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女人的安全感怎么培养?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女人的安全感怎么培养
文章来自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昨天的留言里,有个读者问我,西风,女性如何提升自己的安全感?
我不假思索地说:不要梳妆打扮。
有些人解读了我这句话,说实话,她们的解读非常深刻,以至于令我汗颜。
我不由自主的又想起小时候语文老师解读鲁迅的那句话: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
算了,还是我自己来揭示答案吧。
为什么不要梳妆打扮就能提升安全感呢?这道理很简单呀。
你想想影视剧里小姐出门,经常女扮男装,为什么?因为安全呀。不仅有效地提升了自己的安全感,也降低了真实存在的风险。
后来助理给我发了一条消息,告诉我,你理解错了。那位读者表达的是那方面的安全感,不是那方面的安全感。
我更懵了。
助理想了想,他说,也怪这个提问者,她误导了你。她不应该加前缀。她应该问如何提升自己的安全感,而不是女性如何提升自己的安全感。
如果她去掉前缀,你就接轨了,但是她加了一个前缀,于是你马上联想到那方面去了。
幸好你只是说建议不要梳妆打扮,如果你说,建议购买某某某牌防狼喷雾剂,就有带货的嫌疑了。
助理跟我分享了一个故事,他从网上看来的故事,一个男生的经历,由此来告诉我,为什么女性更看重安全感。
故事的男主是个男生,研究生,毕业后留京,如果选有指标的公司,待遇就比较低,选没有办法解决户口的公司,待遇稍微高一点。于是就去了没有户口的互联网公司 。
在他看来,于男生而言,如果凑不起首付,即便解决了户口,也没啥实际意义。
那么与此同时,他的女朋友已经工作了,在国企,解决了户口。
她的女友想要和他分手,原因是看不到希望。进入社会后,她遇到了一些人追她,京户,有房,甚至两套三套的都有。
那么相比较而言,以这个刚毕业的男朋友的经济实力,两个人在北京定居,遥遥无期,因为双方家庭都比较普通,六个钱包也凑不够首付。
作为女性,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耗费在等待上,她感到恐惧不安,所以希望分手。
作为男性,他哀叹为什么那些京二代三代们生来就有很多资源,夺走他心中所爱,想起相处的那些年的点点滴滴,男儿有泪也如雨下。
就是这么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
不能不说,助理不愧是文科生,真的很懂沟通技巧,他用一个小故事马上就能让我秒懂为什么在安全感前面人家会加上女性这个词儿。
你看我这理科直男,第一反应就朝那方面去想了。忽视了女性内心深处那点细腻的,微妙的感受。
这个故事中的女主想要分手,非常能够理解。因为男生等得起,她等不起。
生育周期,青春易逝,以及女性天然就要承担绝大部分照顾孩子的责任的压力,种种叠加在一起,使得女性不得不早熟,不能像男生那样完全沉迷于爱情本身的美好甜蜜。
这个男孩子还可以玩十几年的,然后再浪子回头,仍然是金不换,但是这个女生很难。
你站在她的角度,她等你十年,十年后你没发达,仍然买不起房,要回老家,她怎么办?抛弃已经拿到的京户和在国企经营十年的阶段性成果么?
换一种可能,十年后,你是发达了,但是你发现有年轻十岁的小姑娘在向你招手,她何以自处?
站在这个男生的角度,你不要怪她拒绝你。
想不被人拒绝,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拒绝别人。这话不是我说的,是王家卫。
她知道跟你在一起,大概率十年后这段感情会无疾而终,那么长痛不如短痛。
这个过程就叫做追求安全感,其实男女都在追求安全感,追求安全感的本质就是对抗不确定性,无非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因为生育压力,表现得更加早期一些。
今天的社会,大部分人都在追求安全感,否则不会考公的人排大队。也就不需要春晚出来鼓励你创业了。
鼓励你做的事情一定是当下不充分的,如果人人都热衷创业,体制内招不到人,那就该鼓励你考公了。反之也是一样的。
男女都在追求安全感,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男生更多的体现在定居,我引用的这个故事不完整,故事中的男生希望定居北京,成为北京人,如果不行,退而求其次,定居天津,成为天津人。
而女生考虑问题更复杂全面一些,她还要考虑配偶,家庭,孩子,等等。
昨天小号在对比中美思维模式的时候,我强调我们是一个长时间的内陆农耕民族。
同样进入城市化,由内陆农耕民族进入,和由海洋贸易民族进入,思维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你比如中国最大的蓄水池是楼市,美国则是股市。这背后就体现出一个喜欢买地,另一个喜欢买船。
买股就是买船嘛,早期的公司就是船,船队出行,带来利润或者血本无归,为了风险管理,开始发明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和模型。
买楼和买地一个思路,地里能打粮食,买楼可以出租。所以你看着我们好像完成了城市化,但实际上,很多人只是想着换个地儿,继续过村里的生活。
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跟一个铁饭碗两套房,老婆孩子热炕头,思维模式上没有区别的。
你注意,这么想很正常,天底下任何一个长期农耕的内陆民族,在刚进入城市化的时候,都会这么想。
但是他们会遇到很多问题。
第一个是稳定工作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今天很多人相信,是因为你的经历不完整,如果你见过90年代的部门裁减,见过文化局的局长跟院子门口摆摊卖橘子,可能你就没有那么强的信心了。
第二个是买楼的模式在城市里长期来看也不管用。
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中期的,很多人见到过的。比如十五年前,很多人买了很多铺子,觉得一铺旺三代,我买了这么多铺子,后代应该无忧矣,结果电商来了......
第二个是长期的例子,你观察一个细节,北京有多少王府?好像也没几座。可是有清一代封过多少王?很多很多。是不是觉得很有趣?
我告诉你,你之所以觉得某个模式很靠谱,是因为你观察的时间太短了。如果你统计一些在旧社会就拥有很多城市房产铺子的家族,看看他们的没落史,就会发现当时间足够长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不如你所愿的,具体我就不展开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便你这一代人想不通,你的后代,或者后代的后代迟早会想通。想通什么呢?
想通问题的关键在于你企图在现代城市里,建立起一种稳定乡村式的生活模式。
那天在小号里,其实我把话说得很透彻了。
城市跟农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看重血缘,前者看重利用价值。血缘是一种稳定结构,利用价值是一种不稳定结构。
农村真的很稳定的,很有安全感。朱熹的后人可以跑去一个村里一住八百年没有变化。地是按照血缘分的,所以农村这么看重你姓什么,你是不是男孩。
问题是,城市里,不需要几十年,你就能看到原住民被货币驱逐到外围,甚至离开。而市中心,住的都是外来的财富新贵。
你说如果一个区域,原住民都不走,不走那就直接衰落,变成老城区。资本会捧起一个新城区,新贵住的地方,才是中心,这就叫市中心迁移。
城市的本质就是这样,会不断的产生新技术,新方向,不断地资源重组。你用什么方法也无法长期地建立起那种农村环境下的能够延续八百年的安全感。
真要像村里那么延续八百年,这个城市本身就直接衰落了。因为没有新鲜的血液。
农村是建立在土地上的,城市是建立在比较上的。城市仅仅是一个规模大了一些的公司。
这样的公司,是放在全世界这个大棋盘上去看的。
过去四十年,你之所以赚钱很容易是因为我们国家高速发展,我们切走了全世界经济增量里最大的那块蛋糕。
如果过去四十年你生在阿富汗,你觉得这块蛋糕与你有缘么?
即便在国内,城市间也是不均匀的,深圳和鹤岗,分到的蛋糕一样大么?
即便在一个城市内部,行业间也是不均匀的,深圳电子加工厂和互联网大厂,分到的蛋糕一样大么?
你看到了?所谓的安全感,实际上是人们刚刚离开农村,初步进入城市化的过程中的暂时性的心理缺失感。
人们想要把一种习惯了的模式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一百年后,等到大部分人都适应了城市化之后,今天这种问题就没人问了。
你会发现打工的要跟着工作走,做生意的要跟着机会走,哪里有钱往哪儿走。你也会发现没啥所谓的安全感,安全感就像你给孩子存了一箱子的小灵通一样。
你会发现财富锚不停的变化,你会发现总有新科技,财富会被新定义稀释。你今天感受不到只是因为你太年轻,你一共活了20几年,感受不到几十年的大周期。
而等到你的孙子的孙子那时候,他会总结前人的各种得失,看懂很多徒劳无益的努力,也看懂很多腾笼换鸟的技巧。
到那时候,他就会明白,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当然,有些人已经提前明白了,拥抱变化,享受变化。文章来自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