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的原因(这个会稽是绍兴会稽山吗)(1)

大禹陵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本期解读:

大禹是历史上的贤王,俗称尧舜禹汤之一。大禹在洪水滔天的上古时代,忍辱负重,治水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息了水患,造福了古代人民。也因此大功,被帝舜立为继承人,后来得到了华夏联盟大首领的位置。他死后,儿子夏启建立了夏朝,开启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家族王朝夏。至今为止,中国人都自称华夏子孙,可见夏禹的影响力有多大。

夏禹生于何处,死在何处,由于历史久远已经不详了。汉代司马迁写的《史记》曰:“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这里的会稽历来被学者认定为浙江绍兴会稽山,至今会稽山还有历代祭祀大禹的大禹陵。那么,会稽山大禹陵真的是埋葬大禹的陵墓吗?大禹治水真的曾经登上绍兴会稽山吗?仔细研究上古历史地理,却会得出一个不同的答案。

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的原因(这个会稽是绍兴会稽山吗)(2)

大禹治水,神话还是史实?

大禹治水,我们在《尚书》中可以得到肯定的答案。大约在帝尧晚期,中原大地一直洪水泛滥。整个黄河下游地区当时都是一片泽国。所以,以帝尧为首领的华夏一族大部分都居住在高原和山地上。我们今天发现的被视为帝尧都城的山西陶寺遗址,就是位于黄土高原上,海拔高度远远高于当时的山东沿海和浙江沿海。

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的原因(这个会稽是绍兴会稽山吗)(3)

西周初期利簋

大禹治水的事迹,在近年发现的清华大学楚国竹简里也有和《尚书》类似的记载,可见《尚书》非伪。笔者文章还指出,在山西运城发现的一件商代早中期青铜器上,有“祀父乙,享渪”的铭文。父乙是商王的父亲,这件青铜铭文的意思是祭祀父亲乙,同时祭祀渪。

这个渪就是三点水加一个禹字,其实就是大禹的专用字。这种写法在商代青铜器和甲骨文中屡见不鲜。最著名的就是那件利簋的铭文中的武王。武王二字就是连在一起写的专用字,左王右武(见下图第一个字)。意思是武功强大的王,专指周武王姬发。所以左水右禹,肯定是指治水的大禹。

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的原因(这个会稽是绍兴会稽山吗)(4)

但大禹治水,真的到了长江流域的会稽山吗?如果大禹真的驾崩于浙江绍兴会稽山,那么当时的华夏族势力范围就已经到了长江下游一带。而长江下游一带,直到东周春秋时期,才出现了吴越争霸现象。吴国主要在江苏,越国主要在浙江。绍兴会稽山属于越国。那么,越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

春秋越国,真是大禹的子孙吗?

《史记》记载越人 " 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正义舆地志》则记载:"越侯传国三十馀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於越 。"

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的原因(这个会稽是绍兴会稽山吗)(5)

越王勾践剑

也就是说,越国早期历史非常模糊,直到春秋时代周敬王时候,越王允常才开始有点小名气,自称为王,随即被贬号为

我们知道周代,王是最高统治者称号,相当于后世的皇帝。而诸侯,则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著名的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晋文公都是公爵。而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和楚庄王的王都是自封的,其实他们的爵位都是子。

不过仅从大禹陵来看,似乎大禹葬于越国绍兴会稽山是无误的,连司马迁也这么说。看到这里,读者会说,真知堂忽悠我们啊?还真不是。

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的原因(这个会稽是绍兴会稽山吗)(6)

吴国青铜器

历史上的会稽郡

没错,司马迁是说大禹崩于会稽,也确实说越国先王是夏禹的苗裔。但他说的会稽,并不是浙江绍兴的会稽山。在司马迁的时代,有个会稽郡。

秦代一统中国,变诸侯国为郡县制,设立了会稽郡。会稽郡的设立是公元前222年,辖区包括苏南、皖南、上海、浙江北部(不含西北部)。一年后,割出南京、皖南设鄣郡。请看地图。

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的原因(这个会稽是绍兴会稽山吗)(7)

秦时会稽郡的治所却不在浙江绍兴,而在春秋吴国的旧都姑苏(江苏苏州)。西汉时的会稽郡,面积超大,包括现在的苏南(不含南京)、上海、浙江省(不含西北)、福建全省。由于治所在吴,又称为吴郡。请看地图。

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的原因(这个会稽是绍兴会稽山吗)(8)

由于西汉会稽郡人口稠密(主要集中苏南浙北),经济发达,七国之乱的首领吴王刘濞就控制着会稽郡。所以好不容易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朝赶紧把会稽郡拆分了,一部分属于江都国,剩下的地盘收归直管。当时的会稽郡,从杭州到绍兴这一带,基本荒芜人烟。据说司马迁写作《史记》到过会稽,但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王充则在《论衡·书虚篇》中指出:禹到会稽,非其实也。

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的原因(这个会稽是绍兴会稽山吗)(9)

三国时代吴国的陶建筑

到了东汉时期,永建四年,也就是公元129年,朝廷再次分割会稽郡,北部单设吴郡,南部浙江地区被称为会稽郡。这次拆分,被称为吴会分治。吴郡包括苏南(不含南京)、上海、杭州、以及沿富春江下游狭长地带。会稽郡治所南迁到了山阴,也就是浙江绍兴。从此以后,会稽郡就指绍兴一带了。

搞懂了这些历史。我们就知道,其实司马迁说的禹崩于会稽,很有可能根本不是浙江绍兴会稽山,而是位于江苏一带的会稽郡。《史记》没有写崩于会稽山,而是写崩于会稽。看到这里,读者要问了,你说大禹不是崩于绍兴,那么他崩于何处呢?

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的原因(这个会稽是绍兴会稽山吗)(10)

安徽涂山淮河

禹娶于涂山,崩于涂山

熟悉笔者文章的都知道,大禹娶于涂山氏。

《尚书·益稷》禹曰:" 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这个涂山氏就是淮河流域的土著,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淮河东岸,与荆山隔河相对。是淮河下游之地。自古以来,治理黄河必须治理淮河,已是定论。所以,大禹治水到了安徽蚌埠淮河流域的涂山,与涂山氏女娇结合生下儿子启,这是合情合理的。大禹治水翻山越岭跑到浙江去登会稽山则有些荒谬了。

史料记载:“夏之兴也,以涂山。”所以后来夏禹到涂山开会召集诸后,史称涂山之会。这场会议“持玉帛者万国”,可见当时夏后氏禹的影响力是极为巨大的。

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的原因(这个会稽是绍兴会稽山吗)(11)

涂山望夫石,又名启母石

可是几年后,他大会诸侯于会稽。《竹书纪年》曰:“帝禹 。。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 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却杀掉了后至的防风氏,确立了天下霸主的地位。

这个会稽肯定不是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从蚌埠涂山到绍兴会稽山驾车有550公里,步行过去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的,长江天险和大山阻挡,当年南宋高宗赵构渡江,金兵数十万也没有能杀掉他就是这个原因,

在远古时代,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多部落首领连绍兴会稽山在哪都搞不清楚,后至的恐怕就不是一个防风氏了。所以这个会稽指的肯定是秦时代定下的会稽郡的范围。而且也一定是在涂山氏的势力范围之内,这才合情合理。那么,这个会稽在哪呢?

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的原因(这个会稽是绍兴会稽山吗)(12)

四川也有大禹宫

让我们看史料;《 说文 》曰:”凃山,会稽山也。”也就是说东汉时的人认为涂山才是会稽山。而《越绝书·外传记地》云:“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这个大越很关键。

公元前222年,秦灭越,于吴越故地置会稽郡(郡治 吴县) ,原越地称大越,隶会稽郡。也就是说,大越就是秦国时代会稽郡所辖之地,当时并不完全指越国故地,而包括吴国故地在内。所以,这个会稽还是应该在涂山氏范围之内,而会稽山原本不叫会稽山,起码在秦国之前它叫做茅山。它和大禹没有什么关系。

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的原因(这个会稽是绍兴会稽山吗)(13)

大禹时代的陶器,尚黑

我们注意到安徽还有一座当涂山,位于马鞍山市当涂县境内。

当涂县,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秦代始设为丹阳县,属会稽郡。此地当时也属于淮河流域涂山氏的范围。它之所以得名当涂,就是因为古代认为此地为涂山故国之地的缘故。这里也有可能是大禹崩的会稽。

所以,大禹驾崩的会稽,真的不是浙江绍兴会稽山,而是原属于会稽郡范围内的淮河流域下游涂山氏地,大禹年老死于妻子的居住地会稽,才是合情合理的解释。

以上结论为真知堂上古史研究独家研究成果,首次公开发表于网络平台,请勿剽窃和抄袭。

分享真知识,传递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欢收藏和中国历史文化,欢迎关注瓷器鉴定真知堂!谢谢你的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历史文化和文物鉴定知识和图片,可以百度瓷器鉴定真知堂!去笔者博客寻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