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渑池相会时,秦王与赵王共饮酒,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史记蔺相如传刎颈之交?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史记蔺相如传刎颈之交
书接上回,渑池相会时,秦王与赵王共饮酒。
酒兴之间,秦王请赵王表演鼓瑟,赵王便演奏了。这时,蔺相如也请秦王表演敲击缶。
秦王不愿意,蔺相如厉色说道:“在五步之内,我如果自杀,脖颈里面的血定然可以溅在大王身上。”
秦王左右的卫士想要上前杀死蔺相如,蔺相如睁大双眼怒斥他们,秦王侍从士们都畏缩不敢行动,秦王只好不情不愿的敲击了一下缶。
直到酒宴结束,秦国始终没能对赵国提出非分之想,加上廉颇早就让军队做好准备,秦国最终没敢行动。
赵王回国之后,加封蔺相如为上卿之职,地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
这个故事在我中学的时候学过,细节比之翔实,故事也比较一波三折,我有些奇怪为啥和记忆中不一样,查了一下,那是太史公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那里面详细讲解为何秦王会不情愿,因为他让赵王鼓瑟,本意是折辱赵王,赵王身为一国国君,却也如同伶人一般为秦鼓瑟,来彰显秦国的威势,没想到蔺相如这般头铁,非要秦王与之击缶。
蔺相如敢如此做,不过在于他抓住了秦王的一个心理,秦王想要彰显自己的威势,而且秦王遵从大义,而他这番威胁清楚戳中秦王的死穴,你想要一团和气,我偏不?我光脚不怕穿鞋,只是一介“匹夫”,大不了血染当场,让你竹篮打水一场空。
而秦王不敢赌,他和蔺相如不一样,他有身份,有野心,有太多顾忌的,更何况蔺相如敢血溅当场,那会不会不管不顾杀死他呢?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所以他退了。
蔺相如这一招,只适合于讲礼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读书多了的人,反而不如一些无赖,因为读书之人,会自觉遵循规则守纪守法,不愿意打破道德的束缚,而无赖更多看重自己的利益,我利益不满足,我就不受道德束缚,这也是为什么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也告诉我们人不要脸一定程度上会过的比别人好?因为你不要脸某些时候你就敢于争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畏首畏尾。就好比蔺相如作为下属,敢于豁出去,说出赵王不敢说的话,既帮赵王圆了面子,又让赵王看到自己的功绩,于是,后面归国,被封为上卿也是水到渠成。
作为一个领导而言,属下帮自己顶雷,冒着危险维护了自己的面子利益,必然也要有所表示,否则容易与下属离心,不好带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