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论语>》

先做人再做事最后做学问(先学做人再学做事)(1)

​我们都知道,孔子的教学内容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其实在《论语》这本孔子的语录集里,除了“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之外,还有一部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的方法。孔子说过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中的“入则孝,出则弟”指的就是齐家的基本原则,“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指的就是修身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君子自身的修为和与人交往中应遵循的原则。孔子说做到了这些之后再有余力,就可以学文,“文”泛指一切书籍知识。

按照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我把每节内容包含的原文两章中的多条语录,总结概括为三大内容:孔子讲如何修身、孔子讲如何学习以及孔子讲如何治国。其中“齐家”的内容我也放在了“修身”的部分里。

《论语》原书的前两章里包含了37条语录,其中有7条不是孔子本人所说,而是他的一些弟子的言论,我在这里先略过不讲。出于孔子之口的30条语录里,涉及修身的有17条,涉及学习方法的有7条,涉及治国的有5条。我们先来看这17条讲如何修身的内容。

孔子主张的修身原则大体可以总结为两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自我修为,可以概括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仁”就是仁爱,比如孔子讲“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常规来说,不被理解甚至还被误解,这是很容易让我们生气的事情。但孔子教导我们不要因此生气,因为别人不理解自己其实是很正常的事,反过来看,我们要正确理解别人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当我们误解了别人时,我们会希望对方不要生气,那么当别人误解我们时,我们就也应该做到宽仁。

“义”就是正义,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普遍的意思。“比”是偏党、勾结的意思。君子不因利益交换而结党营私,而是遵循普世的价值观,小人则恰恰相反。这种对普世价值观的坚持就是“义”。

“礼”就是礼法,也是孔子“克己复礼”的核心主张。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歪门邪道、不学无术的东西是非常有害的,孔子认为东周战乱不断、世道不安,就是因为人们心术不正,导致了礼崩乐坏。那么异端的反面是什么呢?就是“礼”。

“智”就是知识、智慧。对待知识和智慧我们要实事求是、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就是要在事情上多观察,说话要谨慎,多和有智慧的人交朋友,然后向对方学习来修正自己的行为。

最后的“信”就是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輗軏指的是车上的轴承,车没有轴承肯定无法前行,而诚信就像是人的轴承,人无信就会像没有轴承的车一样卡死自己。

仁义礼智信就是孔子主张的君子修身之道,再用一个字概括的话就是“德”。有书友可能想问,那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做到了这些呢?毕竟品德之事不像数学,无法量化。不过孔子也给出了三个判断标准,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看这个人是为什么做这件事,是用什么方法在做这件事,以及是否是心甘情愿地在做这件事。如果是为了一己私利,或者用了投机取巧的方式,或者心不甘情不愿的,那就肯定是没有做到真正的仁义礼智信。书友们也可以用这三个原则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修身的第二方面就是与人交往,也可以概括为五个字: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形容老师孔子的话。孔子的弟子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国,必能得悉这一国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探求得来的呢?还是别人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说:“老师是靠温良恭俭让的风度气象得来的。我们老师的求法,应该和别人的求法不一样吧!”

其中的“温”是温和的意思,朱熹注解说是“和厚”,“厚”,就是不薄。大家小时候应该都有过往水里扔石头玩的经历吧,如果是往深水里扔,那石头轻轻的“扑通”一声,就沉下去不见了,连涟漪都没几圈。要是往一汪浅浅的小水坑里扔,就会“啪!”的一声,水溅得到处都是。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或身边人的脾气性格,是否非常情绪化,有个风吹草动或者别人稍微说点不顺着的话,立马就把情绪溅得到处都是。这就不符合君子之道中的“温”。

“良”就是良善,张居正解释说:“良而易直,无一些矫饰。”“易直”就是“平易正直”。“恭”就是恭敬不傲慢。“俭”不是节俭,而是节制,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自律。最后的“让”就是谦逊不骄傲。大家想一想,如果你身边的一个人跟你相处的时候,做到了温良恭俭让,你能不喜欢他吗?温良恭俭让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情商高,有人格魅力。

除此之外还有在家庭中的修为,也就是“齐家”,一个词概括就是“孝悌”。孝敬父母叫“孝”,敬爱兄长叫“悌”。孔子甚至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强调孝悌,不仅仅是一种家庭观念,而是强调爱自己家人是仁爱之本,只有爱自己家人的人,才有可能爱别人,爱国家,爱地球。

修身的功夫做好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那么如何学呢?简单概括就是“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你越学越糊涂,那肯定是没思考到位,把脑子只当盛装知识的器皿了,却没有内化。但如果你只思考却不学习,那更危险,要么钻进牛角尖、走火入魔,要么就成了思考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学习和思考一定要结合着来,这样你才能建立起一个独立且立体的人格。

同时还要注意知行合一,《论语》的第一条语录就是“学而时习之”。《尚书》说:“学,效也。”效就是效法、模仿。因此学就是模仿,模仿当然要付诸行动。而且光学还不行,还要习,习就是练习,不仅要模仿,还要经常练习,归根结底都是在强调要“事上练”,学问进到脑子里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这就是知行合一。

修身和学习相辅相成,这些功夫做到位了,才能治国。因为治国的方法和君子修身的原则在底层逻辑上是一样的,也就是孔子说的“为政以德”,修身修的就是德,而治国理政的核心宗旨也是德。就如孔子回答鲁国大夫季康子的问题,季康子问怎么能让老百姓对上恭敬、尽忠竭力、相互勉励,孔子答:“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你治国庄重有仪,人民自然对你恭敬;你对自家父母尊长孝敬,对下属慈爱,人民自然尽忠于你;你推举善才,教引那不善的,大家看你这样,自然也相互帮助,相互勉励。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个人的修为目标就是德,而治国理政的目标就是以自身的德为榜样,教引老百姓都做到德。如果一个国家里从上到下每个人都能做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那么这个国家一定强大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