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嫩的动物好像并不太多,最容易被人想到的大概就是一身粉毛的火烈鸟了,可要说皮肤粉嫩的动物,那就不得不提倭犰狳。
倭犰狳,我们从字面上拆开看,“倭”虽然原本没有贬义,但时常会让人想到“倭寇”“倭人”“倭瓜”等不那么“高大上”的事物,倭犰狳之所以被冠上“倭”字,当然是因为体型。
作为家族中最小的成员,倭犰狳身长不过9厘米到11厘米,重量不到100克,也就是俩鸡蛋那么重,真真正正的可以捧在手心里。
“犰狳(qiu yu)”是哺乳动物,整个家族有二十多个不同品种,比如2014年巴西世界杯吉祥物“福来哥”的原型就是巴西三带犰狳,又比如长达近1米的大犰狳等等。
所有这些犰狳都是挖掘高手,在承袭祖传看家本领这件事儿上,倭犰狳也丝毫不含糊,它的身体就是为了挖掘钻洞而生。
“上皮下毛”。如前文所提到的,之所以说倭犰狳粉嫩,指的是其皮肤,虽然它粉嫩的背部看上去很像穿山甲的“甲壳”,但是事实上,这是皮肤骨化而成,而粉色则是其下血管呈现的颜色。
在粉色骨化皮肤之下是倭犰狳白色、柔软的绒毛,这让它们看起来既像是一只皮皮虾,又和三文鱼寿司有几分相似。
“前尖后扁”。倭犰狳的头很尖、屁股很扁。与小身材不太协调的大爪子位于尖头的两侧,更显得倭犰狳头部小而尖。
挖土时,它们两爪发力,头部不断向前探入洞穴,同时扁平的身体和臀部,又能够将挖成的洞壁压实,挖洞效率相当之高。
“上皮下毛”和“前尖后扁”不只是为了挖洞,也是倭犰狳在沙漠中生存的必备技能。
倭犰狳生活在阿根廷的沙漠中,这里昼夜温差极大,在此生活的动物们,都得具备优秀的调节体温能力。
倭犰狳的毛发可以用来保温,背部的骨化皮肤则能够进行实时调节,需要降温时,体内的血液流向骨化皮肤,需要升温时,血液则从骨化皮肤流向身体,从而完成散热和吸热。
可以说,倭犰狳是高度适应并依赖环境生存的动物,温度、湿度的细微变化会对它们造成极大影响,因此为了“活下去”,倭犰狳很少现身。
白天倭犰狳基本上都躲在洞穴中,夜晚也不怎么露脸,毕竟粉白色的皮肤和毛发过于鲜艳,而它们又没什么抵抗防御能力,干脆就待在洞穴中吃小虫子和蚂蚁。
倭犰狳所挖的洞穴并不深,深度通常只有大约15厘米到20厘米,以便它们的体温随着昼夜更迭进行小范围波动,而不像深居地下的动物始终维持较低的体温。因此在调节体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骨化皮肤,并不能很好地抵御猫、狗、野猪等捕食者,对于倭犰狳来说,现身意味着有丧命的风险。
干旱对于倭犰狳来说是好熬的,但是风雨来袭,倭犰狳就有些危险了,因为一旦洞穴遭到雨水浸泡,它们不仅没了居所,骨化皮肤的调温能力还有可能失控,更严重的是,倭犰狳用来保温的毛发如果被浸湿,它们就会陷入失温、冻死的困境。
而且倭犰狳一旦离开土壤,它们的死亡率很高,有的人曾经动过养倭犰狳当宠物的念头,但是人们发现还没等倭犰狳到达买家手中,它们就已经身亡了。根据已知的记录,倭犰狳离开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后,95%以上都活不过8天。
最后要说,有人觉得倭犰狳可爱,有人认为它可怕,一字之差却相去甚远,那就分别奉上一个知识点给“可爱派”和“可怕派”。对于“可爱派”,倭犰狳的英文名“pink fairy armadillo”直译是粉红仙子;对于“可怕派”,倭犰狳和其他犰狳亲属一样携带着麻风杆菌。
,