、医疗器械那个飞利浦,当年曾想在家用主机市场里分一杯羹。任天堂的提案递上来,自然是开开心心签约合作。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21)

任天堂眼馋过一段时间的 SEGA CD

哪想到 SEGA CD 后续市场表现不行,任天堂萌生退意。先是丢开索尼,这回要撇下飞利浦,总跟合作方闹掰也不是个事啊,任天堂便把包括林克、塞尔达、加农等5个角色的使用权交给了飞利浦。

细说游戏背后的故事(知名游戏的迷惑衍生故事会)(22)

坑了塞尔达、马里奥的飞利浦主机 CD-i

虽然开发硬件的计划泡了汤,但人气角色揣在怀里也算有点收获,飞利浦急吼吼地安排人马,要求在一年内用60万美元,赶制出两部《塞尔达》衍生游戏,意图完美展现 CD-i 主机“全动态影像”、“高分辨率图像”、“CD级音效”等特点。

工期短暂,预算吃紧,CD-i 主机还存在技术缺陷,加上任天堂也没法提供切实技术支援,《恶魔之脸》和《卡梅隆之杖》只有在爹不疼娘不爱的情况下完成开发。

结果,自然是成为衍生开发界的经典反面教材。

结语

在收集衍生作品迷惑事迹的过程中,我发现奇葩衍生作似乎越来越少了。

《我是德古拉》、《洛克人足球》那种在旁系作品里乱搞设定的操作几乎绝迹。就算是热度不在的“刀牌”《Artifact》,也有老老实实还原《Dota》设定。

《街头霸王:电影版》那种尴尬改编愈发稀少,现在人们倾向于谨慎涉足游戏-影视衍生领域。《魔兽》、《最终幻想》等电影谋求与游戏更紧密的联系,《生化危机》电影版则单开故事线狠赚一笔,索尼克之流的沙雕制作则被喷到回炉重造。

CD-i 《塞尔达》游戏那样的悲剧也鲜少出现,大多数IP都被开发者小心保护着。印象里,近些年好像只有一款《合金装备:生存》因落到错误的人手里而质量雪崩。

也许,无数奇葩作品终于换来了足够多的经验教训,优质衍生作真的多过了稀烂衍生作。事实是否真是如此?有哪些好玩的衍生游戏曾让你乐在其中?有哪些乱来的衍生游戏还在重复历史错误?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杉果游戏的立场。

该文章属于杉果新媒体团队的深度原创文章栏目,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原创视频节目(AB 站)。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关注公众号「杉果游戏」以及微博 @杉果游戏官方微博、@杉果娘 Sonkwo。

资料来源

[1] 王晛. 游戏衍生品符号化感知对使用意愿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J]. 系统工程, 2010, 28(2):106-111.

[2] resetera:What's the worst spin-off game of a popular franchise...of all time?

[3] Hollywood Reporter: Ubisoft Planning Animated TV Adaptations of Popular Game Franchises (Exclusive)

[4] zeldadunge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