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筝的代表作品与人物(奏出客家筝神韵和魅力)(1)

大埔广东汉乐县级非遗传承人蔡葵在进行演奏。 受访者供图

日前,由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项目资助、中国音乐学院“中国古筝的传承与发展”项目组主办的“中国古筝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大埔广东汉乐县级非遗传承人蔡葵、大埔广东汉乐研究会原会长罗启煊参加研讨会并发言。

研讨会由项目负责人,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院级学术委员会委员王中山教授主持。与会专家中,有民间筝乐流派代表,有音乐院校、团体筝家代表,也有筝乐理论学者代表。大家聚焦国内筝乐流派生存现状、当代筝乐艺术发展现状,围绕主题发言,从不同视角出发,共同探寻中国筝乐艺术的传承路径与发展方向。研讨会上还播放了梅州客家筝市级非遗传承人范永奋与大埔广东汉乐县级非遗传承人蔡葵两位筝家合奏的客家筝名曲《寒鸦戏水》。

研讨会上,蔡葵介绍了客家筝与广东汉乐共存共进的音乐文化土壤,广东汉乐的音乐特点和发展脉络,并在研讨会上宣传了广东汉乐,推介了大埔。他表示,大埔作为“广东汉乐之乡”,以其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先后成立了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大埔县广东汉乐乐团、大埔县女子汉乐团等,积极举办汉乐艺术展演、暑期免费培训班和广东汉乐进校园活动,有力推动广东汉乐的传承发展。其间,蔡葵还请大埔广东汉乐研究会原会长罗启煊介绍了广东汉乐研究会的概况,期待各地各界学者给予客家筝更多关注,为客家筝的传承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王中山教授回应,客家音乐有中原古韵遗风。目前在音乐院校流传的筝乐流派中,客家筝稍显薄弱。蔡葵老师作为活跃于梅州大埔的筝家,习筝时间虽然不长,但通过他的音乐天赋和努力,其作品充满客家筝的神韵和魅力,为客家筝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希望梅州与会代表今后积极参与建立民间与专业院校的学术交流平台,继续深入弘扬筝乐文化。

据悉,古筝系弹拨弦鸣乐器,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流行于中国各地。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主要形成了客家筝、潮州筝、山东筝、河南筝四大流派。进入信息化时代,中国古筝艺术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成为中国古筝的传承与发展项目组重要的课题。项目开展前期,项目组曾委派专业摄制团队赴河南南阳、山东菏泽、广东汕头、广东梅州、上海等地进行采风录制。2022年7月,项目组曾委派专业摄制团队赴梅州亮胜艺术中心为蔡葵录制了古筝与乐队《熏风曲》、古筝二人合奏《寒鸦戏水》两首客家筝名曲。

陈泽铭 余灏 罗文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