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发布:黎海滨(whlihaibin)


少年读史记读书笔记一句话(杀君马者道旁儿也)(1)


有一个人,骑着一匹马在路上跑,因为马跑得飞快,不断有路人为它鼓掌叫好。

马很得意,骑马的人也很得意,于是快马加鞭,继续在驿道上狂奔,而且跑得越快,叫好的人就越多。

跑了几百里之后,这匹马突然一个跟头栽倒,呼呼地喘了一会气,就死了。

骑马的人摔下来,急得想哭。好好的马,怎么会死呢?

这时,一个老者走过来,对他说:“杀君马者,道旁儿也。”

意思是说,杀你马的人,就是那些在路旁给你鼓掌叫好的人。


-

这个故事,出自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后来又被宋代类书《太平御览》收录。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两次引用这个典故。一次是“五四运动”发生以后,蔡元培于1919年5月9日写了一封辞职信,其中说:“我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另一次是1926年,蔡元培给胡适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就是:“道上儿能杀君马,河干人岂诮庭粗。”


少年读史记读书笔记一句话(杀君马者道旁儿也)(2)


谁都知道,“杀君马者道旁儿”这种情形,叫“捧杀”。捧杀系明杀,很可怕,却像暗杀一样难以预防。鲁迅早就提醒过世人:知道“捧杀”易,预防“捧杀”难。古往今来,很多的人不知不觉就掉进“捧杀”的圈套里。

中年读书,我越读越明白。

捧杀是一伙人合谋的暗杀行为,很可怕,而被捧者往往甘之如饴。

所谓捧杀,说白了就是拍马屁、戴高帽。明代赵南星的《笑赞》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秀才,死后去见阎王,正赶上阎王放了一个屁,于是秀才就写了一篇《屁颂》,送给阎王。文曰:“高竦金臀,弘宣宝气。依稀乎丝竹之音,仿佛乎麝兰之味。臣立下风,不胜馨香之至。”阎王阅后大喜,当即决定给这个秀才增寿十年,即时放回阳间。


少年读史记读书笔记一句话(杀君马者道旁儿也)(3)


清代学人俞樾讲过一个故事,有个京官准备去外地做官,临行前去和他的老师告别。老师说:“外省的官不好做,你应该谨慎从事。”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老师很生气,说:“我们应以忠直之道对待别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老师点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那人出来后,悄悄地对别人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中年读书,我越读越明白。

捧杀是一伙人合谋的暗杀行为,很可怕,而被捧者往往甘之如饴。

很多人都说自己最讨厌吹捧、拍马屁与阿谀奉承。其实,大家所讨厌的,是他人对别人的阿谀奉承,真要有人阿谀奉承到自己头上,不但自己不会讨厌,反而感觉很舒服很得意。长得胖的人,喜欢他人说他“又瘦了”。长得丑的人,喜欢他人说他美;素质低的人,喜欢他人说他水平高;干得差的人,喜欢说他能力强。

所以说:阿谀奉承就像湖南美食“油炸臭豆腐”,闻着臭,吃起来香,一旦常吃,便不厌其臭。

不信您看看身边,有多少高官、大佬、名人,被一群人合谋捧杀!可惜的是,其中大多数,至死都不明白——“杀君马者,道旁儿也”——这个道理。


少年读史记读书笔记一句话(杀君马者道旁儿也)(4)


喜欢赞美,必然就讨厌批评。有人说,反对批评是人的一种本能,因为所有的批评,都是暴露自己的不足,指出自己的失误,公开自己的缺陷,伤害自己的尊严。批评,代表着不满,也行使着破坏。所以,就连小孩子,也本能地反对批评。你批评他作业不好,他可能会掉泪;你批评他不好好吃饭,他可能把筷子扔掉;再大点,你老批评他,他干脆就不理你。 因为赞美者经常得美,批评者经常挨批,所以无论在啥场合,批评的声音都越来越少。

任何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能力和思维,都是有限的,只有勇于接受批评,才能获得不同意见,使自己的思维更严密,决策更准确,处事更为公正,作品更加完美。位高权重者、功成名就者,须特别当心——如果总是陶醉在前呼后拥的“道旁儿”的喝彩声中,就可能一意孤行,自毁前程。


中年读书,我越读越明白。

捧杀是一伙人合谋的暗杀行为,很可怕,而被捧者往往甘之如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