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童国风·郑风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注释

狡童:美貌少年。

息:安稳入睡。

野狐试译:

那个小伙多俊美,想要拉话不理会,爱他使我食无味。

那个小伙多俊美,想要亲近不理会,爱他使我无法睡。

野狐又译:

那个小伙实在瞎(ha), 他不和我把话拉,

他不和我把话拉 , 害我有饭吃不下。

那个小伙实在坏, 让我心里好奇怪,

我的心里好奇怪, 深夜不睡坐屋外。

古今讽刺诗 风诗今读(1)

戏谑笑骂也是诗

闻一多说:"最早的诗是骂人的诗,正好证明当时的社会是比较健全的。"这话是有点过头了,但比较准确的说明了一个事实,先民们活得简单、坦率、真实而自然,不像后世,越来越虚伪,活得也越来越累了。如果闻一多的话是可信的,那么这首诗是谁在骂?在骂谁?为啥骂?这倒是个有趣的问题

闻一多认为这是一个泼辣、大胆、热情的女子在"骂"一个帅哥,原因是她对人家心仪已久,人家对她没有兴趣。闻一多认为"故"是"婟"(hu)的借字,"婟"的有怜惜、爱恋的意思,"维子之故"是一个固定用法,属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中的一个特别形式,"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命是从","惟其疾之忧"……都属于这种情形,"惟"、"维"、"唯"在句首做语气词时可以通用。"是"、"之"是代词,复指前面的宾语,这句的实际内容只是"故(婟)子",就是爱你的意思,用这种句式只是为了强调,以加强说话的语气。"不与我食兮",字面意思是不愿同我吃饭,"食"常用来暗喻男女之事,这在《诗经》中很常见,后世对此已有共识。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我总疑心孔子是在删诗的时候说出了这句话。

对这首诗《毛诗序》谓郑昭公忽不能与贤人共图国事,致使祭仲擅权,危害国家,故诗人作此刺之。这种说法在后世千百年来一直被公认,一首好诗就这样久遭曲解,真是千古奇冤

古今讽刺诗 风诗今读(2)

依这首诗的内容,笔者臆测:一群半大的"坏小子"看见一个过路的陌生女子,他们就在路边大笑着唱出这样的歌谣来戏谑她。当然歌谣未必是他们原创的,可能后面另有其人,那个人借“坏小子”们杯中之酒来浇自己心中块垒。这种情形,在几十年前的农村是常常可以看到的。一个漂亮的姑娘从村口经过,有时会有一个小伙子教给几个半大小子几句顺口溜,让他们追着姑娘去喊,自己躲在树下偷着乐。那群"坏小子"不远不近的跟着姑娘喊唱,这时姑娘会低了头,加快步子赶路。也有泼辣的女子会回头来追打,那群小子就会大笑、大叫着散开、跑远,后又复聚拢来再唱。这样的表演反复几次,兴味索然了,那群小子就自行散开,去找别的乐子了。树下的小伙子也悻悻的离开了。

古今讽刺诗 风诗今读(3)

虽然这首诗不是女子在唱,但歌谣中的内容很有代表性的唱出了一些女子心中的情思,就像后世的闺怨诗,大都是男子写闺中女子的愁怨,这种代为申言的诗被称作代言体,只是在《狡童》这样的民歌中,那种含蓄温婉变得更直白坦率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闻一多先生的见解还是差可成立的,这样来说也算是我无知无畏吧。

古今讽刺诗 风诗今读(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