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沙县人民检察院
爆
竹
声
声
作者:洪华高
孩提时,每当看到鞭炮导火线在点燃后发出“咝!咝!”的声音,之后发出“啪!啪!”的爆炸声音,心里会产生难以言状的快乐。我想每一个生活在乡村的男孩子一定都有这样的感受,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我至今仍找不出理由,也许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生活在乡村日子如水一般平静和平淡,因此,每到过年时大家就要弄出一些声响来表示欢庆,表达开心、喜悦和快乐,而鞭炮是制造声响的绝好材料。许是华夏民族生性内敛之故,老祖宗千年来也都是用鞭炮声来表达高兴之情,鞭炮声在中华大地的上空也飘响了上千年。以前,有人批评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仅用来燃放鞭炮,而外国人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用来制造枪炮,说外国人征服意识更强,其实中国人用发明火药用来燃放鞭炮表达喜庆和欢乐,恰恰说明中国人是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民族。
为了喜庆之故,春节期间孩了们放鞭炮大人并不阻拦,但并不是每个孩子过年时都有鞭炮放。那时,正月初一一早,每家每户都会由家长在开家门时燃放一串鞭炮祈祷来年出入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吉祥如意。每个大院门前都会有一地的红色鞭炮屑,每个大院住十几户,每家都在门前放鞭炮,红色鞭炮屑堆得如一座小山,这红色的鞭炮屑和每家每户挂在门眉上灯笼、对联相应成趣,满是喜庆的年味。三三两两的孩子们常会到各家门前去“淘宝”,用脚去踢开像山一样的鞭炮屑,看看有没有没炸响却还能放的鞭炮,往往都颇有收获。有时,恰好碰到主人开门放鞭炮时则大家守候在旁,趁主人将一串点燃鞭炮扔在地上转身离开时敏捷地冲上前将还在燃放,火花四溅的鞭炮用脚踩灭。一时可以看到几只穿着新“解放”鞋的脚同时踩向那串鞭炮,几只小手忙乱地去抓已踩灭的鞭炮,再迅速地转身跑走。鞭炮,在那个年代可以给孩子带来的快乐是其他东西甚至是糖果所不能比的。因此,每当过年,各家各户燃放鞭炮,空所中弥漫着一股火药味的时候,那就是过年特有的味道和特有的记忆,这种味道和记忆深深地根植在了脑海里,无论是在家里看书、听音乐或是走在城市里的街上、或是走在乡间小路,只要听到远处传来鞭炮声,就会觉得特别亲切,时光也会仿佛回到童年,各种过年时种种快乐和童年的趣事就会涌上心头。
请“春酒”
过年时老家有请“春酒”的习俗,也就是前一年有结婚生孩子等喜事的亲戚会在春节期间请大家喝酒,因而每年春节有走亲戚的习惯,父母亲常会带我和弟弟到乡下亲戚家喝“春酒”。记得有一天我随母亲去了一次俞邦村姑丈家。从夏茂镇步行到俞邦村有一个多小时。母亲挑一担子,担子一头的篮子里放一包红糖、花生等,还有一块蓝色或灰色的卡布料,布料上贴上一小片红纸象征喜庆。在那个买布需要布票的年代布料是上好的礼品;另一头则是一只双脚用红头绳捆好的公鸡等。红糖或花生用土黄色的草纸包好,再用一条红绳绑了个十字,在十字交叉的地方放一张折叠好的十元钞票,这是喝酒的礼数,那时十元可是个大数字,因为,那时猪肉一斤才一块多。
SUMMER
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春天的阳光特别灿烂,沿着儒元盆地的边缘沙县到将乐公路往前走,远望盆地,收割后的农田显得异常旷远。随着母亲我一路走,一路燃放着鞭炮,走在路上也可以不时听到附近村庄燃放鞭炮隐约传来“啪!啪!啪!”声。也可以看到路过的村庄里农家在房前一片红色鞭炮屑上摆上一两张桌子,村民在和煦的阳光下聚在一起打牌、闲聊,一副其乐融融的场面。拐一弯不一会儿就看到俞邦村村口的标示性建筑——廊桥。过了桥,乡村过年的气息和着鞭炮声扑面而来。村口,孩子们和我一样拿着鞭炮在不停燃放,有的将鞭炮塞进路旁稻田的泥土里,点燃后将泥土炸飞上天;有的用一破碗将鞭炮盖上将引线露在外面,点燃爆炸后鞭炮将破碗炸飞上天;有的将点燃的鞭炮扔进水渠里将水炸飞上天;有的将鞭炮直接扔上空中让鞭炮在空中爆炸,爆炸后的鞭炮屑如天女散花般飘洒下来,洒在路过的人头顶、衣服上;有的将鞭炮塞在石头缝里,树洞里、晒衣服的竹杆口,只要能想得到可以插鞭炮的地方都可以燃放鞭炮,当听到爆炸声或看到物品被炸开、炸飞上天就特别开心,而且乐此不疲,童年没有什么玩具,燃放鞭炮就是成了那时最有趣的游戏,鞭炮声和童趣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沿村口往前,每家每户都有把一张桌子摆放在门前,地上一样是一地鞭炮屑。早春的阳光暖融融地照在每个村民的身上,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过年的喜悦和闲适,他们啃着瓜子、花生,打着扑克,桌子外围着一圈圈的人,他们不时伸出手,指指点点……女人们则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土地狗们则埋着头在桌子下穿来穿去,凑着热闹。往前走,一阵持续的鞭炮声和锣鼓声从远处传来,循声望去,在村尾处的一棵老大樟树下腾起一股股灰白色的烟雾,走近的才看清那是一个俞氏祠堂。俞邦村在南宋年间曾出过一名户部尚书俞肇,是南宋绍兴(宋高宗赵构)十八年(1148年)进士,其父、子皆为进士,俞氏算得上是名门望族。几个从外地请来的演员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敲锣打鼓在祠堂的戏台上演出。祠堂前俞氏村民们在鞭炮声里中、在浓烟中点香、上供品,祈祷先祖护佑平安,来年风调雨顺。锣鼓声和不时响起的鞭炮声混合在一起,回荡在乡村的上空,把过年的气息传到很远很远。到了中午,有请“春酒”的早已把桌子椅子摆好,桌子上摆上碗筷、温好的冬酒以及花生瓜子地瓜干糖果等,客人们也坐满了桌子,酒满上,鸡鸭鱼肉端上,大家端起一碗碗冬酒,互相祝福一饮而尽,嘴里啃着一把鸡腿鸭腿,边喝边大声说话。
走在村里的小街上,空气流淌着酒肉香味、鞭炮的烟火味,以及早春花开的香味;鞭炮声、孩子们奔跑呼喊声、村民喝酒猜拳声,大声说话的声音也伴随着酒肉香味飘荡在上空,村庄前则是收割后空旷却孕育着希望的农田。
童年戳满了鞭炮声的印记,虽然童年时的鞭炮声已渐渐淡去,但那个手拿香火点炮的少年却时常还在梦里出现。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