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新闻网11月12日讯(李佳佳张霞),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旧时的缝纫机回忆满满?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旧时的缝纫机回忆满满(缝纫机昔日家里)

旧时的缝纫机回忆满满

齐齐哈尔新闻网11月12日讯(李佳佳张霞)

讲述人

张军, 46岁,个体工商户。

张文琪,14岁,张军的女儿,学生。

缝纫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人结婚的“三大件”之一。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拥有一台缝纫机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儿。40年来,张军一家人的故事也要从一台缝纫机说起,它不仅承载了老一辈儿的光阴故事和浓浓的母爱,而且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幸福生活。

直至现在,张军家客厅里还摆放着一台“飞人”牌老式脚踏缝纫机,虽然它快“40岁高龄”了,但仍然没有“退休”,偶尔张军母亲还会用其缝补衣物。说起这台缝纫机,可曾是张军家的“宝贝”、“大功臣”。张军回忆说,印象中,这台缝纫机还是父亲去县里开会时,费了好大劲儿,“走后门”从县里商场买来,再坐大巴车走了10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扛”到家的。

张军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一名乡村中学教师,母亲是一名地道的家庭妇女。张军在姐妹三人中排行老大。那时,因为家里孩子多,条件不好,买不起现成衣服,再加上孩子小,总有穿坏的衣服要补,所以,1981年的时候,张军父母商量后卖了家里的一头猪,花一百七八十元买了这台“飞人”牌缝纫机。“别看现在是‘老古董’,当时的飞人连同上海、蜜蜂、标准可是缝纫机的四大名牌,闻名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海尔、三星、松下这些一线大牌,整个村都没几户人家有!”张军自豪地说。

张军家自从有了缝纫机后,平日里,妈妈除了干农活和喂养家禽家畜外,基本所有时间都花在了缝纫机上。伴随着“嗒嗒嗒”声,各式各样好看的衣服在母亲的巧手下完成。其中,母亲最爱做海军衫、花裙子,那个年代能穿上这样的衣服令他们很幸福。

后来,1989年,张军父亲转行到了市里其他单位工作,全家也搬到了市里生活。没有了口粮田、没有了母亲种地卖粮、养家禽家畜卖的收入贴补家用,一家五口人仅靠父亲一月80、90元工资为生,其艰难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于是,张军母亲在家附近找了一家老乡开的裁缝店,开始给人做衣服打零工赚钱贴补家用。工资计件收费,按月结算,张军一家人的城市生活才过得宽裕一些。

张军感慨道,由于母亲早年就做过缝纫机活儿,活儿好,还盘得一手好唐装扣袢,没做多久,老板娘便将一些毛料、毛呢等高档布料,以及难做的唐装、旗袍等衣服都交由母亲一人加工。随着加工衣服活儿越来越多,母亲也愈发辛苦和忙碌。每天除了做饭、吃饭、睡觉外,几乎整日都坐在缝纫机前,“嗒嗒嗒”不停地在做衣服,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我半夜起床上厕所,还总能看到她伏在缝纫机前赶做衣服。就这样,母亲一边照顾着我们,一边靠着给别人做衣服挣来的钱补贴家用。

岁数一年比一年大,张军母亲也因为常年的劳累、辛苦,落下了一身病,腰也弯了,背也驼了,腿更是因为经年接触缝纫机铁架子而落下了老寒腿的毛病,每次遇到刮风下雨天都疼。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加工衣服的人少了,家里缝纫机使用频率也越来越少了。“但无论怎样,每逢家里搬迁,奶奶总是走哪里都把缝纫机带到哪里,称这台缝纫机可是家里的‘大功臣’,不能扔!”张文琪说。

“现在,奶奶眼睛也花了,往缝纫机针眼上穿个线都变得困难了。偶尔缝个口袋都需要人帮忙穿线。记得小时候,每次奶奶用缝纫机做活儿,我还是爱凑到跟前看,眼巴巴地等着奶奶给我缝口袋,或是给布娃娃缝件漂亮裙子。那时候,奶奶还总教我练习蹬缝纫机,等熟练后又教我缝东西。在我心里,缝纫机已不单单是家里的老物件,而是陪伴着父辈度过艰难岁月的‘功臣’,更是承载了我儿时满满记忆,一针一线中凝结的都是浓浓的爱啊!”张文琪感触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