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便溏呢?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其实便溏就是大便稀、软、不成形的意思。便溏不单单只是排便不适,它还经常伴有两腿发沉,头重如裹,有身背重物感这些不适。

长期便溏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因为容易出现经常腹泻便秘,特别是进食油腻食物之后,这些症状会更加明显,而且面色蜡黄,精神不振这些都是因为长期便溏引起的不良影响。

今天我们就从中医方面为大家排除便溏带来的烦恼。

脾虚便少便稀排便不畅(大便稀软是便溏)(1)

中医认为这属于“ 濡泄 ”范畴,其本质原因是脾虚湿盛,其中脾虚为本,湿盛为标。脾虚又分为脾气虚和脾阳虚两种。

1、脾胃气虚

脾运化水谷精微,与胃腑相为表里,胃主受纳,若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体虚等均可导致脾胃气虚,不能纳受水谷和运化精微,而导致便溏。

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腹胀,肢体浮肿,大便溏泻,体倦无力,气短懒言, 面色萎黄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一般宜健脾益气;可用四君子汤。

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脾虚便少便稀排便不畅(大便稀软是便溏)(2)

2、脾胃阳虚

脾胃气虚进一步发展,或过食生冷,或过服寒凉泻下药,损伤脾胃之阳气就是脾胃阳虚。

比如说很多人经常喜欢喝冰镇饮料,便秘的时候喜欢喝一些番泻叶泡茶,上火了之后喜欢吃三黄片。这一类行为,时间长了之后,肯定会对脾阳有损害。脾阳受损便容易形成阳虚。

症见:饮食减少,口泛清水,腹中冷痛,喜温欲按,四肢不温,久泻,久痢。妇女白带清稀,小腹冷痛。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温中健脾。可用理中汤。

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如果脾胃虚寒而又挟肠热,可以理中汤加黄连,此方对这类泄泻屡收捷效。

脾虚便少便稀排便不畅(大便稀软是便溏)(3)

3、中气下陷

中气指中焦脾胃之气,脾气虚到一定程度,升举无力,降多升少,便成下陷之势,对脏腑维系升举之力减弱,内脏器官位置相对下移,脾气虚陷。

症见: 多兼有气虚和气陷两种证候,往往会出现饮食减少,体倦肢乏,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大便稀溏,舌质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阴挺等。伴有头晕目眩,肢体困重倦怠,声低懒言。多见于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病。

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可用补中益气汤。

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脾虚便少便稀排便不畅(大便稀软是便溏)(4)

我们之所以会生病,基本上都是错误的生活方式形成的。如果对自己身体重视,就没有什么做不了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自我调节,比如便溏便可以用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莲子、大豆、谷物、扁豆、薏苡仁、山楂、香蕉、大枣、板栗及猪瘦肉、牛肉、鸡肉、牛奶、豆制品等来改善脾胃。当情况比较严重时也可以进行中医对症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