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不少关于秦可卿卧室陈设的解读,因其有“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西子浣过的纱衾”,红娘抱过的鸳枕”,大多文章都是围绕着“香艳”与“淫”字在解读,更有甚者竟然把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与曹寅的江宁织造府连系在了一起,着实令人哭笑不得。

秦可卿为何卧室奢华(秦可卿卧室陈设)(1)

《红楼梦》第五回的重点,是《金陵十二钗》判词,而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前,出现的秦可卿、《燃藜图》与秦氏卧室陈设三个元素,其实这是在暗示和引导读者怎样去解读《金陵十二钗》判词。

其中通过《燃藜图》隐刘向的《洪范五行专论,和“秦可卿”隐“秦有客卿之官”向我们暗示,判词用的是谶语,暗隐着天下兴亡,而且还是追溯手法写出来了,解读时必须倒叙着从最末位的秦可卿判词开始解读。(详解参考拙文《“燃藜图”告诉我们怎样解读“十二钗”判词》和《秦可卿名字的背后》)

那么,秦氏卧室的香艳陈设隐寓的都是什么呢?

第一件是:

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香甜袭人而来,宝玉觉行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幅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秦可卿为何卧室奢华(秦可卿卧室陈设)(2)

唐伯虎虽然写过《题海棠美人》,但是否画过《海棠春睡图》却无考;那幅对联说是秦观(太虚)所写也属杜撰。

关于“海棠春睡”的故事来自于宋人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后苏轼据此写了一首《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由此我们发现,唐伯虎画《海棠春睡图》与秦观写的对联均无考,而释惠洪的《冷斋夜话》记载与苏轼的《海棠》诗则有史可查。这样在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对应:释惠洪的记载就如唐伯虎画《海棠春睡图》,苏轼的《海棠》诗如同秦观的对联。

秦可卿为何卧室奢华(秦可卿卧室陈设)(3)

可是这一切还存在什么联系,和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如果没有更多的联系,只是上面的对应,那也不具什么意义的。

“巧合”的是,这四人还真的存在另一种联系,那就是他们去世的时间,“不约而同”地都牵扯到了一个“靖”字:

苏轼逝于“中建靖国”元年(1101年),那是宋徽宗赵佶登级的第二年,只用了一年的年号;释惠洪逝于1128年,那是宋徽宗退位两年后,“靖康”结束的第二年;唐伯虎则逝于明世宗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1524年);秦观逝于元符三年(1100年),那是宋徽宗登级的第一年,第二年即为“中建靖国”。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逝于宋朝的三人,都与宋徽宗时期有关连,虽然北宋亡于宋钦宗“靖康”二年,但实亡于宋徽宗;大一统的明朝虽亡于崇祯,但实亡于“嘉靖”。

但是,四人均与“靖”字有关能说明什么呢?且看《海棠春睡图》旁边那幅对联的上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这是指天气尚寒的初春时节,1127年的“靖康之耻”徽宗二帝被掳,靖康二年二月六日又被金太宗废为庶人,正是发生在这个时间。

下联的“芳气笼人是酒香”,所表达的又会是什么呢?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秋天,道德院上院内长出来一个金色的灵芝,徽宗去观赏,顺路到蔡京府上的鸣銮堂喝酒。蔡京做了一首诗,徽宗即席赐和曰:“道德方今喜迭兴,万邦从化本天成。定知金帝来为主,不待春风便发生。”

七年后的靖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1127年1月16日),离立春还有十二天,金兵攻破开封,徽钦二帝成为俘虏,正好应验了“定知金帝来为主,不待春风便发生”。宋徽宗可谓一诗成谶。

秦可卿为何卧室奢华(秦可卿卧室陈设)(4)

(宋徽宗像)

由此可见,贾宝玉在秦可卿卧室看到的第一件事物,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与秦太虚的对联,其背后隐寓的就是宋徽宗写的这首谶语诗。这与以前拙文中对《燃藜图》和秦可卿名字的解读也是一致的。区别是《燃藜图》与“秦可卿的名字”更偏重于概念性,而秦可卿室内陈设所隐藏的谶语表述得更加具体。

其实早在宋徽宗之前,宋太祖赵匡胤在灭掉南唐时,曾念出一句诗,“须臾捧出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与徽宗的谶语诗惊人地相似。而在960年的正月初四,赵匡胤更是凭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于陈桥驿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

那么,秦可卿房间的其它陈设,隐寓的都是什么呢?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

《旧唐书李淳风传》记载:“初,太宗之世,有《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隋亡唐兴的“桃李子,洪水绕杨山”之谶相去还不远,又出现这样的谶谣,李世民为此很是闹心,为了防范,甚至杀了小名“五娘子”的功臣李君羡,仍然未能阻止四十年后武则天代唐立周。

秦可卿为何卧室奢华(秦可卿卧室陈设)(5)

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

赵飞燕所在的汉成帝时期,曾帮助赵飞燕上位的王莽开始崭露头角。经历哀帝与平帝后,王莽从大司马辅政逐渐变为摄政和摄皇帝,于是制造了数个诸如“摄皇帝当为真”、“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等类似的谶语,终于篡汉建立了新朝。但是,却随着“刘秀当为天子”、“刘秀发兵捕不到,卯金修德为天子”的谶语出现,新朝亡而东汉立。

而早在汉武帝时期即出现了一个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公孙述,袁朮等都认为“当涂高”对应自己,做起了皇帝梦。曹丕的臣下许芝则把“当涂高”解释成为“曹魏”,为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造足了舆论。

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

唐玄宗天宝年间,有一个名叫李遐周的道士,经常在都城长安玄都观的廊庑之间,乱写一些让人看不懂的诗句,其中有一首:“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人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当时人们虽不理解其中含义,却产生一种不祥的预感。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离长安,杨贵妃被吊死马嵬驿,人们才明白“人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是怎么回事。

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

寿昌公主指的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那么,这里为何要把“阳”字改为“昌”字呢?也是因为要隐指一个谶语。

东晋末年,流传着一个谶语:“昌明之后,尚有二帝。”昌明是东晋第九位皇帝孝武帝司马曜的字,在他去世之后,早已掌控了东晋朝政的刘裕,便急不可待地欲取晋而代之,却因忌惮“昌明之后,尚有二帝”之谶不敢妄动。为了凑够“二帝”之数,刘裕心生一计。他先是派人于公元419年1月28日毒死了白痴皇帝司马德宗,立其弟司马德文为帝,420年7月,又使人授意司马德文将帝位“禅让”给了自己(次年又将其除掉),同时也使谶语“一丝不爽”地得到了“应验”。

秦可卿为何卧室奢华(秦可卿卧室陈设)(6)

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

同昌公主是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懿宗李漼之长女,连珠帐是堂中设的用真珠串连而成的连珠之帐,乃是同昌公主无以计数的珍贵嫁妆中的其中一件,而非同昌公主所制。

用”制”代替“嫁妆”,说明”嫁妆”才是关键,或者说送“嫁妆”的李漼才是关键,而非同昌公主。

唐懿宗咸通九年正月,同昌公主下嫁卫保衡,咸通十年八月因疾去世。李漼对女儿的溺爱,使他给同昌公主的婚礼嫁妆、葬礼葬品的奢华程度都是古今绝无仅有的,从侧面反映射了李漼的骄奢昏庸。在他在位期间,游宴无度,沉湎酒色,各种荒唐的费用开支之大难以计算,政治之腐败,使宣宗的“大中之治”成果消失殆尽,民不聊生下,导致了浙东、安南、徐州、四川等地相继发生动乱。而在李漼去世刚刚两年后,爆发的王仙芝、黄巢起义彻底动摇了唐朝之根本,致使朱温于907年篡唐建梁。

其实,早在武则天时期便出现了一个谶语:“首尾三鳞六十年,两角犊子自狂癫,龙蛇相斗血成川。”当时就有人认为这是预示“牛”姓干唐祚之象,致使牛仙客,牛僧孺先后遭到弹劾。谁知“两角”是牛字下边的八,最后应在了芒砀朱温的身上。(有意思的是,李漼未监国前名李温)

(秦氏)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

衾,为被子,古来只有“西子浣纱”之说,所谓“浣的纱衾”是怎么也说不通的,因此“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必然另有所指。然而自墨子之后关于西施的记载和诗词非常多,究竟何所指呢?

秦可卿为何卧室奢华(秦可卿卧室陈设)(7)

(来自网络的“西施浣纱”图)

但是,我们却发现这个有“问题”的“衾”字,与“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最后一个“枕”字,连在一起组成的“衾枕”一词,在古诗文中是常用的一个词,因此可以判断这两句话之间是存在某种连系的。

我们知道,红娘出自元代王实甫写于元贞、大德年间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而与其在时间上接近、又是写西子、又具有影响力的戏剧是什么呢?

是明代嘉靖年间,梁辰鱼写的四十五出昆曲《浣纱记》。

当然,作者之意不在《西厢记》和《浣纱记》,而在于元朝和明朝,在于元亡明兴的谶语:

一个是:“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另一个是:“塔儿黑,北人作主南山客;塔儿红,朱衣人作主人公。”

梁辰鱼的《浣纱记》写于严嵩当政时期,剧中伯嚭的戏份很多,完全就是对严嵩的影射。这个时期出现了种种乱象和危机,被认为是明朝走向末世的开始。因此“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隐有明亡清兴的谶语:

秦可卿为何卧室奢华(秦可卿卧室陈设)(8)

一个是:“十八子,当主神器。”一个是:“遇顺而止。”

其中“十八子”当然是指李自成,而“遇顺而止”,虽然李自成攻进北京,使崇祯帝自缢,建立了“大顺”,但“明实亡于清”,所以“顺”应该指的是顺治。

综合起来,我们就能看出,“秦可卿卧室陈设”隐含和包括的就是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二个历史时期兴亡的谶语。虽然这些谶语应该都是有目的性的人为制造,或后人附会,但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金陵十二钗》判词是表达兴亡的谶纬隐语,不能完全按字面的逻辑去解读。

同时,只有理解了《燃藜图》、秦可卿名字、以及她房间陈设的真正意义,才有可能正确解读《金陵十二钗》判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