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5点半,晓雪已经将红“包子”(因后备箱大而得此昵称)停在了亦庄康龙化成公司门前,她习惯性地打开音乐,稍稍靠在驾驶座上,开始刷手机。十几分钟后,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穿戴整洁的男士走了出来,两人轻轻地相视一笑,男士便自然地坐在了副驾驶上。
原来,这位男士叫刘泽,38岁,是滴滴顺风车乘客;晓雪,32岁,是滴滴顺风车车主,他们都在亦庄经济开发区上班,刘泽是药物公司的财务主管,晓雪是生物制药研究员,再加上他们同住在天津的河东区和河西区,两家相距驾车也就是十几分钟的距离。周一顺路上班,周五顺路回家,彼此便成了折返京津最好的陪伴。
刘泽的顺风车主页头像刚好是一男一女的合照,晓雪估摸着是夫妻俩,便主动跟刘泽打招呼了:
“您好!您那边一男一女?”晓雪问。
“对的。”刘泽答。
“您公司地址在哪儿?”晓雪问。
“康龙化成。”刘泽答。
“周五几点走?”晓雪问。
“5点半吧。”刘泽答。
“家在河西?”晓雪问。
“对的。”刘泽答。
简短的对话之后,两人便确定了周五一起回家。还能分担油费和过路费,晓雪说不出的激动。
与晓雪不一样,刘泽已经是乘客中拼车回家的“老司机”了。2015年11月,刘泽与康龙化成天津分公司签了工作合同,家在天津,待遇也不错,本来还挺高兴,可没过多久,因为北京总部需要,他又被调到了北京。
“这以后怎么来回啊?”刘泽第一次来北京,尝试了公交 高铁 地铁 公交的模式,起早不说,到公司花了将近3个小时,光是换乘地铁就换了3次——4号线、10号线和亦庄线,虽然只花了60多块,但太折腾人了。第一周回家时,他果断放弃了这种方式。
想着自己以前从天津到亦庄一路的折腾,刘泽琢磨着滴滴是不是有顺风车的产品?他下载了滴滴APP,打开一看果然有,而且还不贵,这之后往返京津的道路,刘泽果断选择了滴滴顺风车。
一个想省点儿油钱,一个想上下班方便又省钱,就这样通过滴滴顺风车,两个本不相识的人,不仅相遇,而且成了好朋友,建立了不用言说的默契——晓雪的副驾驶成了刘泽的专属座位。
公司近,住的地方也近,晓雪说这只是他俩经常一起的原因之一。“我是路痴,手机卡,导航不好用,头几次开车都是刘哥在给我指路。”晓雪说,更重要的是,刘哥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她,自己才对京津的线路熟悉,而做人要学会感恩,不能过河拆桥。
刘泽一向低调沉稳,所以晓雪怎么也不会知道,刘泽虽然比她早一年来北京,早一年拼车回家和上班,但由于是车主开车,自己一般也不会刻意记路,其实也不知道怎么走。“没办法,第一次坐晓雪车的时候,她说自己是跟着朋友开车过来的,方向感很差,那我作为男士,就必须扛着啊。”刘泽说自己在地图上找了好几条来回比较方便的路,自此,他也就成了晓雪的“导航仪”。
“该快就快,该慢就慢,没想到一个女生的驾驶技术那么好!”刘泽对晓雪开车的印象特别深刻,他说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会一直坐她的车,又快又稳,而且还能把握好时间,错开堵车和高峰,每次坐她的车回家都能在晚上7点半左右到达,早的时候7点左右就到了。
刘泽在公司是财务主管,在家里是6岁孩子的爸爸,安静、沉稳、绅士;晓雪在公司是生物制药研究员,在家是父母的乖乖女,活泼、热情、乐观。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有时候竟也能聊得热火朝天。说说公司新药物方面的事情,吐吐公司内部的槽,聊聊生活八卦,有时候刘哥再嬉唰一下晓雪,累了就听听音乐,2个小时的路程总是“嗖”地一下就过去了。
“他们周一早上都是‘呼噜噜,呼噜噜’”,晓雪也会吐槽。周一早上要赶9点的班,加上北京堵,一般6点钟就出门。为了防止自己睡觉,晓雪总是会在出发前猛灌自己一大杯咖啡,而到了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厕所。
周一灌自己咖啡是为了安全,周五把包括刘哥在内的其他两位乘客送到家门口也是为了安全。“就几步路而已,我要看到乘客进楼,才安心。”晓雪说,虽然顺风车有保险,但既然接了别人,一是缘分,更重要的是责任。
从2016年7月1日到未来,周日,刘泽下单来北京,晓雪接单;周四,刘泽下单回天津,晓雪接单。一周折返一次,他们已经同行了将近60次。就像刘泽说的,顺风车不仅是顺应时代而出来的出行方式,它已经跳脱了出行方式的意义,而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和信任的桥梁。这也正是他和晓雪的写照。
刘泽和晓雪的故事,是过去一年在滴滴出行平台上,通过顺风车往返出行的上百万人次中的一例,而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通过滴滴顺风车往返于北京、天津、河北各城市间的人次,预计到2017年底之前,将没有达到160万人次,相当于在北京和天津之间,新修了一条城际高铁。
依托技术进步产生的滴滴顺风车产品,在人们奔波的路途上,不经意间成了连接城市与城市,连接人心与人心的桥梁,这正是这个时代,技术带给人们的惊喜。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