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触动你的内心的方言(沉默的河流方言)(1)

水流汩汩,水花四溅,一种种地域文明本像一条条河流,共同交织汇成了中华文化的庞大水系。

然而,干涸的河道却无法再与河水奏成悦耳的乐章,无法发声的文明自然也难以保持自身的鲜活。

方言消失,河流静默。

方言的消逝是语言文字标准化和快节奏社会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现代化的成果侵占了每一个它能够到达的角落,地域性的差别被逐渐抹平,具有民俗特色的生活用品不断消失,甚而“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情感表达也在淡化。

“囡囡”这个词,在吴语中是幼女、小妹妹的意思。

有没有触动你的内心的方言(沉默的河流方言)(2)

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普及,邻里关系的淡薄,原本亲昵,怜爱的情感,便也随同这个词消逝在了人们淡漠的视线中。

另一方面,面对天南海北、行色匆匆的过客,高效率的交流表达成为必要。

我们哪有时间一一学习对方的语言,倾听对方的词汇?我们又怎能放弃沟通交流,任地域之藩篱竖立?

——我们只好折中,用统一的腔调,取一个语言的“最大公约数”。普通话也因此得到推广。

然而我们统一腔调的畅谈,换来的是小众文化的缄默;气势磅礴的干流旁,无数支流在流向万劫不复的荒漠。

有没有触动你的内心的方言(沉默的河流方言)(3)

可中华文化是一个水系,没有无数小溪小泉、小河的充沛补给,大江又怎能永葆生机?没有了各个地域文化的肥沃土壤,现代化又还剩下什么?

地域文化散布在广袤的大地上,当我们说起保护方言,我们实想保护文化;当我们说起保护文化,我们实想捍卫多元。

当每座城市都建起同样的楼,说着同样的话,文明的同质化便产生了。

语言塑造着人群,拟态着思想。同质化的语言造成了相似的思维,相似的思维同道而行,又如何碰撞?

相似的肉体又如何破格?不碰撞,不破格,又如何创新发展,又如何使文明熠熠生辉?同质化常常借以“大同”的名义,理所当然地泯灭多元与多样。

有没有触动你的内心的方言(沉默的河流方言)(4)

然而,“和而不同”的观念下,理想的世界应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只有当每一种语言都有被倾听,被表达的空间时,中华文明的水系才会永不干涸。

要疏浚河道,要拓宽空间,要为方言开辟更加广阔的舞台。可以是各种演出,可以是文艺作品,可以是牙牙学语便开始的耳濡目染,可以是镌刻在丹青上的永久铭记……

我们发声,我们执笔,我们表达,我们记忆,我们的所有努力都可能创造奇迹。

给方言留以宽道,让河流继续奔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