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亿万农民享受丰收的喜悦。一段展现了全国各地秋收景象的视频——《卫星“瞰”丰收》在网络上刷屏,通过太空视角俯瞰,千万亩的麦田仿佛披上了一件金黄色外衣,各种收割机械来回穿梭,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劳作景象,广袤大地上的丰收图景像“被打翻的调色盘”。
这一张张图片以及视频正是通过“吉林一号”卫星所记录的。上个月,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16颗卫星送上太空。
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了解到,共历经17次成功发射,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卫星在轨数量达到70颗,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星座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23—25次重访,传回的卫星影像分辨率高达0.5米,通过卫星图片,可以清楚分辨地面上的每一辆小汽车。
卫星地图软件"共生地球APP"查看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图片来源/长光卫星
卫星清楚拍到地球上的汽车
9月23日农历秋分,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吉林一号”卫星记录着中国广袤大地上美不胜收姿态各异的丰收图景。
“吉林一号”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卫星”)自主研发,是我国重要的光学遥感卫星星座。
遥感卫星,是指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简单地说,遥感卫星就相当于一个对着地球观测的大眼睛。由多颗卫星组网运行形成的对地观测系统被称为遥感卫星星座,一颗“大眼睛”观测能力有限,多颗卫星分布于不同轨道上组网对地观测,能够大幅提高观测能力。
8月10日,长征六号遥十运载火箭,将长光卫星研制的“吉林一号”16颗卫星成功送上太空。其中10颗“吉林一号”高分03D星主要用于获取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影像,提供遥感数据服务;6颗云遥卫星主要用于对大气层进行成像,在气象观测领域具有应用前景和价值。
这16颗卫星与在轨的54颗“吉林一号”进行卫星组网。至此,“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70颗,标志着“吉林一号”星座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对于老百姓的生活能有什么实质的帮助呢?
记者了解到,现阶段“吉林一号”在轨卫星70颗,环绕地球,日夜转动,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23—25次重访,具备全球一年覆盖2次、全国一年覆盖6次的能力。
卫星看似遥远,实际上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上月发射的“河南一号”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D42星),是“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一颗组网卫星,其影像分辨率优于1米。投入使用后,将实现河南省全域亚米级高分辨率影像高频次覆盖。
8月29日,“河南一号”卫星传回的首批河南影像公布,内容涵盖了黄河、郑州东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尉氏高标准农田等河南域内影像。这可以让人们从另一个视角看河南,体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首批传回的卫星影像分辨率高达0.75米,也就是说,通过卫星图片可以清楚分辨地面上的每一辆小汽车。进行处理后的数据,能够支撑各行各业开展监测监管,满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农业、应急等行业遥感影像应用的广泛需求。
遥感技术快速识别森林火点
不仅仅是记录,“吉林一号”卫星遥感可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监测、土地测绘、矿产资源开发、智慧城市建设、交通设施监测、生态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及应急响应等14个领域,开展150余项类别的精准服务。
在农业生产领域,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数据中心三室工程师巩加龙介绍,卫星在耕地监测、病虫害预警、长势监测、为农业保险做出精准测算等方面也都能发挥作用。
巩加龙说:“最近,我们通过‘吉林一号’卫星为长春市做了农作物种植空间分布遥感监测,通俗地说,也就是测算出玉米、水稻、大豆、花生以及其它作物种在哪里、种了多少,一目了然。”
在地质灾害应急监测、森林火灾遥感监测方面,卫星也有着亮眼的表现。记者了解到,“吉林一号”卫星星座遥感技术具有宽覆盖、高重访的优势,可利用卫星遥感短波红外、热红外波段的光谱特征,快速识别森林火点,并提取森林火灾的位置、面积等信息,为森林火灾防控与预警业务提供支持。
今年8月,南方多地突发森林山地火灾,灭火救援形式十分严峻。火情发生后,长光卫星统筹调度吉林系列卫星资源驰援,第一时间响应应急观测需求,累计提供观测数据30余景,数据量超过40GB,为救援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决策参考资料。
据悉,目前“吉林一号”星座最快可在5分钟内实现对应急任务的响应。此外,卫星遥感技术还能够为水利、交通、城管、文旅、财政、审计等工作提供支撑和服务。
9月9日,“吉林一号”拍摄吉林省白城市秋收场景。图片来源/长光卫星
从科研院所闯出的独角兽企业
“吉林一号”系我国首组自主研发的商用遥感卫星星座,由长光卫星研发运营。成功发射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长光卫星是一家从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走出的企业。长春光机所始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以光学为主要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被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
2005年,时任长春光机所所长的宣明带领团队经过详细调研,确定了创新课题,决定研制遥感卫星。以做光学仪器见长,但从未制造过卫星,所里存在不同的声音,几番讨论,他们最终将其纳入新的发展规划。
此后近十年时间,团队摸着石头过河,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2014年12月,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由吉林省政府、长春光机所、社会资本及技术骨干等共同出资,总注册资金19.7亿元。
长光卫星正式运行后,生产和发射小卫星的工作紧锣密鼓展开。2015年10月,长光卫星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组星成功发射,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的先河,同时也创造了由一个研发团队一箭成功发射四星的历史。
仅成立8年的长光卫星是一家年轻的公司,这一点还体现在员工年龄上。据统计,长光卫星员工总数600余人,博士、硕士比例超过85%,青年人员超过98%。“吉林一号”卫星的研发团队主体是一群80后,占团队人数89%。近年来,长光卫星内部组成了许多项目制的技术攻关小组,大多由90后担当技术带头人。
根据《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共计251家,其中,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排名97,估值19亿美元。
回忆起长光卫星创业之初的情形,长光卫星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感慨道:“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容易。”
“吉林一号”星座是长光卫星在建的核心工程。图片来源/长光卫星
从“一箭四星”到“一箭十六星”
近年我国航天事业捷报频传。
对很多老百姓而言,包括卫星在内的航空航天领域一直比较神秘,有着诸多的疑问。诸如一颗卫星有多重、一颗卫星值多少钱、一个火箭是如何能装那么多卫星等。
记者从长光卫星了解到,2015年首次升空的一组四颗“吉林一号”卫星,跨过传统设计方式,采用星载一体化技术,增加了载荷设计的灵活性,重量、体积可通过设计进一步下降。据悉,卫星重量控制可到400多公斤,卫星研制成本大约在8000万元。
为进一步降低成本,长光卫星继续创新技术手段。2019年发射的“吉林一号”高分03A星“体重”大幅降低。长光卫星采用“载荷平台融合设计”理念,大幅减少平台结构,电子学软硬件高度集成,有效载荷比显著提升。
据悉,“吉林一号”高分03星重量已降至40公斤,重量只有第一代卫星的10%,且分辨率始终保持在0.75米的高水平。成功“减重”后,火箭运载成本随之减少。据介绍,过去能发射一颗星的价格,如今可以发射10颗星。
“吉林一号”高分03系列卫星副总设计师邹吉炜说,火箭能装多少颗卫星取决于运载能力和火箭有多大的空间两个方面。
“从2021年10月开始,研发人员就对这两方面进行了技术上的研究,此次星箭接口却从10个增加到了16个,卫星布局较为复杂。”邹吉炜介绍,“16颗卫星划分为4层,从上到下每层按照‘1、4、5、6’排布,分4次分离,每颗卫星都有独立的火工品分离机构。”
从“一箭四星”至“一箭十六星”,“吉林一号”卫星不断突破,刷新着纪录。记者从长光卫星了解到,此次“一箭十六星”突破了单次发射“吉林一号”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而距离上一次将8颗“吉林一号”卫星送上太空,刚过去三个月的时间。
如今,长光卫星应用领域正在拓宽。上个月,长光卫星研发的国产卫星影像地理信息应用共生地球APP正式上线。据悉,2023年底,长光卫星将完成“吉林一号”卫星一期组网138颗星,具备全球任意地点10分钟重访和全球月度覆盖能力。
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